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集美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當代大學教育顯在的危機,除了工具理性的強化以及消費意識的風行使得個人的感性空間和信仰區域呈現為一種真空狀態之外,大學教育的“務實”定位,使得教育淪為灌輸、復制,缺少對話、交流。在當下建構和諧社會的目標召喚下,理應通過以下途徑重建大學精神:筑牢筑實知識架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素養,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以人為本;危機;大學教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討論常常因為大而空容易流于虛妄,追問本身“務虛”的表象也常常招致務實論者的鄙夷和不屑,因此,即便它常常成為一個點擊率非常高的學術關鍵詞,但卻因為疏離了與現實的關涉性而被無限期地邊緣化。其實,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經成為大學教育顯在的危機,工具理性的強化以及消費意識的風行使得個人的感性空間和信仰區域呈現為一種真空狀態。深入認識大學教育的本質,梳理人文精神的內涵,從而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使人文精神貫徹到大學教育的正確途徑,也是當下高校教育為構建和諧社會所做的必然抉擇。
一、大學教育理念探源
大學教育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普遍認為最早對大學理念進行系統闡述的是牛津學者紐曼。在紐曼看來,大學是知識、科學、事實、原理、探索、發現、實驗、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大學教育必須完成提高社會理智格調、培養大眾的心智、凈化民族的情趣的使命。故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紐曼的大學教育觀里,大學所應該提供的,是普遍性和完整性兼具的知識教育,而不應該是狹隘的專門化教育。大學教育理念的另一個源頭———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的大學理念則著眼于科學,并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逐步確立了“大學自治”“教授治?!薄皩W術自由”與“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統一”的理念。作為后起之秀的美國大學教育則充分借鑒了歐洲兩大教育理論家的理念,同時又為大學教育理念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美國高等教育崇尚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學生需要廣泛涉獵和學習藝術、歷史、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內的課程。在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后,學生再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專業方向,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埃德加富爾指出:“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就是對教育基本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說?!盵1]由此看來,大學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匯聚優異的年輕群體,為他們提供一個相對良好的氛圍和完整性的知識教育,讓他們的創造力在共融中相互激發,從而產生使他們終身受益的智慧。也只有這樣,大學才能真正成為人才的搖籃和社會進步的思想庫,大學這個特定的空間也應該是相對獨立的精神群體。我們也不難看出,西方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撐就是因為在大學發展歷程中,從未放棄過對人文教育的重視。
二、中國大學教育理念的傳承與嬗變
從中國早期的幾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西南聯大)辦學理念來看,從制度層面來看是對西方的一種仿效和移植,但就核心教育理念來看,卻根植于中國自身的文化實際。因此,中國大學教育理念的確立是西方大學教育理念結合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實際創立的,是自身縱向的文化積淀與西方進行橫向對話的結果。中國大學精神的確立不能脫離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所積累的智慧,“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和大學精神,依然閃耀著跨時代的思想智慧的光芒,而充分認識大學教育中人文的向度對于知識創新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都顯得尤為重要。大學主要擔當的功能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知識的積淀與傳遞,其二是為社會變革提供一種批判性的、創造性的資源。也就是說,大學不是一個僵化的知識庫,而是一個思想庫。大學教育既是一種專業教育,同時也是一種人文教育,一個成功的大學教育應該肩負起雙重的訴求。但是就現狀而言,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功利性是明顯的,一浪高過一浪的“應用型”口號足以讓人感知實用人才培養幾乎成為大學教育的終極訴求。雖然它為適應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化人才并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大學也似乎逐漸成為一種工具性的存在,成為一種機械化的生產線。
三、人文精神危機與大學精神的重建
人文精神在大學教育中不是一種空泛的精神性建構,而是以知識教育為依托,在積極而有效的對話中對主體意識的確立,對自我、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確立,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個體的一種認知意識和批判意識??疾飚斚麓髮W教育中人文危機的成因,知識架構的短板、批判視野的缺失和人文訴求的失位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筑牢筑實知識架構。從現有的大學課程設置來看,專業的細化導致學生創造性思維遭遇專業的限制,史學意識的淡薄及哲學訴求的疏離使得學生的評價體系導向非理性的向度。由于大學承載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使命,這樣就使得大學的專業設置要緊隨時代人才需求的腳步。專業設置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從專業課程設置來看,課程忽略了學科間的滲透與互補。尤其是從文科和理科之間的課程設置來看,缺少交叉和互滲。歷史知識的空白或者是有意的疏離與淡化是導致當下大學生缺少人文意識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文精神是一種習得,而不是抽象的符號所構建的死的知識,人文知識可以傳授,但是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獲得需要教育過程中的彼此交流和對話,而這種交流和對話的前提同樣需要一定的知識架構,而這些架構中首先需要的就是史學的支撐。受到西方思潮以及現代化建構模式的模仿習慣的影響,當下的大學生越來越疏遠和漠視歷史,甚至有意地遺忘自身的文化身份,常常是毫無根據地對歷史進行否定。當下的人文精神需要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的支撐,而歷史與傳統的缺失使得我們難以確立自身的文化立足點和生長點。
第二,問題意識和批判素養是重建大學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大學的教育中,不但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他們時刻反思和批判知識的缺失,在豐厚的學養的支撐下建構自身對社會的認識和批判意識。人文教育不只是進行純粹的人文知識的教育,而是在對話過程中實現對真理的認識、理解、領悟和轉化,進而形成個人行為層面的一種實踐,是判斷和批判意識的復蘇和覺醒,也是個體獨立性的獲得與確證。因此,人文精神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都應是人文的,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平等的人格關系。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不應是現行的、結論性的設定,不應是主觀、武斷地先行確定正確、不正確的標準,并以此標準去考核和教育學生,教師應將作為一種參照。其實,人文教育更為重要的是想象力和對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真誠交流。教師要有豐厚的人文底蘊,要善于在課堂上表述個人的見解和主張,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讓他們樹立批判的信心和勇氣。中美高等教育的理念存在一定差異,“中國教育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繼承和對學術權威的尊重;相比之下,美國教育則更強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著力培養學生對知識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以及對知識的拓展創新能力”[2]。
第三,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重建大學精神的核心訴求。堅持教育以人為本和堅持教育服務于社會并不矛盾,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從社會發展潛在的動力來看,人的個性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創新是通過配有社會所需要的人實現的。因此,強化人文精神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就是要進一步樹立科學的人才價值觀,使得教育真正實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教育實踐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把學生培養成富有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真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教育的人文向度已經越來越受到高等教育管理機構的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也絕不僅僅依托于科技進步支撐的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國民信仰更應該植根于文化深層的基因,國民自信也必須植根于文化自信,因此,高等教育的精神向度追求不可偏廢。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1996.
[2]郝云龍.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較及其啟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6).
[3]趙明節.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大學人文讀本»座談會發言紀要[J].南方文壇,2003(1).
作者:陳明華 單位:肇慶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