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議中挖掘提煉新聞的思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針對有些記者認為會議枯燥寫不出好稿的錯誤觀點,該文對會議進行了分析,得出會上新聞資源豐富的結論,并結合工作經驗歸納出從會議中發現挖掘提煉新聞的五種技巧,即從紛繁文字中挖出新聞、從脫稿講話中獲取線索、從平淡議程中捕捉亮點、從與會人員中探聽消息、從會議主辦地發現新聞,并結合實例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關鍵詞:會議 技巧 新聞
著名新聞工作者范敬宜也說過:“會議是十分豐富的新聞源,會議上精神最集中,討論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記者留心捕捉,細心研究,幾乎每個會議都可以寫出好作品來?!?/p>
一、正確認識會議
會議是地方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分析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部署工作任務的必要手段。會議作為權威的信息源,其中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新聞題材和線索,可能涉及文化、科技、民生等內容,也可能包含當前的熱點、焦點話題,有很多從其它采訪渠道不容易獲得的信息。因此,記者要正確認識會議,用心對待會議。無心的記者,索要一套會議資料,記錄一下領導講話,僅就會議報會議,不用心去分析、發現,是寫不出好新聞的;而有心的記者,跟蹤會議全過程,時刻保持新聞敏感,盡量多地掌握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會上的新聞資源,從讀者的角度理解會議,從讀者的需求捕捉新聞,挖掘更深層次的新聞,往往在完成規定的會議報道任務不久,就有更精彩、更鮮活的新聞作品問世。如何做一名有心的記者,從會上提煉出好新聞呢?筆者探索出以下五種技巧。
二、掌握五種技巧
(1)會前吃透材料,從紛繁文字中挖出新聞。通常記者參會都會收到各種材料。如何用好這些材料呢?首先要讀熟材料,吃透會議精神,抓住會議新意,再把材料里提到的新數據、新典型、新問題、新舉措、新決定、新部署、新進展找出來,把讀者最關心、最有價值的信息找出來。新數據是對事實調查的結果,是對客觀事物的邏輯歸納,對此進行報道,有助于讀者對事實的了解和把握。如2017年2月,筆者參加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注意到材料中的數字,除在《衡水日報》發表會議消息外,還在《衡水晚報》發表稿件《全市9012名農村留守兒童年底納入有效監護范圍》。新典型是指與會議主題有關的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單位等,一般都具有新聞價值和報道意義,可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新問題是指基于現狀分析需要解決的新矛盾,報道出來有助于引起公眾關注、促進早日解決。新舉措是指為達成某個目標或者解決某個問題采取的新辦法,及時報道出去,有利于措施的實施和推廣。如2014年6月,筆者參加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市直部門匯報會,在材料上看到,衡水市采取村村設立“民政專干”的措施解決基層民政力量薄弱的問題,馬上意識到這具有重大新聞價值和宣傳意義,便采寫了消息《我市村村設立“民政專干”》在《衡水日報》發表。《人民日報》轉載此稿,國家民政部發文向全國推廣稿中措施。有時會議材料提供的內容充分,不用采訪就可寫成一篇完整的稿件,有時只提供了一個新聞線索,還需要會后補充采訪。有時從會議的材料中只能找到一個新聞點,有時能找到多個新聞點。寫新聞時,最好每個新聞點各寫一篇新聞,避免寫成“大雜燴”。
