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旅游產業建設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旅游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智慧旅游成為了新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借助于通信和通信技術的支撐作用,讓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穩步的提升,通過對旅游產品銷售渠道的創新和改革,實現旅游產業內的流動管理,通過更低的成本吸引眾多交易主體進入到市場之中,逐步的擴大市場的需求,促使產業逐步創新并大力發展,從而為旅游產業增加必要的競爭力。本文重點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長沙文化旅游產業建設及發展進程。
關鍵詞:智慧旅游;長沙;文化旅游產業;建設發展
近幾年來,隨著長沙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革新,大家的消費理念從傳統的追求物質逐漸向精神、休閑等方向轉變,市區的旅游發展勢頭良好。同時國家及湖南省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旅游經濟發展,多個政策:國家旅游局確定2014年中國旅游年的主題為“智慧旅游”;2015年國家旅游局在《關于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若干實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形成系統化的智慧旅游價值鏈網絡;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的《湖南省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推進“旅游+互聯網”,將智慧旅游納入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智慧旅游建設工程。這些政策為把智慧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信息化理念,快速實現旅游產業向支柱性產業方向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長沙旅游業如何借助信息技術,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建設文化旅游強市中實現旅游信息技術化,實施旅游各要素的融合是首要任務。
一、長沙發展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長沙市擁有著悠久的文字歷史,自戰國以來,長沙就成為了國家發展進程中極為重要的文化中心,現階段長沙已有歷史文化旅游區近百處,4A級旅游區總共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共有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共有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共有11處【1】。在1982年,國務院把長沙市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擁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適宜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使得長沙市具備了旅游開發價值極高的歷史文化資源??梢砸暈樘厣幕糜钨Y源的共有六個重要的部分:銅官窯遺址、漢代長沙國土陵墓群、明代長沙吉王陵墓群、長沙馬土堆漢墓、長沙公館群、“長沙會戰”遺址群。長沙市的旅游業發展迅速,在三十多年的發展軌跡中,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實現了食、住、行等多種要素融為一體的鏈條,其與文化相互結合,打造出別具一格的長沙文化旅游產業。在互聯網時代,旅游需求呈現出個性化的趨勢,積極的迎合智慧旅游的要求成為必然。長沙市發展旅游產業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其屬于全國范圍內比較優秀的旅游城市,其在踐行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時,具備著堅實的落腳點,這是指引其前進的航標。湖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將長沙視為全省旅游的中心。根據長沙市召開的十三次黨代會所提出的目標,證實了“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可行性,之后長沙市委、市政府便召開了長沙市旅游發展大會,積極倡導著全市動員,形成大旅游發展氛圍,給后續產業鏈的誕生穩固基礎。
(一)旅游經濟增長相對穩定長沙市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主張大力的發展旅游經濟,在2017年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38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77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8%和15.3%。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接待國內游客13670.8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712.0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9%和15.5%;接待入境游客129.2萬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84519.2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6.3%和6.1%。一系列的數字證明了長沙市發展旅游經濟的成效,總結其經濟增長趨勢相對穩定。
(二)旅游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現階段,長沙市共設置了120個旅游景點,國家A級風景區共計38個,是2005年的3倍之多。星級飯店共計83家,相較于2005年來說,是其2倍之多。五星級飯店共有12家,四星級飯店共有23家,旅行社共計232家,對比于2005年,是其1.5倍。旅游產品的種類十分豐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五色旅游”,如出現劉少奇故居為代表的且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旅游”;以關山村和光明村表當的且具體鮮明特色的“綠色旅游”;以天心閣和岳麓書院為代表的且具有鮮明特色的“古色旅游”;以灰湯溫泉、瀏陽漂流為代表的且具有鮮明特色的“藍色旅游”;以特色鄉鎮街區為代表的且具有鮮明特點的“特色旅游”等收到人們的持續關注。
