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討范文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討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討

《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摘要: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認識應當以責任感意蘊的哲學思維進行認識和闡釋。責任感的存在是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邏輯起點,責任感解釋是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理論基礎,責任感價值是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客觀要求。在此基礎上,建構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認識理路。

關鍵詞: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認識理路

責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話題,也是當前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對象。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1],把學生社會責任感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核心目標加以強調,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理性思考。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問題就必須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作出合理的認識和闡釋。當前,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呈現多元化的特征,這為我們厘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形成了一定的障礙,亟需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作進一步的探討,為培養大學生良好社會責任感奠定扎實的基礎。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按照存在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和解釋,有助于合理把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本原,科學解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理論基礎以及認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何以可能的基本問題,能夠更進一步明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生成、演化規律,從而建構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認識結構。

一、責任感存在: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邏輯起點

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素養的核心組成部分,責任感存在源于人對責任的實踐本性。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認識不僅僅要看到責任感的外在表現,更應該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本原上把脈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生成、演化,也就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在現象和本質、內在邏輯和外在統一性方面做出比較合理的解答,這是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起點。

(一)人的本質特性構成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前提

社會責任感作為大學生的生存本性,是大學生作為社會人的內在規定性體現。作為自為存在的人,馬克思認為“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唯有人才能在其存在過程中建立多方面的關系?!保?]正是人具備的這種關系建構了人的責任感,有了這種責任感才能主動肩負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人類存在的價值才得以彰顯,“有責任感,具備認同責任、承擔責任、實現責任和責任評價能力,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征?!保?]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規定性,也就是所有人都具備的本質特征,即承擔責任和履行責任成為人的一種現實本能。從根本上說人的類本質的存在決定了人的生存方式,也決定了人是道德本性的存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存在也正是基于這一人的本質規定性而存在。因此,這種任務性的存在構成了人是一種責任性動物存在的前提,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存在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存在基礎,不是因為他是大學生才有這種責任感,而是首先它作為人的本性,只是大學生責任感的存在受制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導致責任感的性質和實現機制不同而已,這是從本原上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起點。

(二)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規定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存在

社會是由各種形形色色的個體組成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形成了一定的生產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生態關系和社會關系。人天生是沒有責任意識和責任感的,正是由于這些關系的存在規定著個體的行為準則、價值判斷和道德意識,人在協調這些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又推動著他們的發展?!叭说呢熑斡^念首先來自道德意識,而道德意識的產生根源于人們所處的經濟地位及這一時期的生產關系。”[4]這就是說,人的責任感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是一定經濟社會基礎的寫照,反映著一定的社會現實利益和各種關系。大學生是特殊的社會主體,他們同樣無時無刻不與這些關系發生著關系。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動物”。這一觀點道出了人的社會本性。大學生是具有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的公民,他們有責任為實現政治文明不懈努力;大學生是“經濟人”,他們有責任和義務為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出謀劃策;大學生是“文化人”,他們有責任傳播先進文化;大學生是“生態人”,他們有義務保護生態環境;同樣,大學生也是“社會人”,他們有責任為促進社會的和諧運行和良性發展貢獻力量??傊鐣怯扇w成員組成的,作為成員的特殊部分———大學生也應當承擔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共同任務。責任感的確立使大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個人的能力明確了自己職責的指向性,在社會關系的演變中經過慎重思考和價值選擇確立責任感的踐履方式,因此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是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關鍵。

(三)社會的良性發展需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道德規范

一個社會的良性發展不僅僅只看其經濟總量指標,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協調也很重要。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社會主體的道德水平和價值取向。近年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問題不斷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也說明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社會的協調運行更需要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對社會發展負有更多的責任,“人類的各種共同體的共同作用,是將各個個人結合起來,保持在一種直接的依賴關系之中,從而保證社會秩序的存在”,[5]維系這種依賴關系,保障社會良好秩序的應該是人的責任感。當下,社會轉型日益加快,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日益擴張中,原有的社會秩序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人的價值觀不斷多元化,利益主體的需求難以滿足,社會轉型過程中矛盾更加凸顯,原有的價值體系難以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這些都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潛在威脅。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本身就是社會性與自我性的結合,作為行為主體的自我既應該向社會負責,也應該向自我負責?!保?]作為社會人的大學生也只有按照社會的規律去承擔責任,形成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責任感,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對社會不承擔責任的個體是不存在的,這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本質特征,因為“一個人出于責任行為,是與對象的關切無涉的,它僅僅著眼于行為本身、著眼于它的理性原則、著眼于它的規律?!保?]66從根本上講,這種理性、這種規律、這種原則是責任感的衍生,是社會發展賦予大學生天然的要求,也就是對自我責任的關切衍生出對社會發展負有的責任感,這種社會責任性的天然要求構成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最初場景,成為我們對作為社會人的大學生所具有的責任感作出判斷的重要依據。

