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口與經濟空間集聚的優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分析
本研究利用河南省各市縣2000—2009年人口與GDP統計數據,依據全局Moran’sI的計算方程,計算河南省2000—2009年人口與經濟空間集聚的總體特征及變化(表1)。從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口與經濟整體上均呈現空間集聚特征,2000—2009年全局Moran’sI指數均為正值,全局性空間相關關系檢驗系數都大于0.0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1.96,在正態分布假設之上,說明河南省各市縣人口和GDP存在著顯著的、正的空間自相關,各市縣人口和經濟表現出相似值之間的空間集聚,即人口密度高(低)的城市與其他人口密度相對高(低)的城市區域相鄰、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和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在空間上呈聚集分布。2000—2009年河南省縣域人口全局Moran’sI指數呈現小幅下降的趨勢,一方面由于2000—2009年河南省各市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統計年鑒上各市縣人口總數為常住人口,對人口的流動并未作統計。相對于人口數據,2000—2009年河南省縣域GDP的Moran’sI指數呈顯著上升趨勢,說明進入21世紀以來,河南省經濟發展迅速,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地區在空間上集中分布,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空間集聚的趨勢還在不斷加強,空間差距在日益拉大。
1.2人口與經濟空間集聚特征及變化
1.2.1人口空間集聚特征。由于全局Moran’sI并未對空間自相關的區域結構進行評價,不能反映出區域內部的空間集聚的特征,本研究選擇Moran散點圖和LISA對人口和經濟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從而檢測局部空間的聚集性及分析局部空間的不穩定性。利用河南省縣域人口局部Moran散點圖和LISA結果,并結合GIS軟件進行作圖,分析河南省2000,2005和2009年3個年份縣域人口方面空間集聚特征(圖1)。從圖1可以看出,河南省各市縣人口空間集聚特征明顯,人口空間集聚的區域差異較大:河南省縣域人口集聚的高高類型區主要集中在豫東平原地區,豫東平原作為傳統的糧食主產區,集聚了大量的農業人口,人口HH型的城市占到全省HH型城市的80%以上;豫西山區由于耕地資源不足,水土流失嚴重,人口數量也相對較少,城市人口分布以LL型為主;位于中原城市群核心的鄭汴洛地區,HL和LH型基本是平分秋色,但鄭州、開封、洛陽3個城市人口均呈現HL型分布,說明上述3個城市人口數量較多,但周邊縣市的人口數量較低;南陽盆地作為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人口數量較多,城市以HH和HL型分布為主,人口以南陽市為中心呈現明顯的高高集聚。2000—2009年河南省縣域人口集聚特征變化不大。2000年河南省人口HH,LL,HL和LH的城市分別為26,39,23和38個,P<0.05顯著水平下分別為7,13,0和6個。到2009年,河南省人口HH,LL,HL和LH的城市分別為27,39,26和34個,僅有個別城市發生變化,一方面因為河南省各市縣常住人口變化不大,另一方面由于統計年鑒中各市縣對流動人口并未作統計。
1.2.2經濟空間集聚特征。為了清晰把握和了解河南省各市縣經濟的各種空間關聯模式的空間分布狀況,利用GIS軟件,將河南省2000,2005和2009年的3個截面的各縣域GDP的Moran散點圖和LISA結果投影到省地圖上,獲取河南省各市縣GDP空間集聚特征圖(圖2)。從圖2可以看出,進入21世紀以來,河南省縣域間經濟、技術交流明顯增加,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呈現較為顯著的空間分異格局。全省可以具體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空間差異較小、區域經濟呈現高高集聚發展(HH)的區域集中在鄭汴洛地區。該區域位于中原經濟區的核心,也是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是帶動周邊地區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2)河南省有超過50%的縣域位于低低類型區(LL),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區和豫西山地丘陵區。河南黃淮海平原區作為傳統的糧食主產區,改革開放雖給本區經濟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工農業生產均有較快發展,但就總體水平而言,本區仍屬于全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豫西山地丘陵區由于農戶收入嚴重依賴自然條件,近年來雖然由于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帶來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由于經濟本底較差,整體經濟實力較低;(3)河南省各地級市經濟發展要明顯高于周邊縣域,多數位于高低類型區(HL);(4)豫北安陽、鶴壁等區域作為河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經濟基礎較好,經濟呈現高高集聚發展。2000—2009年河南省縣域經濟呈現集聚發展趨勢,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變大。HH區域由原來的12個發展到2009年的21個,呈現顯著增加趨勢,分布格局也由原先集中在鄭州市、許昌市等周邊縣市,發展到鄭州、洛陽、開封、焦作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區及安陽、鶴壁等區域;2009年LL區域分布格局在2000年的基礎上有所擴展,由2000年的68個增加到2009年的74個,分布格局變化不大。2000—2009年河南省HH和LL區域數量均有所增加,說明河南省縣域GDP的高值和低值集聚變得越來越顯著,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明顯的極化增長特征,即經濟高水平地區依然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而低水平地區經濟依然落后。
1.3人口和經濟空間集聚差異及優化
1.3.1人口和經濟空間集聚差異。結合河南省2000,2005和2009年3個截面的人口和GDP空間集聚特征,對河南省各地區人口與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定性分類。首先,根據河南省縣域人口Moran指數散點圖,將4個象限的集群模式簡化為人口發展高水平區域與人口發展低水平區域;同時依據各縣市GDP空間集聚特征,將各縣市經濟水平劃分為經濟水平較高和經濟水平較低兩種類型,最終依據人口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將河南省劃分為4類地區(表2,圖3)。從分類結果可以看出,河南省各市縣人口與經濟發展狀況存在明顯的地域特征。一類地區主要集中于經濟發達的鄭汴洛及其豫北地區,該區域經濟發展條件優越,具有較強的人口與經濟集聚能力。2000年,鄭州市區經濟發展迅速,但人口增長相對緩慢,而洛陽市區、開封市區、平頂山市區、安陽市區和焦作市區則相反,6個城市都未處于發展的最佳態勢,隨著中原城市群的提出及河南省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市區經濟發展加速,人口的集聚能力加強,2005和2009年上述市區的經濟和人口發展均呈高高集聚特征,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市區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位于鄭汴洛地區的部分縣市則由于縣城人口向市區轉移等原因,由一類地區轉為三類地區。