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唯物主義與高校教師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力量,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人的本質是社會性。高校教師是社會的人,他們肩負著時代和社會所賦予的重任。高校教師的發展在歷史唯物主義的作用下不僅受到我國國情和校情的制約,更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高校的良性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四有教師
一、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理論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materialism)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以社會存在為基礎,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社會存在的核心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即是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所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過去作為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階級斗爭只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作用。在生產中,人們不單單是發展生產力,同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即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在社會中的發展構成了社會關系。
二、我國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原則,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若想把自己的學生教育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多面人才,首先自身也要努力實現全面發展和進步。這樣我們才能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和全面推進社會進步。當前,高校的中心任務是改革、發展和穩定。作為高校工作者的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是指高校教師必須發展和弘揚自身主體性,努力追求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不斷地提升其自身的全方面的素質。其中主體性是指高校教師從事高等教育這一職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已經不再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社會的明天的問題,作出的努力也必將傳承后代、功在千秋。教師的發展體現在多方面,不僅包括自身的內在品德,也包括外在表現。內在品德是教師個人的修養和內涵,外在表現是教師能主動的從事和教學、科研和學生服務工作的實踐精神和動力。1991年,美國教育聯合會對高校教師發展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系統的界定,認為教師發展基本圍繞四個目標:個人發展、專業發展、組織發展和教學發展。黨的“”更是提出了要培養新時代的“四有”教師,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這些都體現了我國高校教師全面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三、歷史唯物主義與我國高校教師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促進或阻礙的反作用,其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其根本觀點。人的全面發展要由社會存在決定,同樣,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也要由社會存在決定。但是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不是毫無主動性的,也不是完全被動的。高校教師的發展必然會對社會存在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
(一)高校教師的發展必須立足國情。歷史唯物主義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決定了高校教師的發展必須立足國情和校情。在原來的私有制社會,剝削制度占據了主要地位,被剝削者們每天的忙忙碌碌都是為了剝削者的享樂,勞動者們的發展都是為了滿足剝削階級,他們自身的全面發展根本無從談起。作為教書匠的教師也根本得不到重視。到了今天,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力還十分低下,高校教師的發展也受到了基本國情和相關社會條件的制約。
(二)高校教師的發展反映了我國對高等教育的重視。歷史唯物主義中“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決定了高校教師的發展正好反映了我國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如今,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正在跨越式地蓬勃發展著。我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高等教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1999年,我國開始實行的擴招使得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所需的師資辦學力量也在逐漸加大。這都體現了我國在快速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學生數量增多的同時難免就會擔心到教育的質量的問題,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大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提高高校教師的整體素質,也就是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只有高校教師不斷的發展自身才能更好地保證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質量。1996年,我國開始執行“211工程”這項計劃,目標是將100所重點大學建設為公認的國際一流大學,國家第一期計劃投入了186億元人民幣;1999年,“985工程”重點大學援助計劃也隨之開始。只要是納入了這兩項計劃里的大學,不僅國家會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很多外來資金也被吸引而來。國家政策的有利傾斜也保證了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的順利進行。高校教師的發展又與其所在的高校、院系以及從事的學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校以及院系的具體情況為教師提供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工作和組織環境;教師所任教的學科又為教師確定了自身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三)高校教師的發展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歷史唯物主義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根本觀點決定了高校教師在全面發展自身時內在的主觀能動性起著很大的作用。個人發展不是一個完全被迫的過程,教師的發展不完全是迫于社會壓力、生活所逼;個人發展同樣也不完全是一個隨大流的過程。個人發展首先是教師自身的需要,教師們存在著很強的個體成長動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的需要分為由低到高的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之后1970年,馬斯洛又把這五種需要劃分為三個層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并增加一個超級需要,即卓越人物為了理想可以犧牲一切的需要。1969年奧德費提出一種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密切相關又有所區別的ERG理論,他把人的需求分為三類:存在需求、關系需求和成長需求。他認為:某層次需要滿足越少,就越渴望這種需要;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則追求高層次需要;高層次需要得不到滿足,則追求低層次需要。這一理論論述了人的需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但又有由高層次向低層次的回轉。可以看出,教師在滿足了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后,更在乎的是自身精神文化的需求,迫切的需要發展自身。不少教師能從教書育人中獲得最大的滿足,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追求創新,更加不斷的挑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讓自己向著更高的層次邁進。
(四)高校教師的發展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乃至社會進步。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促進或阻礙的反作用”決定了高校教師實現自身的發展不僅僅能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教師的發展和高校的發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為高校教師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組織基礎,同時高校教師的個人發展又在影響著高校的發展進程和教學質量。所以,學校的發展得益于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從以往失敗的經驗的來看,教師自身素養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校教育質量提高和社會的進步。從高等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建立一支全面發展的高校教師隊伍是十分必要的。高素質的教師,尤其要有名師,對高校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也對我國快速推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崇富,鄭祥福.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衛榮凡.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與師德自律的主體動力[J].教育論壇,2007(1):195-198.
[3]李權時,張海山.經濟人與道德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張廣文.中外教育家教育故事[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劉欣單位:信陽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