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體育的人文社會學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個體情感宣泄的消逝民俗體育是人們在生活中表現自身情感的一種身體行為,這是我國傳統民俗體育重要特征之一。其主要表現為強調自我情感體驗。通常運用富于想象的動作形式和創造性的方法來塑造心目中的形象,進而感染周圍的人們,讓彼此都有宣泄壓力的途徑。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斷增加,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已經成為現實。最終導致中國傳統民俗體育發生異變,即內在體現為不斷超越自身;外在表現為擊敗對手。這一變化很明顯突出了競技元素,同時也使個體情感元素逐漸消逝了。如第九屆民運會(南寧),比賽現場只能用“冷清”一詞形容,觀眾寥寥無幾,且多數“觀眾”還是現場工作人員。另外,由于主辦方措施不當,使得運動員在溫度低下的環境里比賽,都被凍得得得瑟瑟。在如此寒冷的條件下,所有的人都希望盡快完成這項例行公事。于是,比賽變得異常乏味。
1.2社會價值觀念的消逝以“更快、更高、更強”為格言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由于其形式順應了當代社會的價值理念,因此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并迅速成為主流體育文化價值觀。而我國眾多本土的民俗體育項目在此沖擊下,要么以變異的形態得以保存,要么就是部分甚至全部消逝。這必然使民俗體育中浪漫主義元素也在逐漸消逝。原因是當前社會的主流為“效益與公平”。人們在做事時首先想到的是能帶來什么現實利益,如民運會,其舉辦的宗旨應該是繼承并發揚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同時促進各民族互相交流。但實際情況是,為了迎合現代人的文化口味(崇拜西方文化)那些代表民族文化的項目在民運會上卻極為罕見。究其原因,其中主要一點就是民俗體育運動會嫁接了西方競技體育的運作制度,其結果是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不知不覺的接受西方體育文化,對于本土民俗體育文化價值觀正在逐漸的淡忘。
2.1市場經濟條件下破壞了民俗體育生存的土壤較之皇宮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言,民俗體育文化與之區別就在于其創造主體不同。民俗體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生活于民間的最普通老百姓,其流傳范圍也以民間社會之主,因而其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而當今中國正在快速實行城鎮化進程,其特點就是把大量的農業人口轉變成城市人口。其不可避免將導致這部分人群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出現較大的改變,其結果就是那些植根于農耕文化的中國民俗文化面臨著生存基礎被破壞的嚴峻挑戰。由于民俗體育是由社會最普通民眾所創造,因此它被最普通民眾所繼承和發揚,同時融入并扎根于日常風俗習慣(如禮儀、節日等)之中,最后形成一種傳統化、生活化的體育休閑活動。如:蕩秋千、龍舟、舞龍舞獅;牧民在游牧生產方式下形成的騎馬、射箭等項目。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把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成市場經濟體制后,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但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民俗體育發展卻受到了大的沖擊。在工業化產業化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生產方式產生巨大變化。尤其現在,中國正在進行的農村城鎮化建設,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傳統小農生產方式逐漸被以機械化生產方式所取代。人們做任何事都是以市場需求為主,追求物質上的富足。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物質上的富足。但同時,我們民族特有的一些文化遺產也正在受到侵蝕,其耐以生存的環境正在發生變化,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2.2社會轉型期西方強勢文化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撞擊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曾兩次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第一次是在清末,由于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即使殖民者將西方文化輸入到中國,中國傳統文化也具有本能上對西方文化的免疫力。第二次受到的西方文化沖擊是“”結束、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當時的中國急需西方的資金、技術和經驗來發展。因此,在引進這些我們需要的物質時,不可避免的也會有一些“雜質”進來。正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公所說,窗戶打開了,我們呼吸到了新鮮空氣,但同時也放進了蒼蠅。以奧林匹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體育文化在改革開放后也隨之跟進來了。由于“”中,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嚴重破壞了,但我們是有迫切的文化需求的,在這樣條件下,對外來的文化就有強烈的期待感。據統計,在中國的體育領域,現代西方競技體育形式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90%以上的西方競技體育項目統領了我國的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領域。當前,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西方體育文化更是無處不在,無論期刊、報紙還是媒體都有大量的關于NBA、歐洲足球聯賽等信息,讓人目不暇接,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的體育文化報道卻較少。即使有相關報道也都是特定人群才感興趣的,不像西方體育文化的受眾范圍那樣廣。