二、責任感解釋: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理論基礎

責任感認識是我們厘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是其所是的基本范疇,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在學理上的追問和確認,是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重要方式。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以認識論的視角去看待,也就是表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在共性和個性之間保持適度張力的判斷。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對事物存在的追問是關于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通過這種原理的把握,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來龍去脈得到統一性的解釋。

(一)責任感是大學生內化了的社會規范

責任是客觀存在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基于責任的本源,是對責任理念、責任原則和責任實踐的內化,更是大學生內心的道德體驗和肩負的道德責任,由此形成了以責任為主要內容的責任規范體系。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從其心理來說,反映的是對責任對象的自我體驗,這種體驗與大學生的家庭關系、社會關系、他人關系、集體關系密切相關,正是各種關系的存在才形成了不同的責任規范,就家庭而言要有尊老愛幼、仁愛孝悌的責任規范;對社會要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品質;對他人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豁達責任;對集體要有關愛集體,與集體同呼吸、共命運的責任擔當,這些構成了大學生社會責任的約束體系和道德規范體系。這些規范體系一方面來自大學生內心的責任自覺,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責任機制或者責任制度的規制,因為在一定意義上,社會責任感是“社會統治階級為了使人們實現各自的責任,就可以利用責任強制執行的特點,把責任規定加以制度化和機制化”,[8]這反映的也是責任內化的外在機制,也正是基于這一機制,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才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社會責任感作為社會道德觀念,是由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保?]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適應了人的本性和道德需要,獲得了主體的高度認同,成為了大學生內心的信念和自覺的行動,“特別是關系人類歷史命運的重大責任被人們認同以后,就會產生遠大的理想,就會產生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就會產生巨大的內在驅動力,促使主體積極頑強地履行責任?!保?0]這就自然地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以規范化的社會規定得以確認,也就是說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社會規范在其內心世界的建構與安頓。

(二)責任感是大學生為協調社會關系所付出的“代價”

人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大學生必然與他所處的環境、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與自身發生著各種關系,整個生活必然處在各種關系發生的鏈條之中,整個人就是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一個重要支點。大學生為了協調各種關系,促進自身與他人、集體的和諧共生就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承擔責任的過程也就必然有一定的付出,這種付出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本質規定,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本質是“一個關系范疇,是一種隱藏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物背后的抽象存在,每個人或團體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種責任要求,以及違背責任要求所要承擔的責備與良心折磨。”[11]由此可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就是在履行責任的過程中為了尋求自身的安心和為他人、社會、自然的協調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有的是物質層面的,有的是精神層面的,有的是技術層面的,也有可能是人的生命。其實,從責任的情感層面來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為社會和他人作積極貢獻的覺悟意識和自覺情感,是一種內化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他們的責任感關乎民族的興衰。”[12]這種情感層面反映的也是一種責任“代價”觀,因為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過程必然會是大學生對他人和社會做出努力或者犧牲以及付出努力之后承擔結果的過程,通過這種責任代價最后達到了社會的包容與和諧,正如德國后現代哲學家齊格蒙•鮑曼認為的那樣,“承擔責任與其說是社會調整和個人教育的結果,不如說它建構萌生了社會調整和個人教育的原初場景,社會調整和個人教育以此為參照,試圖重新框定和管理它?!保?3]由此可見,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協調關系的過程,并且責任成為協調這種關系的重要方式,更進一步說,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就是一種關系范疇,是在協調這些關系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與付出。

