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思想教育創新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華夏文化》2017年第1期
摘要: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價值體現在三方面———價值觀方面:取德尚義,臻于至善;世界觀方面:善禮與互讓;人生觀方面:將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結合起來。茶文化切合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實踐的幾個主要面向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化。基于茶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可以從生活化教育策略、自我教育策略、交互主體性教育策略方面尋找到答案。
關鍵詞:茶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深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一個老生常談、歷久彌新的課題。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到如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可以獲得一些不同的經驗和認知,例如從組織行為學、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技術等不同的渠道切入到這個過程中就會獲得一種不同的教育實踐導向,但是,本質上都因循著教育規律發展的基本路徑。“茶文化”某種程度上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倫理體系的一種智慧結晶和生活濃縮,代表了農耕文明時代我國社會道德在人們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種具體表征。在當前這樣一個大眾化、全球化、虛擬化環境相互交織的背景下,回歸傳統、重溫國學、回到經典是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嘗試,基于茶文化這個國學傳統的視角,有助于我們體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善、美和創新的全新內涵。
1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價值挖掘
作為一種文化實踐,茶文化在我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神農嘗百草時期,古蜀茶作為我國最早的茶葉,集中代表了上古時期古巴川地區的人們在飲食方面的講究和追求。隨著戰爭、文化傳承的加深,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禪宗思想將“茶文化”賦予了形而上的學術認知理念,至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為止,我國茶文化正式從一種形而下的實踐,經過文字的描述和體系化的理論建構成為了一種體系化的學說。無論是從茶文化的“本性”來講,還是從茶文化的“表達之道”、茶文化的“道德寄托”來講,茶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德育教化功能與價值。
1.1價值觀方面:取德尚義,臻于至善
茶文化作為儒家、道家、禪宗等思想互相交融的一種復合型文化產物,集中承載了這些思想流派的核心價值觀。例如儒家倡導的“義利觀”、“君子觀”、“和諧觀”和道家倡導的“道法自然”、“淡泊寧靜”、“無為而治”以及禪宗的“導人向善”等都是在認識“價值”方面給人們釋放一種積極的“德義觀”。正如荀子所講,“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河在涅,與之俱黑”,象征君子正者自正、清者自清,將君子應然的一種基本生活態度和立場作為茶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2世界觀方面:善禮與互讓
在多種思想流派互相交融、激蕩的背景下,茶文化吸收了儒家思想倡導的“情景合一”、“中庸之道”、“內自省也”、“和諧交往”、“君子和而不同”等對待客觀世界的基本態度,同時也繼承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五行陰陽協調”的理念,這些體現在社會交際方面就是一種“社會尊禮”,是“禮義”在交際層面的表達。例如茶文化中的“茶道”、“茶戲”等都將互尊互讓、和諧對話、包容性作為一種基本的社交禮儀,所謂“客來不敬茶,不是好人家”就是指的一種“尊禮”狀態,傳承了儒家思想中的“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的世界觀和社交觀。在茶道中,“倒茶要到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更是將這種尊禮和互讓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對于當前以獨生子女構成的大學生主體來講,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
1.3人生觀:將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結合起來
德育教育的基本構成是德性,代表了一種倫理和教條體系,是人們在交往當中應當遵循的一些起碼的規范,屬于韋伯所講的“價值理性”的范疇。相比較于西方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教育觀念和人生觀念趨向于“工具理性”(一種物質享受、工具主義的導向)這種狀態,我國的傳統倫理教條都采取一種明顯的大陸國家導向的“價值理性”,同時將工具理性置于價值理性的框架性約束當中。比如說在看待“茶”的價值功能方面,我國茶文化持有的基本立場是要重視茶的物質功效(比如養生保健、生津解渴等),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要超越這種工具理性去自覺地尋求一種修身養性、尊禮互讓的道德實踐,將茶文化作為一種修行模式來看待,而不僅僅是將茶作為一種飲料看待。對于當前大學生們基于市場經濟形成的一些短期物質享樂主義來講,茶文化這種教化功能值得我們挖掘。
2茶文化切合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實踐的幾個主要面向簡單地來講,茶文化指的是我國基于種茶、飲茶等過程形成的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體系化認知的一種倫理體系、物質財富和交往規范的總和。重德、尚和、崇儉、貴真是我國茶文化在教育教化功能方面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就當前我們所處的環境來講,重用茶文化、弘揚茶文化、創新德育教育與當前的社會格局是緊密相關的。