(三)旅游市場集群發展勢頭迅猛2017年1-11月,長沙實現旅游總收入1643.6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91%;接待旅游者人數12796.4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7%,據統計,旅游業可輻射影響超過100個行業。親和力、湖南光大等多家旅行社逐步的進入到全國旅行社百強之中,親和力旅行社榮獲了全國納稅十強榮譽,華天等旅行社被列入全國入境旅游十強行列。一系列的成就證明了長沙旅游產業發展的迅猛勢頭。
二、長沙市文化旅游產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受到智慧旅游的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及企業運營模式等都會受到影響,以至于整個產業運行狀況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這是旅游業借助于現代化的服務模式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只有將城市文化和旅游產業實現有效融合,才能保證長沙市的旅游真正的邁入智慧時代。1.資源相對分散因為文化旅游資源管理體制現階段處于并不完善的狀態,所以導致長沙市中的文化旅游資源在管理階段始終處于較為分散的情況之下,如文化、文物、旅游等多個部門的管理都是需要分屬在不同的行政區域之中。管理部門的條塊分割,影響到相關工作效率的提高,各自為政的問題導致相對獨立且單一的文化旅游經營運作體系構建起來【2】。目前,很多的文化旅游景區還是借助于傳統的“門票經濟”,使得很多的資源難以進行有效的整合,文化和旅游未能彼此滲透,難以及時的形成大規模的文化旅游產業集團,更無從分析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導致經濟和社會效益均能受到相關的影響。2.產業化程度低文化常被視為一種事業,卻很少將其看做產業,正是在這樣的觀點中,文化產業發展至今,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停留在了計劃經濟時代,尚未踏入到產業化的新時期,即便是豐富多彩的文化,也難以及時的被挖掘出來,現代化經營模式更是無從談起,阻礙了城市的整體進程。長沙擁有著較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長沙彈詞、評書等均列入了“保護名單”,未被適當的開發,產業化步伐較為滯后,導致資源出現了嚴重的浪費。3.產品與內涵脫節在現有的文化旅游產品之中,往往會反映出這樣的問題,就是只有旅游、缺乏文化,旅游和文化屬于獨立的個體,兩者無法發現共通之處,即便是文化和旅游被捆綁到一起,也會出現反效應。因為旅游和文化失去了血肉聯系,所以無法打造出文化和旅游間的有效互動模式,旅游產品的開發片面強調旅游,卻未能關注文化內涵的傳遞,對于文化產品賦予的內在文化價值缺少探索和研究,導致同質化問題頻現。旅游產品本身也缺乏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只是借助于大眾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彰顯出自身的創新創意,但是卻不能帶領著游客去體驗并感受湖湘傳統文明,最終引發了“有景無文”、“有文無景”的現象【3】。長沙市場中出售的多是本地工藝制品,如湘繡、紅瓷等,這類工藝品能夠反映出的湖湘民族傳統文化少之又少?,F階段,長沙旅游收入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但是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還是反映出重開發、輕創新的問題,文化旅游產品無法推動著旅游業發展,其自身的推動力還有待提升。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長沙市文化旅游產業建設發展路徑
長沙市的旅游及文化融合發展路徑值得探索,只有在選擇正確的整合道路上,才能保證長沙市文化旅游產品建設規劃得以加強【4】。產業融合發展屬于較為系統的工程,現階段,長沙市文化及旅游產業發展水平不一,所具備的基礎條件、所處環境也存在差異,只有在文化及旅游產業的體制、機制等方面逐步創新,才能實現兩大產業管理體制及經營機制的有效對接,為產業融合創造良好條件。依照長沙市既定的“文化強市,旅游大市”戰略目標分析,相關的部門應該積極的落實具體行動,制定出科學的發展方案,保證進一步明確自身的定位,圍繞著相應的主題加以整合,組織并利用文化資源,將主題理念和文化創意合理的貫徹至文化產品的開發及設計中,讓長沙市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在智慧旅游背景下穩步推進,實現一個又一個確定的目標。
(一)積極利用智慧旅游的技術平臺整合優勢旅游資源智慧旅游主張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服務模式,給旅游產業服務創新提供較為科學的技術支持,因此借助于智慧旅游的影響,長沙市想要穩步的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的建設,需要政府和權威旅游組織在平臺上出最新的公告和政策,旅游企業還應該依照實際的情況,更新并公布優惠政策,旅游目的地的具體信息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進行展示,最佳的旅游線路設計也需要提供。這些均給旅游產業提供自動化服務系統和管理系統,讓旅游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務實現了無縫的銜接。伴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穩步推進,消費者對于旅游公共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長沙市為了迎合廣大游客的需求,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時候,可以積極的借助于智慧旅游平臺,滿足游客們個性化的需要,進行個性化的定制,為廣大的民眾出行提供便利。智慧旅游使得旅游產品和服務模式得以創新,旅游企業管理、旅游要素優化等均具備了科學的技術支撐,這就是智慧旅游背景下長沙市文化旅游產業建設及發展的實踐過程【5】。
