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方石造型文化的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藝術與設計雜志》2015年第Z1期
一、形態的奇異與相似
瑪尼石和瑪尼堆形態上的相似不由得聯想到瑪雅文化和西藏文化,天路之行之后看到的青藏高原獨特民族文化形態的神秘。瑪尼石是這個民族獨有的一種精神物證,形態的奇異,內涵的深遠深深映射著藏族人們的生活,那一顆顆奇異的石子象征信徒的心愿,是裝扮雪山、藍天、草原的月亮和星星。那些奇異的石子形態各異,有的上面刻畫一些藏文,不由得讓人聯想了很多,就瑪尼石的造型來看,更多的是有機形,自然中長期雨水和河畔水流的沖刷下形成這些各種各樣近似卵石的石子,有著一種裝飾的美感,密密麻麻的石子組合形成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丘,在沉淀的白云上方欣賞那無數震撼靈魂的馬尼藝術,在荒漠與高峰之間,在造型和線條描繪的自然中,藝術己超出了一般意義,第一次感覺到上帝在一種超越現實的空靈。瑪尼石以它獨有的裝飾色彩,在高原散發著它迷人的魅力,這種藍與白、綠與黃色彩的搭配超出了常人的視覺,豐富而單純,感性而理性。最動人的還是那些讓人久久不能忘記的歷經風霜雨雪之后,褪變的色彩,模糊的線條,和布滿苔鮮的瑪尼石。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原本在不同國界,不同領域的那么遙遠的地方,這些古老的建筑物卻有著如此奇秒的相似的地方,金字塔的塔身造型和西藏瑪尼堆造型如此相似,色彩的接近,在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文化源淵呢?
(一)材料對藝術的影響石碓是造型藝術,一種文化的象征,代表著某一時代的地域文化,也是那個時代文明的記錄的一種形式,在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比較重視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是一種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西思維之差異也決定流其造型藝術及審美的不同。造型藝術是利用物質材料進行創造的可視靜態的空間形象藝術。加萊辛曾說過,"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在藝術以物質存在于空間之中,審美便是一切造型藝術追求的方向,藝術家用自己最獨特的物質材料和手段,按照自己的意識將心中的想像的藝術作品塑造成為現實。這種藝術存在于現實中給欣賞者審美感覺和享受。作品那種相對的凝固和永久讓藝術變成一種持續的美,在一種永恒的物質形態美中表達著藝術的思想和文化意蘊。西藏馬尼那獨特的文化藝術像閃爍的珍珠在西域文化中記錄西藏文明。西藏的文明塑造了瑪尼石的形態,形態的規則與不規則金字塔以塔間造型塑造形象,造型藝術由于塑造可視的空間性靜止狀態的形象,而凝固的造型中形態以靜止的狀態展現它的獨特的審美意味,這種穿越時空的藝術給人以無限的聯想,那遐想的空間如醉如夢,在時空的間隔中它帶著哲學中文人的節奏和美學藝術中色彩的感覺,光與色裝扮著形態造型的邊緣。
(二)石子的形態美石子展現出石頭文化的魅力,在動與靜的配合狀態下,拋開世俗的概念,持續重復的動作,持續直接抒發人的內心,描述人的感情。它不像音樂,直接表現作者的情感。它是人在記錄自己內心的一種動作表現,用肢體表達內心,用形態表現社會,瑪尼石子大大小小的形態象征著中華文化人和人的組合,大大小小的石子就像無數炎黃子孫擁抱在一起祈禱,祈福。每一組石子都是一種別有的曖昧組合,它散發著形態的魅力。這種形態點神秘不規則的組合讓人產生無限的聯想,遙遠的西方金字塔文化與東方藏文化形態藝術中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差異,有什么讓人不解之謎呢?那種技法魔力的表現沒有構成中審美的法則,它是作者思想的隨意漫步,是記錄一種感覺,一種樸實無華的自然狀態,技法是隨意的,輕松的,自然的,也是自由自在的。似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太陽,線條、石子是帶著律動燃燒的一顆顆質樸的生命,在蒼涼的沙漠和小河邊串串穿起的珍珠,它們點綴著自然,裝扮著古道,記錄著不朽的藏文化和中華文明,藏文化熏陶下的馬尼石子,就似茶馬古道的駱駝,夕陽下掠過那山坡,在秋日的逆光照耀下,陣陣風吹過,石子就像珍珠與游動的羊群,緩緩漂浮的云裝扮著湖畔,風起的日子石子記錄西域人的生活,記錄生活的每一時刻,夕陽西下、瑪尼石子記錄著藏人虔誠的思想和的歲月的滄桑。