二類地區在河南省分布比例最高,主要集中于豫西山區,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及淮河山地丘陵區,上述區域多位于丘陵山地區,受自然條件限制,人口分布相對分散,農業作為支柱產業,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口與經濟發展相對協調,2000—2009年二類地區數量有所增加,但分布區域變化不大;三類地區主要集中于各個地級市及鄭州和洛陽周邊縣市,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低低集聚,人口發展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2000—2009年,隨著該區域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吸引人口向該區域集聚,促進三類地區向一類地區的轉變,從而造成了三類地區數量的減少;四類地區主要分布在豫東黃淮海平原地區,該區域作為傳統農區,也是河南省農業人口數量較多的區域,但經濟增長相對緩慢,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較差。
1.3.2人口和經濟空間集聚優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加深,世界經濟地理格局不斷重塑,提高人口和經濟的空間密度,縮短距離,減少分割,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成功的基本條件。河南省作為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的重點開發區域,人口與經濟分布仍表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為了實現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人口和經濟空間集聚優化和功能重組顯得尤為迫切。一類地區:區域發展的規律表明,人口與經濟的空間集中化是區域發展的內在規律,非均衡發展是區域空間結構演進的主旋律。一類地區人口與經濟高高集聚,發展相對協調,是中原經濟區非均衡發展的核心帶動區域。但目前該區數量相對較少,同時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鄭州市的首位度還較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因此,要強化鄭州市中心城市地位,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在空間布局上實現行政區域范圍向大都市經濟圈的轉變。通過城市集群化發展,提升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從而增強區域的人口承載力,吸納更多的外來人口和勞動力,通過人口的集聚推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二類地區:該區多位于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區,由于受資源環境的約束,人口和經濟發展呈現低低集聚的特征。該區同時作為中原經濟區的生態功能區,應發展以生態優先的特色經濟,從而形成中原經濟區綠色的生態屏障;因地制宜地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從而緩解生態保護地區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狀況,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三類地區:該區多集中在三門峽、鶴壁、濮陽等經濟基礎較好的地級市及鄭汴洛周邊縣市。該區域作為一類地區的補充,目前人口的集聚特征尚未形成,應通過宜居城市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優化城市布局,吸引人口集聚,實現三類地區向一類地區轉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與一類地區的銜接與協作,形成“組團式集群化”發展的城市集群,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四類地區:該區域多位于糧食核心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人口相對集中。目前,河南省正處于加快推進“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改善經濟增長滯后于人口增長的局面,該區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一方面保障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附加值與農民收益;另一方面利用農業現代化釋放農業勞動力,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經濟高高集聚的一類和三類地區轉移,同時促進區內農業人口向農業內部各系統及其他行業的轉移,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提高人口在城鎮中聚集產生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從而推動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2討論與結論
(1)通過全局Moran’sI的計算方程,得出2000—2009年河南省各市縣人口和GDP均存在著顯著的、正的空間自相關,即人口和經濟表現出相似值之間的空間集聚,但人口和GDP整體集聚特征變化有所不同:由于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降低等原因,2000—2009年河南省縣域人口全局Moran’sI指數呈現小幅下降的趨勢;而隨著河南省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縣市經濟空間集聚的趨勢仍在不斷加強,空間差距日益拉大。(2)通過河南省人口和經濟空間集聚特征及變化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口主要集聚商丘、周口、南陽和信陽等地,中心城市鄭州及其周邊地區的人口集聚程度并不突出。而全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則基本以鄭汴洛為核心,依次向外逐層降低,呈現著階梯狀空間分布格局,全省表現為人口密集區與經濟密集區相分離的特征。(3)河南省各市縣人口與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地域特征。一類地區主要集中于經濟發達的鄭汴洛及其豫北地區,該區域人口與經濟高高集聚,今后應通過城市集群化發展,繼續提升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區域的人口承載力,從而吸納更多的外來人口和勞動力,促進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二類地區主要集中于豫西山區,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及淮河山地丘陵區,該區應發展以生態優先的特色經濟,從而形成中原經濟區綠色的生態屏障;因地制宜地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三類地區主要集中于各個地級市及鄭州和洛陽周邊縣市,人口發展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該區域應通過宜居城市建設,吸引人口集聚,促進三類地區向一類地區轉變;四類地區主要分布在豫東黃淮海平原地區,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一方面提高農業產值與農民收益,另一方面釋放農業勞動力,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經濟高高集聚的一類和三類地區轉移。
作者:宋富強鄭壯麗馮德顯張莉單位: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