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文化發展視域中環境的要素構成范文

文化發展視域中環境的要素構成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發展視域中環境的要素構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發展視域中環境的要素構成

《中華文化論壇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R&D占GDP比重

研究與試驗發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簡稱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值是目前國際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動規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區域經濟增長潛力和科學發展的能力,也是反映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的重要內容。現代科學技術滲透于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的影響作用也越來越大,同樣也不可避免地對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現代科技向文化活動領域滲透得越多,也就越強化了文化對科技的依賴關系。現代科技對文化發展起著加速器的作用,現代科技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依托著現代科技學技術的堅實平臺,文化的影響和力量必定會得以加強。現代社會中,科技日益成為擴大文化力量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力量從根本上說來自文化自身的內涵。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并且能夠與時俱進的文化就有強大的生命力。同時,文化如果能夠從其他的力量中得到支持,就更加有力量。傳統社會中,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權和傳統的力量得以強化的。依靠科技力量的幫助,文化就能夠長久保存、廣泛傳播、迅速擴散。科技創新的文化環境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突出人的價值實現的文化氛圍,既包含了對人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又包含了對人的自我實現所提供的價值體系、觀念意識、輿論導向和行為準則。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誠信、包容、開放、公平的創新文化氛圍有利于科學發展與技術創新,有利于企業的健康成長,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要加快企業成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必須營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文化環境不僅能活躍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活力、提高區域創新系統的運作效率,還能增強區域創新系統的整體能力。區域文化環境在創新系統中雖然是的無形的,卻起到其他任何有形資源和技術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萬人互聯網用戶數

進入21世紀以來,以現代通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為標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迅速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也必然改變知識管理的各個環節,使人們對知識的學習、獲取、應用的觀念和方法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隨著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第5次信息技術革命,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作為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聯網,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時代,一個地區的信息化程度越高,其文化發展與繁榮的物質條件就越充足。信息化能夠為文化發展提供信息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廣播、電視、電話、傳真、個人電腦以及因特網的主機數,都能夠提高本地區信息的傳播速度與質量。因此本指標通過對每千人擁有電視、電話、電腦等物質形態的統計,反映城市區文化發展的信息條件。信息化環境下的知識傳播與更新加快,滲透與競爭加劇。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的人。”世界各國都把文化發展看做關系本國世界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大事,以政府行為的方式直接制訂和推進本國的信息化行動計劃。信息化的發展為文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硬件環境,如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等諸多特征的多媒體設備、計算機機房、各類公用信息網絡平臺、數字化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等,為文化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基本要求。同時,作為文化發展信息化核心內容的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日益豐富,如多媒體軟件、網絡課件、學習資源庫、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平臺和教育網站等的不斷豐富和完善,為文化發展提供了軟件支持和多樣化選擇。

三、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

流動人口只有在流入地具備相當程度的吸引條件時,才會大規模向流入地流動。這些條件包括創業就業機會、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程度、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人文環境等多種因素,而這些因素的合力即體現為一地的文化土壤環境,這種富于包容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有利于文化的創造和創作,有利于地區的文化繁榮。人際間的交往和聯系,為文化環境各要素的互相交流、互相影響、互相補充提供了條件。“法國的轎車是由日本的馬車初次仿造成功的”。美國歷史學家在探尋巴洛克和羅柯柯藝術的源流時曾斷言:“如果沒有中國手工藝的強烈影響,法國就不會有,因而,歐洲的其他部分也就一定不會有巴洛克及羅柯柯的藝術”。不同文化間的接觸和交流是不斷擴展和完善本土文化的重要條件之一。各種文化產生于不同的自然環境之中,因此彼此之間又存在許多的差異。文化差異性是文化包容性存在的必然條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融入本土文化以后,就會使原本單調的本土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傳播一容納”的相互過程使世界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四、文化遺產數量

