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西民族研究雜志》2014年第三期
(一)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當代大學生成長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日益強烈,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一些人的價值觀變得功利和現實,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誠信缺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孔子不僅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7]21的思想,而且認為“民無信不立”[7]126,將誠信作為接人待物必須遵守的準則和規范。荀子曰“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享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8]32,不僅將信推行于選賢治國,而且強調一切倫理關系皆應以誠信為本。誠信的內容與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誠為本,取信于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思誠,信以行義,“信近于義,言可復也”。[7]5誠信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誠實守信是人類古老的道德操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公民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是現代文明的基石和標志。當代大學生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其誠信狀況對于社會的誠信狀況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它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誠信環境的構建。因此,借鑒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觀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以傳統美德引導他們將誠信作為立人之本。
(二)有利于培植和增強大學生和諧理念和諧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注重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7]65,強調在人和人相處中,應當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孟子也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15,倡導尊老愛幼。荀子則強調“仁者愛人”[8]488,體現了博愛思想。從仁愛精神出發,我國古人主張以和為貴,提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9]50的思想,強調社會和諧,講求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倡導團結互助,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推崇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的崇和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和諧社會的理念,引導他們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堅持和諧發展的原則,達到包容差異求得平衡的和諧狀態,并且通過大學生將這種崇和精神傳承下去,有利于和諧校園及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有利于啟迪和教育大學生立志成才青年時期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也是立志的關鍵階段。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于青年學生的立志成才、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夙夜在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可以培養大學生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不學禮,無以立”,[7]78“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10]1411可以教導大學生養成歉敬禮讓、克驕防矜的健康人格;“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11]37可以引導大學生勤奮學習,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7]39“吾日三省吾身”,[7]3可以培養大學生修身養性,加強自我修養;“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7]95可以培育大學生堅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品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126可以培植大學生自強不息、堅貞剛毅的品格。通過吸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營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修養,增強鑒別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增長愛國情操和民族情結,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二、當前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種文化和思潮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和相互滲透。面對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認同存在缺失的現象。
(一)對民族傳統文化淡漠和民族意識淡薄受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響,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淡漠。根據我們對部分高校300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有55%的學生認為英語、計算機和專業課等課程比傳統文化實用,有38%的學生喜歡收聽流行音樂和收看美劇、韓劇,有65%的大學生不喜歡中國傳統戲劇,有43%的大學生每周花費8小時以上的時間學習英語,而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大學生不足調查總人數的6%。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青年學生嚼著漢堡、喝著可樂、玩著魔獸、熱衷cosplay、聽著歐美流行音樂、看著美國大片、用著硅谷芯片、喜歡過洋節勝過過傳統節日。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四書五經、詩詞、戲曲、書法、小說、民俗等則失去興趣。在西方文化的強大沖擊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理念、文化訴求、消費習慣等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部分大學生民族精神低落,民族意識薄弱,對傳統文化淡漠。
(二)漢字書寫和應用能力不容樂觀文字是一個國家文化表達的符號,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工具。漢字是民族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但由于受功利思想和實用主義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注重英語、計算機和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漢語的學習,認為字寫得好壞不重要。網絡文學、微博、微信的興起,使得漢字的書寫和書法藝術受到沖擊。青年學生經常使用電腦打字代替漢字手寫,寫日志變成了發微信,QQ取代了寫信,大學生的漢字手書能力越來越差,導致他們時常提筆忘字,錯字、別字連篇,寫出來的字既不規范也不好看。由于過度使用電腦,大學生長期與漢字疏離,導致他們的漢字應用能力下滑,寫作空洞乏味、詞不達意、語句不通,文字表達能力差的現象比較普遍。
(三)過度熱衷和盲從西方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種文化思潮交鋒日益頻繁,西方文化思潮對青年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使得大學生民族傳統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他們強有力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全方位地輸出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以達到削弱發展中國家文化獨立性的目的。正如美國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在提出“文化帝國主義”這個概念時說:“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兩國之間權利關系的手段。”[12]面對社會的變革和轉型,對于生活和成長在全球化這樣一個大背景環境中的青年學生來說,受年齡和生活閱歷等因素的限制,缺乏足夠的鑒別、選擇能力。面對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少學生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從言談舉止到穿衣打扮,從飲食習慣到藝術鑒賞,從習俗禮儀到生活方式,無不烙印上西方文化的痕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離他們漸行漸遠。
(四)受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和沖擊,道德滑坡現象嚴重面對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一方面,大學生的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等明顯增強;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由于受功利思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理想信念模糊、民族精神失落、誠信缺失、社會責任感不強、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等問題日趨突出。在日常行為和社會認知中,崇尚自我,注重和追求個人價值,一切以“我”為中心,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強調個人利益。在學習上過于追求所謂實用的專業課以及外語、計算機等課程的學習,而忽略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以上現象充分說明,如果忽視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西方各種文化思潮就會乘虛而入,與我們搶奪陣地。因此,加強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為當務之急。
