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戲劇服飾圖案的構圖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對稱均衡的構圖方式
對稱均衡是中國戲劇服飾圖案中最常用的構圖方式,它能取得莊重、嚴肅、規整、穩定、單純、大方的視覺美感,是視覺平衡與心理平衡的完美表現方式。下面就從對稱構圖和均衡構圖兩方面做具體分析。首先來看對稱構圖。對稱構圖主要追求的是視覺形態上的平穩,其在戲劇服飾圖案中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絕對對稱。這是一種以中軸線或中心點對折或旋轉的對稱方式,能夠使圖案的部分造型與色彩完全重疊,從而帶給人們嚴謹、穩重的視覺感受。如裹金繡香色蟒袍中舞動的龍形圖案就采用了左右絕對對稱的構圖方式——兩條青龍同一顆藍色寶珠以寶珠中軸為對稱軸對稱,總體視覺效果舒展而又嚴謹。二是相對對稱。相對對稱具體是指在絕對對稱的基本形式中有一小部分圖案或色彩以不對稱形態出現的構圖方式。這一構圖相對于絕對對稱更加靈活、自由。如雅墨繡杏黃色大靠就靈活地運用了相對對稱構圖——在絕對對稱結構中,龍、海芽的安排均相對自由,這樣,整套服飾看起來就有了一種錯落有致而又渾然一體的美感。其次來看均衡構圖。均衡構圖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平穩,其具體指以異形等量或異形不等量、同形不等量等方式對畫面元素展開配置,使之實現感官均衡的構圖方式。如裹金繡香色蟒袍上的龍形圖案就采用了這一構圖手法——龍盤成圓形,以頭為中心,以“尾”和“爪”為平衡元素,在視覺空白處輔之以祥云,總體上給人一種飽滿、均衡的視覺感受。
二、形態結構重復的構圖方式
在戲劇服飾圖案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或幾種形態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元素重復構成的圖案,這些圖案的構圖方式就是形態結構重復。下面筆者就從相同形態結構重復和相近形態結構重復兩方面詳細分析這一構圖方式。首先來看相同形態結構重復。相同形態結構的重復是以一個或多個獨立結構為單位的重復構圖方式,其在傳統紋樣藝術中又被稱為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如平金繡綠色龍箭衣的袖口和領口緣飾的圖案就采用向兩端重復的二方紋樣構圖——卷曲的回紋首尾相接無窮無盡,給人一種整齊、單純、統一的美感。其次來看相近形態結構重復。這一類構圖有兩種具體表現方式:一是所重復的形態結構大部分相同而少部分不同的,如大紅仙鶴補子中的海浪、紅日都是相同形態,仙鶴則是不同形態;二是形態結構相似卻不相同的重復構圖,這類重復構圖中的近似形大多以不同的色彩加以區分,以求取得變化而同一的理想美學效果。中國戲劇服飾中大部分圖案都采用了這一重復構圖方式,其優勢在于不被固定的造型所限,十分富有靈活性。
三、層次關系的構圖方式
中國戲劇服飾圖案的繡飾部分常采用平面化的層次關系進行構圖,其具體手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大小形態的層次關系構圖。這一構圖內的所有元素均為同類形態,且以互不重疊的形式出現,其中較大的形態位置靠前,較小的形態位置靠后。如戲劇服飾頭帽類巾鑲飾上的八寶圖案,其中形態較大的“如意”位置靠前,“玉魚”“和盒”“鼓板”等形態較小的圖案較為靠后。這樣,元素不但擁有了自己的表達空間,還大大提升了畫面主次分明的層次感。二是相似形態的層次關系構圖。在戲劇服飾圖案相似形態的層次關系構圖中,位于下方的形態在視覺安排上往往靠前,上方的形態則較為靠后。這樣,相似形態就能在人類感官上形成一種近大遠小的變化效果,有效豐富了繡飾圖案的視覺感受。如蟒水形態中的臥水(平水)就采用了這一層次關系構圖——畫面視覺前方的“浪花”弧度更大,后方的“浪花”弧度則相對較小,五排“浪花”形態相同從近到遠依此排開,極富視覺動感。三是形態疊壓的層次構圖。除上述分離排開的層次構圖方式外,戲劇服飾圖案還經常用到形與形疊壓的層次構圖法。在這種構圖安排下,完整的形態在前,其余形態被前一層形態遮擋置于后方。如紅日仙鶴祥云補子,畫面最前方安排了一排形態完整的祥云圖案,第二層次安排了一排“山峰”,“山峰”被前排祥云攔腰擋住,畫面的個性與層次感便油然而生。
四、時空重組的構圖方式
在戲劇服飾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不合乎自然規律與尋常邏輯的圖案,這些圖案的構圖方式就是時空重組式。時空重組的構圖方式能夠不受空間、時間及內容的限制,打破客觀自然規律對構圖的束縛,從而形成超越自然邏輯、客觀時間的自由創造。以八吉祥補子為例,畫面中出現了不同時空的圖案,如天文氣象圖案——云、太陽、月亮,鳥獸圖案——蝙蝠和禽鳥,花卉圖案——牡丹和梅等。這些元素打破自然邏輯與客觀時間,在同一平面內得到自由重組,形成了一幅“日月相伴、四季融合”的奇景。這一構圖方式的運用不僅使繡品的畫面內容更加豐富,還拓寬了時空范圍,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中國戲劇服飾的圖案藝術,蘊含著華夏人民的智慧,寄托著中華民族的信仰,是傳統文化藝術之美的集中體現。作為當代文藝工作者,我們有義務發掘、延續、傳承、創新這些豐富而又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以自身實踐開辟其發展空間,使之在新的時代里吐露繁華,為現代社會的人們帶來古老而又新鮮的審美體驗。
作者:王曉林單位:大連藝術學院服裝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