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翻譯腔問題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增強,向外界傳遞中國文化極為重要,而漢譯文本中翻譯腔現象層出不群。就此,本文以經濟學人漢譯文本為依托對英譯漢文本中的翻譯腔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并提出供借鑒的解決對策,以期對翻譯腔現象的避免有所啟示。
關鍵詞:經濟學人;翻譯腔;解決對策
一、前言
近年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強,尤其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獲得的國際認同感也愈來愈高,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全面地向外界傳遞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極為重要。翻譯這一橋梁就顯得極為重要,孫致禮曾言“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以達到溝通思想感情、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特別是推動譯語文化興旺昌盛的目的(孫致禮,2003)。然而,從漢譯文本來看,翻譯腔現象極為泛濫,對此,作者對經濟學人漢譯文本的翻譯腔現象進行探索并提出供借鑒的解決對策。
二、翻譯腔產生的根源及案例分析
翻譯腔“translationese”最早由美國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Nida)在其著作《翻譯理論與實踐》(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提出。時期白話文開始運用,翻譯腔由此出現。談及何為“翻譯腔”,國內外諸多學者都對其做過定義,其中,方夢之在《譯學辭典》指出翻譯腔的主要特征為文筆拙劣,即譯語不自然、不流暢、生硬、晦澀、難懂、費解,甚至不知所云(方夢之,2005)。后來,陸谷孫先生在《英漢大辭典》中將“translationese”定義為“翻譯腔”,即表達不流暢、不地道的翻譯文體,詰屈聱牙的翻譯語言(陸谷孫,2007)。
(一)語言習慣差異中國漢字是象形、會意、形聲相結合的方塊字,而英語是拼音文字,除此之外,漢語句子和篇章的組織也有別于英語。漢語是松散的意合型語言,邏輯關系隱含在句子之間,而英語是以“主語+謂語”為枝干通過邏輯詞進行演繹的緊湊型語言。
(二)文化差異中國文化源于農耕,西方文化源于游牧,而且中西方地理環境、歷史沿革等方面的差異也導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極易導致“文化缺省”現象,即源入語所表達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劉雨彤,2017)。這種空缺對跨文化溝通橋梁的譯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譯文就很容易出現翻譯腔問題,影響信息的傳達。(三)譯者語言運用能力不同的譯者的在英漢轉換能力有所差異,有些雙語轉換能力弱的譯者,可能在兩種語言句法上理解時,把英語的句法硬生生放到漢語中去,以致出現不倫不類的詞句,缺乏可讀性,使讀者難以理解甚至不知所云。再者,操漢語者漢語語言能力參差不齊,譯員的漢語能力也會有所差異,在漢譯時表達的不到位,皆是是翻譯腔出現的因素之一。
三、克服翻譯腔的策略
嚴復曾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躕。”同樣,克服翻譯腔最重要是譯者主觀能動地對雙語差異進行研究,在提高自身的雙語功底的基礎上,熟練掌握相關的翻譯策略并提高雙語轉換能力,精確傳達原文的含義,并力求達到達和雅的層面。最后,譯者在具備上述能力時,必須胸中有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翻譯腔問題。四、結語帶有翻譯腔的譯文生硬牽強,甚至讓人無法卒讀。孫致禮在《新編英漢翻譯教程》中認為翻譯腔現象的危害有"語言不順,既違背漢語語言的規范,又降低了讀者的分析閱讀興趣;語言不通,往往讓讀者不知所云,甚至會把讀者引向歧路(孫致禮,2003)。"長久以往,我們的獨有的語言習慣逐漸被西化,漢語會逐漸偏離其語言規范,在我國日益強大的今天,我們應該運用智慧,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翻譯意識,將我國文化傳遞給世界。
參考文獻:
[1]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方夢之.譯學辭典(精)[M].上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陸谷孫.英漢大詞典-第2版[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劉雨彤.跨文化交際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北方文學(下旬),2017(6):238~239.
作者:吳煊;王倩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