2.1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化”命題是馬克思的發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大眾化”的主要實現形式是灌輸式教育和單向傳播教育,因循的基本思路是“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這樣的“灌輸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化”體現在教育內容上就是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要能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在這方面我國茶文化的大眾化途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茶文化中能夠體現出我國國民性的一點就是其“大眾化”,無論是基于經濟交往還是戰亂洗禮、文化交流,茶文化之所以廣泛地成為一個從上到下全社會階層都持歡迎態度的文化,根本原因在于其尚和、修身養性、怡情的重要社會價值。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道理真的是科學的,即便是不去灌輸傳播,人們也會主動地、內在地去追求它,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大眾化”過程。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當前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還存在著廣泛的爭議和分歧,但是“生活化”的一種主要內涵就是倡導德育工作要廣泛地借助于生活世界開展教育創新,而不是理論導向、應試導向、課堂教學導向、校園導向,因為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環境已經逐步地被“新媒體”這種工具分割為無數個碎片化的生活情境,我們要密切地關注到這一點。在這方面茶文化對人們的生活細節具有明顯的滲透作用,因為茶文化本身就是生活化的、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個部分。積極挖掘茶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值得我們把握。
2.3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化
實踐哲學認為,教育工作的實踐應當被放在第一位,理論是灰白的,而實踐之樹常青。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地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技術等方面推向“大眾化”、“生活化”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個“實踐化”的過程。這種實踐教育哲學因循的基本邏輯是“以學養人”,而不是純粹的“以理服人”,也就是說這種實踐化的教育轉向開啟了一個“知識被信仰”而不是“被消費”、“被考試”的一種新的階段。由于茶文化經過深刻的歷史實踐已經深刻地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細節中,它背后的一些倫理教條也借助于這些實踐在人們的腦海中得到了鞏固,因此,我們的德育工作如果能夠和茶文化結下某種關聯,十分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效果。
3基于茶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建議
傳統茶文化塑造出來的“和”、“義”、“德”之國民性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我國得到了恒久的傳承,體現出了一種倫理教育體系的延續。德育工作的創新離不開大眾化、生活化和實踐化的支撐,以茶文化為視角我們可以嘗試采取這樣幾點教育創新策略:
3.1生活化教育策略生活化
教育所超越的是“應試教育”,其精髓在于倡導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生活化素材、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載體等創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此,我們建議可以在課堂教育中增設“茶道與德育”模塊的主題,可以分茶系、茶的品種按照學生小組開展茶道表演比賽,重點考核學生在茶道表演中的團隊協作、禮儀風貌、道德表現力等,借助于這些學生參與的活動豐富教育內涵。
3.2自我教育策略
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下,德育教育的創新面臨著“學生回應力不足”的問題,教師的單向灌輸制約了學生的發問精神、參與精神和創新精神。在一種茶文化的視角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尊禮”、茶道交往等都是在“自我教育”中完成的,并不是一種外在強制性灌輸的產物。德育工作吸收這種理念可以采取“學生自我對自我的教育”、“學生之間與學生之間的教育”、“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教育”的學生自我教育策略。例如可以在高年級同學中選拔德能勤績廉優秀的學生充當低年級學生的兼職輔導員,從學習、生活、就業、婚戀、網絡、心理素質等方面對其進行輔導,拓寬教育的渠道。
3.3交互主體性教育策略
交互主體性指的是兩個主體之間基于平等交往形成的一種對等關系,這種交互主體性貫徹了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理念,具體到德育教育工作中這種交互性可以體現在德育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體現在學生和學生之間,指的是教學過程的對話、溝通、提問、質疑,通過這種交互的過程實現學生對于知識的求索和正確認知。在此,可以在各種形式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案設計等都由學生來完成,教師主要負責知識指導、資源保障和評委點評,讓學生走向講臺和舞臺的中央,給學生一個發揮自身優勢的話語權機會。
參考文獻
[1]鄒躍光,余玉榮.試論中國茶文化的德育功能[J].農業考古,2006(6):203.
[2]鄒明華.養生•修性•怡情•尊禮———論中國茶文化的內涵[J].農業考古,1994(2):57.
[3]陸藝,張祥浩.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化的內涵及要素解析———以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為范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21.
作者:王茹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