(二)適時轉變管理方式及組織結構智慧旅游可以滿足游客們的個性化需求,在為游客們提供多樣服務的時候,也會承擔起基本的責任,也就是將傳統旅游管理方式適當的轉變,轉變為現代化管理模式。借助于信息技術,旅游企業可以落實更為科學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同時又能實現實時的控制。另外,智慧旅游的影響,能讓旅游秩序得以維持,政府、旅游企業及游客等不同的主體,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密切聯系,完成對旅游資源的合理整合,踐行科學化旅游管理方案。智慧旅游能夠憑借著獨有的技術平臺,保證旅游企業積極的運用電子商務技術,構建起新型組織模式,迎合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三)逐步改變并升級旅游營銷方式智慧旅游經過旅游和輿情的監控,將游客們真正感興趣的點挖掘出來,企業可以根據此情況及時的創新并營銷產品,結合量化分析和判斷渠道,選擇更適宜長期合作的營銷渠道,積極的借助于新媒體的傳播功能,讓游客們可以積極的參與到宣傳行列,通過逐步的積累游客數量和旅游產品消費數據,搭建起自媒體的營銷平臺。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點就是讓旅游要素能夠實現科學化的配置,構建起更為合理的產業鏈條【6】。細化來說,智慧旅游可以保證旅游產業內部產品及服務逐步的完成創新并發展,商業模式也可穩步的改善,由此提升旅游單位本身的經營水平。逐步的降低運營的成本,讓旅游產業和文化、體育等實現融合,實現旅游產業鏈條的延伸和邊界拓寬,打造出更為科學的產業集群,確保旅游產業和其他的產業都能實現共進,逐步的提升其他產業附加價值。
(四)優化要素配置并帶動新興產業長沙市本身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適宜發展旅游產業,加之其是文化古城,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過程中,還是具備著自身的優勢。智慧旅游屬于旅游業和現代信息產業實現有效融合的新形態,能夠逐步的提高旅游產業素質,為旅游產業的調整提供源源不斷的推動力。智慧旅游可以在技術和服務上彰顯出自身特性,其思想也會讓旅游業內資源進行合理的細化與整合,逐步的引領著相關產業發展。已經有很多的企業開始融入至旅游界,還有較多的剩余資本逐步的邁入旅游市場。旅游界原有企業開始讓行業中的業務呈現出逐步拓展的趨勢,旅游市場也開始被合理的細分出來。智慧旅游擁有著云計算這類模式,可以讓游客們關注個性化旅游體驗和信息享受過程,相關的旅游單位應該積極的轉變經營方式,適當的重組并細分旅游資源,開拓并發展相應的服務。智慧旅游通過把網絡應用逐步的植入到旅游要素之中,讓游客們的旅游新方式得以開辟,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發展更為迅速。
(五)穩步的實現旅游及文化產業融合旅游本身的異地性和信息豐富性等使得旅游面臨著與文化融合的趨勢。語音導游為根本的電子化景區及智慧城市就是旅游及文化兩大產業實現有效融合的關鍵點,確保規模并不大的文化景點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項目的內涵得以豐富起來,借助于多元化的展示手段,讓旅游景點的人氣得以提升,將旅游消費中適當的植入文化,發揮出積極的旅游功能【7】。通過適當的挖掘和開發等基本手段,在旅游項目開發、培育等多個方面,逐步的跟進消費者的需求,在歷史文化底蘊、地域文化特色等不同的方面,彰顯出旅游產品自身的文化特征,使其擁有的深厚文化內涵和更多文化元素等凸顯出來。適當的開發并大力宣傳富有品牌競爭力的旅游產品,保證游客們可以真正的融入到欣賞文化底蘊的行列,而不是單純的作為旁觀者,努力發揮出文化旅游活動參與者的角色力量,適當的加深對長沙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歷史人文景觀的印象。
結語
本次研究重點分析了智慧旅游背景下長沙文化旅游產業建設發展路徑,逐步的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成為了必然的趨勢,面對長沙市獨有的地理風貌和人文景觀,可見其在發展旅游產業時擁有的巨大潛力,作為文化古城,長沙市又具有文化產業發展優勢,足見兩大產業融合的潛力巨大。智慧旅游是新時代的產物,其對長沙文化旅游產業建設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通過搭建技術平臺,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趨勢更為科學,逐步的實現互利共贏。作為擁有著五千多年文明的古城,長沙市需要積極地挖掘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同時也要重視旅游資源的足夠優勢,保證釋放出文化旅游產業的潛力,實現“文化強市,旅游大市”的既定目標,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紅寶,葛永紅.新型城鎮化視角下智慧旅游城市建設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智慧旅游城市建設分析[J].河北學刊,2016,36(03):197-202.
[2]王謙.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與管理研究——基于物聯網模式下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6(01):145-149.
[3]黎忠文,唐建兵.“數據流動”視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基本理論問題探討[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2(01):48-53.
[4]王恩旭.基于G1-熵值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5(02):68-73.
[5]鄭耀星,葉穎.智慧旅游:未來旅游業發展新趨勢——基于4G技術支撐下的景區轉型升級[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30(05):607-610.
[6]徐波林,李東和,錢亞林,劉燕桃.智慧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趨勢——基于現有研究成果的綜述[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29(07):781-784.
[7]喬海燕.關于構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務系統的思考——基于智慧旅游視角[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02):27-29.
作者:劉建娥 單位:長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