(三)瑪尼石子文化中的物質和精神瑪尼石和金字塔造型有極其相似的地方,微妙的變化與色斑,石子的色彩與實體空間的造型大大小小的粒子,金子塔就像滄桑的老人那面部的皮膚,記錄著西方的文明,滄海中那瑪尼的石子散發著迷人的魅力,歲月永恒的記錄著他鄉的人間煙火,西藏的羊群像風箏在飄,在自然中彈跳,光與水交界處星星點點的點綴,石子是奢侈的,是質樸的,樸實與華麗的矛盾結合,那是一顆顆生命,生活中無語言的生命,在世俗的概念下湖水滲透著石子,它不是春天有綠葉和小草點綴,它也不是夏天有碧綠的湖水,它是秋后的麥子,成熟散發著芳香,是古人很多年前留下生活閱歷的印記,記錄著藏人生活中的每一天。形態奇異的瑪尼石子,它記錄著中華人民的古老的東方文化,在物質上它沉甸甸的,在精神上它更富有意義。在形態的虛與實展現中,在中西那遙遠的地方精神的上空巧妙的在交相呼應,就像一根繩子連接著中西文明。石子迷人的造型在悄然的對中國人說話,形態的拙與巧也展現著石子的魅力,它傳播的精神是一種中華文化,是一曲民謠還是一首輕音樂,瑪尼石和金字塔造型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金字塔的造型主要是以方形石塊累積而成,大氣,結構扎實,方形石快在根據數學中巧妙的計算堆積成奇異的塔形,而瑪尼石造型則相對簡單,形態較圓的卵形與金字塔相比則顯得曖昧動人,他們是一組和諧的自然組合。
三、中西方石文化的交融
西藏瑪尼石是宗教和傳統文化的物質形態,塔身靠著自然,西藏瑪尼石隨心的境界散發著神意和獨到的見解,金字塔是思想的石塊堆砌的造型,瑪尼石神話的樂曲和石子的協奏伴著古老的神燈莊重而溫情。科學秩序的石塊理性和瑪尼石子的感性完美的結合照亮了中國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神秘的組合。瑪尼石形態審美的基點在于“意和韻”,金字塔造型的基點在于“體”和量感,一種是微小一種是龐大,一種是整齊一種是散落,一種是靈動,追求的是感情,一種是自然,追求的是科學,結構是造型的依據。石子是情感的升華,感性理性在中西文明的呼應,它們之間有著不同的意義確又有著相似的東西。金字塔塔體的秩序、對稱、比例、節奏鑄成了塔體穩固的結構,瑪尼石很多很多不規則的點,卵石的組合造型的嫵媚讓人浮想連翩,而金字塔則是由很多方形石頭堆砌而成,瑪尼石帶著一種神秘宗教文化與金字塔藝術交相輝映。瑪尼石堆常用來祈福和供人們轉經禮拜,在遠離城鎮的寺院和鄉村,瑪尼堆是用來支撐人們精神的。瑪尼石線條比較簡單粗獷;到了晚期雕刻開始注重細部表情的刻畫,逐漸細膩。文化背景與精神的差異在美洲印第安地帶的墨西哥文明古國,古典藝術與瑪雅文化那種迷人的符號農獵的人物圖形,巧妙的裝飾造型那種藝術驚人的創造力,從西方文化折射到東方文明古國。瑪尼石帶著一種神秘宗教文化與金字塔藝術交相輝映,在非洲東北角位置的埃及,金字塔宏偉華麗無處顯示王國的威嚴和勇力。相輝映字塔,在撒哈拉沙漠那一帶古老的文化譜寫那沒有唱完的歌。在其造型上的差異則是瑪尼石是小而圓潤的卵形,而金字塔是方形巨石,仿佛很多年以前他們之間有著不解之緣,是一對完美的組合。
瑪尼石的色彩中帶著穩定的情緒,柔弱略帶質樸的感覺,低純的顏色略帶沉郁,靜靜的在那個夜晚石子醉而迷人的石子征服了所有形態藝術,散落在清新寧靜的小路上,下著雨,在很遠的湖邊天與水交界之處,忽然想起那山,那水和那石子與人間櫻桃紅的臉。金字塔典雅的顏色淳厚華麗的軀體在世界的黃金地展現他的豪放質樸與頂天立地。他似音樂家手下跳躍的音符,有時又像作家筆下熟悉的語匯,在琴弦波動之后情感與物質的交融散發著光與色彩。這種色是光斑與色的交融,是水與沙子在自然界共生。在色彩上的對比,他們是一組大自然的組合,是一組系列的金黃色屹立在中國的西部和世界的西部。不同國界不同時期卻有著奇異的相似,它們是一對沒有相約的默契組合,色彩微妙的變化形成了中西組合,兩種石文化在精神上來空交融,金字塔巨石顯示帝王一樣的強大,威嚴、富麗、魔法一樣地空間藝術,金字塔好似一個巨人記載美學史上的“天”“道”“氣”“神”“心物”。密密麻麻的瑪尼石,大大小小,結隊排列,就像是中國人在念佛經的途中,一個石子一種性格,石子散發著宗教的味道,是虔誠的信徒在祈禱,人和人堆積成的小山,神秘莫測。就其象征性而言,藏文化背景下的瑪尼石子,在西方美學史上,中國古典文化和西方近現代藝術互相接近、互相吸收。相補充,同時并重,才能獲得科學的認識。西藏文化瑪尼石獨特的造型沿著藝術發展的的道路延伸與發展,它是一種文化,一種希望。
作者:王安霞陳莉單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淮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