(三)責任感是大學生謀求安身立命之本的價值尺度

責任感的存在為大學生謀求自身生存,規范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提供了一種合乎理性的根據、標準和價值尺度。對責任感深層次的解釋應該回歸到人性的角度。從人的存在方式、人對超驗世界的追求與反思、人對自我的認識角度進行分析,不難看出責任感已成為大學生尋求安身立命之本的價值尺度。我們都知道,實踐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對世界是一種否定性的關系,人總是否定世界的現實性,而把原有的非現實性變成現實性”,[14]可以說人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是基于人的實踐本性,正是基于這一現實問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才能成為大學生心安理得做事做人的價值判斷,因為責任感的實踐可以讓大學生明確什么是可為的,什么是不可為的,可為之后又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或者褒獎,通過責任實踐的否定之否定產生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的產生實質就是責任實踐過程中理想性責任和現實性責任之間矛盾調和的產物。從人對超驗世界的追求與反思也即人的理想性存在,可以看出,責任感的實踐體現了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的關切,因為在責任實踐之前,所踐行的責任都是具有理想性的,也就是基于人的本性對社會和他人的無限關懷,這種本性基于人的自由自覺,馬克思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保?5]所以責任實踐也有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大學生自由自覺的責任實踐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得到了外界和內心的認可,獲得了作為社會人所具有的心理安慰。而從大學生自我的角度而言,也就是通過責任感增強了對自我的認識,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構建了屬于自己的責任思想體系,實現了大學生自身對責任思維的追究,也就是說責任實踐使大學生對過什么樣的生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有了一個明確的定位,這也歷史地構成了我們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現實需要。

三、責任感價值: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客觀需要

對責任感價值的探討是對責任感何以可能的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價值的確認是對責任感存在的統一性和終極性解釋,是通過對責任感的存在占有來奠定大學生在自在世界和自為世界中的最高精神境界,即大學生作為社會棟梁之才的最高支點,而這種最高支點的占有和支配又根植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化與渴望。所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終極追求就是體現大學生對責任感價值的超越,這也是我們正確把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客觀需要。

(一)責任感的確立使大學生的道德選擇有了明確的指向

大學生責任感作用的發揮依賴于責任觀念在大學生內心的駐足,這也為大學生在做出價值判斷和道德選擇時提供了依據的標準和參考,由此形成了大學生的責任觀,這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化的價值所在。一定意義上,責任感更多的是一種責任觀,因為“人們的責任行為受價值觀的指導,價值觀是人們行動的指南”,[16]這有效地解決了大學生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道德選擇、如何做出這樣的道德選擇的基本問題。從根本上說,這種責任觀的形成使大學生的道德選擇有了明確的指向性,減少了道德選擇的盲目性、隨意性。這種基于責任感的價值觀的形成是一種正確的價值導向,符合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如果責任觀樹立的不正確,那勢必會出現責任感的空白甚至出現責任感的缺失、逃避,并且這種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體現的是大學生自由自覺的行為判斷,也就是說這種選擇是“我”的選擇,因為“人在價值選擇中都是以個人的身份出現,誰也不能代替別人進行價值選擇”,[17]責任感的價值在大學生這個主體的踐行中得到了主體性的認同,責任感的價值也因此得以彰顯。

(二)責任感的規范構成了社會和諧發展的倫理關懷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社會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規范讓大學生明確了自己的責任擔當以及社會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責任品質?!吧鐣豢赡軟]有道德責任,離開道德責任,社會就無法存在,發展就更是妄談,歷史已經一再證明了這一真理?!保?8]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沒有責任感必然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社會的和諧發展、健康運行也需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維護,需要形成以責任感為主體的倫理關懷體系,因為這種倫理關懷內含著協調社會關系的重要價值尺度———責任感。而責任感的規范化體系使社會發展的倫理關懷更加具體化,更具可操作性,因為當這些責任感以法律、制度、政策、規范、風俗等方式確定下來以后,責任感也就有了剛性的約束功能。同時,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不能任由其自身發展,而應該與社會的價值相一致,與主體的自我實現相統一,如果出現與社會發展相脫節的責任感,那不僅僅不能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運行,反而適得其反。要促進社會的進步,建構健康的社會生態體系,就必須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規范,這種規范避免了責任感的弱化或者逃避責任、推諉責任或者不負責任的現實問題,也只有這種規范化的責任體系才能確保大學生在可以作為的框架內協調與他密切相關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生態關系以及社會關系,才能構成社會和諧發展的倫理尺度,這正如彼得•斯特勞森所言,“無論怎樣,判斷一個行為者在未來意義上應負有責任,需要這樣一個條件,完全屬于行為者的行為被一個控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化規定所支配,這一控制在一個共享團體成員間產生預期期望?!保?9]