三、加強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源,加強和完善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其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振興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一)高校教育要融入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因子,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情感高校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生力軍,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需要有精神和文化,因為它深深地影響著青年學生的心態和氣質。大學生只有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受到陶冶和滋養,才能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質。大學培養的學生應該擁有一定的傳統文化根基,同時要有世界眼光。1.重視和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民族傳統,沒有人文精神,便會走向自我衰落。青年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民族文化修養,才能提高甄別外來文化的能力,才能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情感。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弘揚民族精神和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責無旁貸。實現中國夢,必須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而民族傳統文化對此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賴以生存的土壤,如果脫離民族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培育就喪失了根基。因此,要努力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增強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2.融民族傳統文化于大學生思想教育之中縱觀世界文明史的發展進程,中華民族始終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斷裂,證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高校要重視和加強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加入民族傳統文化的因子,孔子的仁、孟子的義、岳飛的忠、文天祥的節,以及近現代的五四精神、抗日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典型事例。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于大學生思想教育之中,用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用“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4]58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用“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4]326培養大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用“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4]58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4]8-9啟迪大學生形成進取的人生態度;用“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3]153培植大學生自尊自愛的人格;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使他們在學校教育中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擔負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3.加強漢語教育地位,增設國學教育課程高校要合理設置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增加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課學時、學分,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所有專業應將《大學語文》列入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語言的應用能力。同時,將寫作、書法、普通話等列入選修課,在大學生中倡導講普通話、寫規范漢字、用規范漢語,通過舉辦各種主題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大賽、書法大賽等,鍛煉和提高大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和漢語應用水平。提倡手書作業和畢業論文,將手書漢字計入學分。通過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課程,為大學生系統地學習和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平臺,引導大學生閱讀傳統經典書籍,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幫助大學生樹立尊重、學習、傳承、創新民族傳統文化的理念,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優化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環境目前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大學生傳統文化現狀堪憂,加強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時不我待。1.形成全社會重視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風氣傳統文化對民族的發展非常重要,但長期以來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重視不夠,“當西方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重新發現的時候,我們卻在排除我們自己,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15]調查報告顯示,73%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65%的大學生認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責無旁貸。所以,全社會都要重視和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并對整個社會的文化傾向有一個良好的輿論導向,使大學生耳聞目睹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汲取正能量,讓民族傳統文化內化為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外化為大學生的實踐活動,達到知行合一,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力量。2.建立健全民族傳統文化普及推廣工作制度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工作要建章立制,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規范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出臺優惠政策對民族傳統文化予以扶持;國家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設立民族傳統文化推廣和保護的專項資金,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民間團體和個人;要制定傳統文化保護、開發與發展規劃,保障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推廣、傳承工作落到實處。3.發揮媒體在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中的輿論導向作用時下電視、報刊、網站尤其是娛樂性媒體,特別關注和宣傳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洋節”,而對于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則要冷淡許多,往往在節日臨近或節日期間才會有所報道。對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冰火兩重天”的態度,反映了部分媒體的本末倒置以及對自身社會責任的漠視。網絡時代媒體對傳統節日的宣傳,直接影響到受眾對傳統節日的關注、理解和參與程度.互聯網、電視等現代傳媒具有受眾廣、傳播快、信息量大等特點和優勢,應該成為大眾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徑。媒體開展傳統節日宣傳,能夠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親近大眾、走進大眾,被大眾特別是青年學生所接受。因此,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媒體要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切實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輿論引導。通過多種形式,多側面、多角度地宣傳傳統節日,廣泛地介紹與傳統節日有關的文化和民風民俗,讓傳統節日以可親可近的形式回歸人們的視線,重新喚醒民眾特別是大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熱忱和關注,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氛圍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建造精神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16]。因此,營造一個充滿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對于大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非常重要。1.人文景觀凸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高等學校營造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環境的陶冶育人功能,對于加強和完善大學生民族傳統教育、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人文景觀具有一定的觀賞、文化和科學價值,高校要重視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與建設,如在校園內建造一些富含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雕塑、石刻,在教室、寢室、教學樓以及宿舍樓過道的墻壁上張貼和懸掛傳統文化的名言警句、優美詩句、書法繪畫等,使學生學習、生活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真切地感受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無限魅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使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2.以校園文化為抓手,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高校可以通過組織民族傳統歌舞晚會、民族傳統文化講座、民族傳統經典誦讀、民俗民風知識競賽、書法篆刻繪畫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將“無形”的傳統文化教育轉化為“有形”的具體活動,使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文化修養,對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3.以民俗節日為契機,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受西方文化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人們對傳統民俗節日出現了逐步淡化的趨勢,尤其青年學生對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等傳統民俗節日及其蘊涵的內在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民族傳統節日是歷史發展沉淀下來的,包含著極高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標志和民族認同的基礎,也是民族凝聚力、國家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傳統節日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土化,接地氣,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具有傳承傳統文明的功能。高校要以傳統民俗節日為載體,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民俗節日的意識和文化認同,通過宣傳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文明節儉過春節”、“和諧團圓過元宵”、“緬懷英烈過清明”、“愛國興邦過端午”、“鴻雁傳情過中秋”、“敬老助老樂重陽”等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受到親情教育、和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民俗民風教育等,提高學生對傳統民俗節日的認同感。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張陽單位:中州大學德育教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