(2)會中仔細傾聽,從脫稿講話中獲取線索。有會議材料,為什么還要認真聽會呢?因為領導不一定完全按材料講話,為解說某事,或補充說明,又或臨時聯想發揮,也有脫稿發言的時候。有時就根本沒有會議材料,純粹是即席發言。出席會議的領導,一般都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行業的負責人,他們所掌握的新情況,都是權威性的、前沿性的。他們脫稿的話里有時就含有重要的新聞線索,所以要留心傾聽。如果只知趕會,不知坐會,材料到手,轉身就走,那么不但與大量的好新聞失之交臂,而且連會議報道都寫不好。如2005年1月6日,筆者從衡水市衛生系統會上領導脫稿講話中得知,市里指定醫院負責救治流浪到市區的精神病人、危重病人、傳染病人,政府為其掏錢看病,這是一項填補省和國家空白的政策創新。筆者怦然心動:這在全國都具有引領意義,可真是一條大“活魚”,馬上采寫了消息《流浪者看病 政府“埋單”》,在《衡水日報•晨刊》發表。該稿進一步重塑了黨和政府情系百姓冷暖安危的美好形象,榮獲當年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
(3)全程關注細節,從平淡議程中捕捉亮點。會議議程一般是程序化的依次發言,所以有些記者會覺得乏味。其實只要認真聽會,關注會議過程中各個細節,就能抓住一些“花絮”和“插曲”,將其報道出來,讓讀者感覺輕松有趣,不僅能增強可讀性和藝術性,還能深化會議主題。如2008年2月,筆者同事將一則會場花絮寫成一篇佳作《座談會上“龍鳳斗”》發表在《衡水日報》,受到市委有關領導和廣大讀者好評。這是一篇新聞特寫,記錄的是企業項目建設座談會上的趣聞。會上,男企業家坤騰集團董事長邢玉坤說了要上市的打算。隨后,女企業家華興公司董事長高秀娟發言,表示要做大做強企業,在納稅方面“挑戰”邢玉坤,要力爭第一。邢玉坤“避戰”說:“行,讓你當第一!”市長巧妙“激將”說:“老邢,你這思想還不如一個女同志呢。你也得時刻想著爭第一才行呀!”邢玉坤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不再“示弱”,發起“反擊”:“你發展,我也發展。我有信心不讓你超過,我也要奪第一!”高秀娟笑著說:“好呀,那我們就共同努力,看看到底誰的貢獻大!”最后在一片笑聲中,兩位企業家在市長面前立下“軍令狀”。
(4)尋機廣泛采訪,從與會人員中探聽消息。會議往往是新聞人物集中的場所,如“兩會”、黨代會、表彰會、交流會等更是如此,參會人員很多都是萬眾矚目、平時難得一見的某地域某行業的明星。他們的動態和言論受讀者關注,易于形成新聞。對于記者來說,這也正是一個結識眾多新聞人物獲得新聞線索的良機。記者可以利用會議間隙或會后散場時,就會議主題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采訪與會人員尤其是關鍵人物,從他們口中探聽消息,尋找新聞。如在2017年3月召開的衡水市黨代會上,筆者見到“中國扶貧開發典型人物”阜城縣扶貧辦主任李雙星。會后,請他談了扶貧經驗和做法,之后在《衡水日報》發表訪談稿《李雙星代表:堅決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有時在與某個與會者交談中,還能意外發現與會議沒關系但有價值的線索,進而寫出好新聞。這種情況寫出的稿件,一般為獨家新聞。
(5)了解選址原因,從會議主辦地發現新聞。會址尤其是現場會、觀摩會的地址,往往是經會議主辦者深思熟慮后確定下來的。參觀會議的主辦地也是傳達會議主題的內容之一。記者要了解選擇會議地址的原因,觀察周圍環境,將其與會議主題聯系起來,從會議地點發現有價值的新聞。會議的主辦地往往是相關工作出色的單位,記者要找會場相關負責人了解一下,承辦會議的單位有什么典型經驗或工作有什么新成績、新進展。
三、追蹤采訪報道
會議特別是黨政機關召開的會議,往往總結前一階段工作,又部署下一階段工作。會議如同一條新聞河流的源頭,會后各區市縣、各級各部門的貫徹落實情況就是新聞河流的中游和下游。我們順流繼續追蹤采訪,就會發現更多新情況,采寫出更多的新聞稿件。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強化新聞意識和讀者意識,提高新聞敏感,養成細觀察、細揣摩、細思索的好習慣,就能在“會?!敝胁稉频健盎铘~”“大魚”,創作出更多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
作者:李輝 單位:衡水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