文化發展離不開文化資源稟賦。文化遺產和社會關系、社會觀念之間有一種相互構造的關系,文化遺產能夠反映出特定的社會關系和觀念,同時又能參與到塑造、鞏固社會關系、觀念、生活方式的進程中。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社會群體的“集體記憶”,“文化記憶的概念包含某特定時代、特定社會所特有的、可以進行反復使用的文本系統、意向系統、儀式系統,其‘教化’作用服務于穩定和傳達那個社會的自我形象。”澳大利亞學者勞拉簡•史密斯在《遺產的使用》中提出一個重要的理論預設:“遺產不是一種‘物’(thing),也不是‘場所’、建筑或其他物質客體。盡管這些東西通常是重要的,但是它們本身并不就是遺產……物質的場所并不就是遺產的全部。我想說的是,遺產是一種文化進程,它與記憶活動相關,這種記憶活動當下密切關聯、并創造了理解當下的方式;而那些遺產場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工具,它有助于推動這種文化進程,但它不一定就是作為文化進程的遺產所必須的。”如古都大多擁有漫長的歷史,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環境。日本古都京都即用自身事實證明了這一點。雖經歷了遷都之痛,卻并未如其他古都般衰落,反而從歷史傳統和文化中汲取力量,走向復興,成為歷久彌新的古都。據不完全統計,文化氛圍濃厚的京都,一年中有497個規模不等的傳統節慶祭典活動。山清水秀的自然風景,歷史悠久的寺廟神社,京都民居、和服、京料理等充滿京都特色的文化符號,加上“京都花燈路”、“源氏物語千年祭事業”等突出京都文化的活動,使京都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征,讓游客在觀光的過程中得到心靈上的滋潤和慰藉。在京都市觀光產業局的分析調查中,游客來京都的主因歸結為游客可以在京都獲得文化和精神上的滿足感。古都學創始人史念海先生指出:“世易時移,當時都城,過后皆成古都,仿佛以為陳跡。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斷,仍在融通發展之中,數千年來始終一脈相承。”文化遺產獨特的文化環境既是優于其他地區的、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也會成為區域發展的巨大動力。

五、萬人知識產權發案率和文化法制環境滿意度

文化法制是文化發展的基本保障。“萬人知識產權發案率”和“文化法制環境滿意度”對此進行了概括。知識產權保護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調動了人們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為智力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傳播提供了法律機制,將智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國際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提供了法律準則,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因而,知識產權案件的發案率是文化發展程度和知識經濟活躍程度的重要體現。“文化法制環境滿意度”則是對文化法制保障文化發展的主觀感受,是人民群眾和法人主體對文化法制建設成就的直觀評價。文化建設的過程和成果,只有通過一定的法律制度,才能轉化為公民的具體權益;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內,才能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只有加強文化法制建設,才能最終實現公民的文化權利。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一樣,要順利推進,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依靠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強文化法制環境建設,能夠形成一整套穩定的、公開的、規范的制度和規則,把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明確下來,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在文化發展方向、根本原則、制度規范和行為準則等方面,都需要通過法律法規加以明確并付諸實施。加強文化法制環境建設,就是要從法律上確立國家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指導思想和核心價值,確定各類文化主體的性質、地位和功能,確定各類文化活動的原則、制度和規范,確定各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流動、消費和服務的體制機制,確定國家對文化活動的管理、規范和引導,調整文化權利義務關系。這就要求在法制軌道上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綜上所述,文化環境是在共時性與歷時性文化交匯融合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文化“場”。在文化環境要素構成形態中,地區GDP總量、文化遺產數量是文化環境的基礎,反映文化產品的創造能力和文化消費能力;R&D占GDP比重、萬人互聯網用戶數是文化環境的支撐,反映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創新能力、文化傳播和文化影響力;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是文化環境的標志,反映文化發展的開放程度、包容性和文化氛圍的親和力;萬人知識產權發案率和法制環境滿意度是文化環境的保障,反映文化法制建設的程度和水平。它們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有機聯系的共振系統,發生整體效應,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提升文化競爭力,增強文化軟實力。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特點,審美情趣、欣賞習慣、評價標準等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內容上、形式上進行積極探索和大膽創造。文化環境的要素構成形態應在把握真理訴求與價值評判、辯證揚棄和綜合創新關系的同時,重視采用理論思辨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求取得有深度性和實效性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加快促進文化環境的現實建設。

作者:羅銳華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片**aa毛片视频| 成年1314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四级在线播放|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国产大秀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3d玉蒲团之极乐宝鉴| 天天干免费视频| 一级做性色a爰片久久毛片免费| 日本爽爽爽爽爽爽在线观看免|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污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全彩无翼口工漫画大全3d|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波多野吉衣在线电影| 免费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 美女18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免费观在线| 黑人异族日本人hd|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3d无尽3d无尽动漫同人|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a级片免费在线| 女的被触手到爽羞羞漫画|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无遮挡亲胸捏胸激吻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日韩高清国产一区在线| 亚洲人配人种jizz|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亚洲激情视频图片| 波多野结衣在线视频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天堂avtt迅雷看看| www.尤物在线| 宝贝过来趴好张开腿让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