2.3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不協調發展阿爾貝特•施韋特曾說過:“當前文化的災難在于,它的物質發展過分地超越了精神發展,他們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了。發現和發明使我們能夠以不同尋常的方式控制自然力量,同時也完全改變了個人、社會團體和國家的生存關系……,但只在物質方面,而不同時以相應的程度在精神方面發展的文化,就像一艘加速航行而舵機受損的輪船,他已經失去控制并駛向災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物質文化的追求是無可厚非的,但若盲目的、不計后果的追逐則必將導致社會的畸形發展。因為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兩個平行的車輪,只有協調發展,社會才能和諧進步。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物質文明得到了空前發展,物質文化也越加豐富,但精神文明發展卻并未同步前行。究其原因就是市場經濟把對物質占有的數量作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因此衡量社會文化的標準也由多樣性轉變為唯一性。不可否認,在當今世界,西方文化是主流,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在其沖擊下已經相當脆弱,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西方強勢文化隨著其先進的科技一并進入我國,并迅速占據了我們的精神文化市場。這對于我們物質文明還不豐富的民族來說,民族精神文化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必然會不知所措甚至消亡。最終使得中華民族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在世人眼里已成過眼云煙。因此,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不協調時,民俗文化核心價值必將發生異變,最終導致民族元素的蛻變。
3民俗體育現代化發展對策
3.1轉變觀念,強化思想認識民俗體育是產生于民間并流行于民間的傳統化、生活化的體育休閑活動。但在社會轉型期,其耐以生存的土壤受到了極大地破壞,使得現在的學校體育項目中幾乎都是籃球、排球、足球等現代奧林匹克競技項目,很少能看見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項目。國家經過認真反思后決定設立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同時指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但在具體實施中遇到了較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舊思想和觀念的束縛。因此,我們需要轉變傳統觀念,強化思想認識,有必要認真梳理我國眾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讓其不斷發揚光大。
3.2普及民俗體育文化知識,提高文化自信中國民俗體育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人們對其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較高的文化自信心。但自從西方競技體育進入我國以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逐漸失去了光彩,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失去了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信。因此,當前我們有必要加大宣傳普及民俗體育文化,尤其是在學校,盡可能的引入相關項目,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
3.3擴大對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我國民俗體育是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中華文化之一。從社會發展經驗來看,民俗體育現代化發展必須要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到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來,只有這樣才可以在交流中展示自我,發現自我。從而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層次。另外,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也表明,只有以開放的心態融入世界才能更好地取長補短。從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互動交流中實現中國民俗體育文化的價值,最終達到不同文化的共同繁榮發展。
3.4大膽借鑒,適當的現代化改造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決定了我國多數的民俗體育都是與民俗活動聯系在一起的,這就使得其以“無意識傳承”的方式為主。但目前面對社會轉型期,民俗體育耐以生存的土壤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傳承方式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的進行相關改造來適應時代要求。如:根據普通民眾的休閑健身需求進行大眾化改造;大膽借鑒西方競技體育經驗,把一些民俗體育項目改造成競技體育項目,實行科學化、規范化管理運作等。4結論民俗體育含有獨特的民族情感,無論在外在形式還是內涵上都運用了大量的浪漫元素表現出來。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的深入推進,中國民俗體育浪漫元素有逐漸消失的趨勢,這直接危害到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我們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保護中國民俗體育文化。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中華民俗體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展民俗體育文化對弘揚中華文化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周榮單位:滁州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