(三)責任感的實踐有助于大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

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在社會實踐的洪流中檢驗,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人生價值實現的助推器和精神支柱,“人盡責不是因為他生來就有道德,人變得有道德則是因為他盡責”,[20]大學生責任感的實踐使大學生對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本質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價值信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踐也歷史地構成了大學生判斷、說明和規范自身思想和行為的價值尺度,體現大學生對人存在的終極性思考,真正體現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形態和終極關懷,實現了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的本質規定。可以說,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踐構成了大學生在道德領域的生存方式,也構成了大學生個體性德行形成的重要途徑,這種道德責任主體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實現責任和自身的價值,成為大學生責任人格的重要表征和內在依據??梢?,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踐不僅可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也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的體現是我們把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要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進行認識和確認的目的所在。

(四)責任感的追求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是有追求的社會性動物,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理性目標的確立不僅僅規范了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更是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內驅動力,大學生因責任感而自我滿足,他人因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而驕傲,社會因大學生的責任感而和諧運行。這一切都源自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存在、演變、復歸,因為基于個體意義上的全面發展不光具有個體存在的意義,所有人的全面發展構成了個體全面發展的條件,而所有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建立在每個個體負責任的基礎上。所以,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追求成為了主體道德責任在人的發展領域的拓展,當大學生以實現最高的社會責任感而奮斗之時,也就是大學生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達到了終極的價值關懷,構成了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最高原則。人的發展是自由基礎上的全面發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要保持德智體美勞之間的協調,更要形成一個有道德責任感的人,這樣才能稱之為全面發展的社會個體,當然這種本質更多的是一種責任理念、道德規范、倫理原則。同樣,責任感的追求也讓大學生獲得了自由發展的可能與條件,因為責任感廣度制約著一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深度,責任目標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個體價值的大小。當然,不管是責任感的追求還是實踐,都是為了協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獲得人的和諧發展,這是我們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最高法則。

四、結論

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從存在的依據、理論基礎以及價值特性的視角去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使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解釋更加理性,進而建構起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基本理路,提供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新思路,更加明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來龍去脈,為正確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奠定了基礎和前提。盡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話語表達是多角度的,但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本原的認識、理論形態的解釋、價值特性的闡發依然是我們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基本框架。因為要解釋清楚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就必須立足這一內涵形成的根基和存在土壤,解決這一內涵是什么,這一內涵的獨特價值在哪里等基本問題。從根源上來說,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一種現實的指向,是大學生作為人的類本質的思維意向性,是大學生在道德領域生存的重要方式,這是我們認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的出發點亦是落腳點。

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4.

[3]程東峰.責任倫理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4]田秀云,白臣.當代社會責任倫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1.

[5]孫正聿.哲學修養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40.

[6]郭金鴻.道德責任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2.

[7]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6.

[8]郭金鴻.道德責任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2.

[9]戴樹根.論大學生責任感教育[J].求索,2004,(3):166-167.

[10]程東峰.責任倫理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11]郭金鴻.道德責任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9.

[12]郭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3,(2):90-93.

[13]齊格蒙•鮑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后現代道德[M].郁建興,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1.

[14]孫正聿.哲學修養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69.

[15]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6]謝軍著.責任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94.

[17]蘭久富.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02.

[18]郭金鴻.道德責任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9.

[19]彼得•斯特勞森.自由與怨恨[M].薛平,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27.

[20]佛蘭克•梯利.倫理學導論[M].何意,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19.

作者:胡龍華 李文瑞 單位: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www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日产每天更新40|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可以免费观看的毛片| 麻豆产精国品一二三产区区|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a一级毛片免费高清在线|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免费精品re6| 暖暖直播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波多野结衣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别揉我胸啊嗯上课呢的作文| 色综合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真实男女xx00动态图视频| 在线无码VA中文字幕无码| 《溢出》by沈糯在线阅读| 成人禁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 日本理论在线看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欧美一级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作品在线观看| 做暧暧免费小视频|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青楼18春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avav在线看|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免费视频|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丰满老**毛片| 无码专区HEYZO色欲AV|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