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設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具有“變廢為寶、點綠成金、重塑生態文明”的功能,在農業整體發展中承擔“清道夫”的角色。文章分析了區域生態循環農業衍生的必然性、運行機理、制度約束與模式選擇,認為區域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它能夠提高農民收入,修復生態環境。中國需要在特定區域內因地制宜地選擇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利用政策與市場驅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壯大。
關鍵詞: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再利用
農耕生態文明價值觀曾經支撐我國五千年的社會文明,但近年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生態、經濟與社會發展形成了相互羈絆、不可持續的尷尬。在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農業生態環境將開啟系統化建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將得以重塑,生態循環農業將成為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的重要依托。區域生態循環農業是指在特定的農業生態經濟區域內,著眼于生態環境修復,立足于農業廢棄物(含部分生活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依托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原理,滿足減量化投入、資源化處理和新資源再利用的要求,推動初始資源內含全部物質經歷從生產到消費的完整生命周期,實現變廢為寶、點綠成金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式。可以從地理與經濟兩種角度理解“區域”的概念,本文關于區域的內涵是基于經濟分區視角,重點指向農產品主產區。學者們從多個角度研究生態循環農業,陳曉紅從生態旅游業態與循環經濟作用關系的角度認為,生態旅游業需要以循環經濟內涵為支撐;①尹昌斌等學者認為,循環農業發展的動力主要是產業鏈內部價格機制、競爭機制與產業鏈外部資金、技術、政策的耦合;②汪曉文等提出了綜合評價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方法;③張文洲從超循環經濟的角度,對我國農業生態化發展進行了研究,提出應當構建制度體系、技術體系與經濟體系,盡快實現農業生態化;④張富強、李凡從循環經濟視角,對高效生態農業的形成機理、模式選擇與政府管理進行了研究;①秦小麗等人對循環農業生態補償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進行了研究。②現有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但在回答生態循環農業的可持續性及建設途徑問題上都有不足。
一、區域生態循環農業衍生的必然性
在近代農業時代到來之前,幾千年來我國農業一直采取的是“取之生態資源→生產農產品→廢棄物返還自然”的循環生產方式,可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不是新鮮事物。到了近代后,農業則演變成從生產到消費的線性增長方式,僅僅關注產銷過程,忽視物質返還活動。從農業發展的本質內涵而言,原始農業到傳統農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只有在生態約束框架下,農業才能生存與發展,支撐人類繁衍生息。從生態經濟角度而言,生態演進與農業發展均是時間的函數,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與農業在各自的路徑中發生變化。農業發展的目標函數在短期生產中以生態靜態指標為條件,而在長期生產中則以生態演進趨向為條件。如果在短期生產中受到農業系統的內生變量作用,生態因子遭到破壞,必然導致生態演進機理發生變化,背離農業發展需要,這無疑為農業長期生產增加了生態強約束。為了克服長期生產中生態強約束,符合農業發展的邏輯是增加人為生產要素投入,然而生產要素投入過多超過生態承載能力,會被生態“免疫系統”排斥,引發高昂的農業沉沒成本,導致生態難以修復,如果長期采取“超生態、強干預”的方式謀求發展,農業系統最終會崩潰。因此,從理論上看,農業在增加生產要素過程中不能超越生態承載極限。然而,客觀而言,即使按照農業生態最大承受極限投入生產要素,其產出也滿足不了我國13億人口的需求,換言之,當前農業的“超生態”投入是一種剛性投入需求,農業在當前發展與長遠生存上面臨兩難選擇。在理論上,沖出困境藩籬的有效辦法是重新設計和構造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模式,降低農業發展中的生態強約束阻力,為充分發揮農產品的安全保障作用保駕護航。因此,從理論上說,只要人口增長,農業超生態剛性干預就不會停止,則生態循環農業一定有著理論層面的持久生命力。種養兩業是農業發展的兩大支柱,產生的秸稈和糞污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被資源化利用,會帶來更大的經濟增量,否則將會是生態環境污染的源發地,如秸稈焚燒形成的空氣污染和養殖糞污對水體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國秸稈產量高、分布廣,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麥三大主糧作物秸稈資源年均占比超過70%,2010—2017年年均秸稈資源產量理論值分別為24926萬噸、13526萬噸和18340萬噸,③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和農業部辦公廳公布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達到10.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在9億噸左右,利用量約為7.2噸,秸稈綜合利用占比80.1%,其中肥料占比43.1%、飼料占比18.8%、燃料占比11.4%、原料占比2.7%、基料占比4.0%,可見,我國在秸稈資源利用上取得了積極進展,已經形成主要利用途徑,有助于化解秸稈焚燒污染,但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率仍然任重道遠。2010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報數據顯示,畜禽養殖業的氮指標污染占農業總污染的40%、磷指標污染占農業總污染的60%,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量年均達38億噸(其中污水18億噸),資源化利用率只有60%。豬、牛、雞三大類畜禽養殖年產糞便量為19億噸,糞便堆肥化處理量約為8.4億噸,仍有10.6億噸畜禽糞便未得到有效利用。未經過清潔無害化處理的畜禽糞污不僅對空氣、水體、土壤產生嚴重的污染,也是傳播疾病的重要途徑。治理秸稈和糞污等污染源勢在必行,如果采取非經濟手段,一切治理行動依靠政策驅動,必然會形成高代價、低績效的結果,只有按照循環經濟原理,構造生態循環農業,開辟治污的利潤空間,生成專業經濟化治污模式,并從政策引導、市場動作、制度約束三維度入手,才有可能有效規避農業主要污染風險。因此,建設生態循環農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運行機理、范圍經濟與制度約束
生態循環農業在性質上屬于循環經濟范疇,其經濟運行模式由經典線性經濟母體模式演化而來,即在資源輸入、生產、消費的線性經濟運行機制鏈條中順序增加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和新資源返還兩個活動節點。生態循環農業從線性經濟鏈條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節點處切入,依照物質循環機理,加入政策驅動、制度約束和市場利益誘導等動力,利用生產活動節點關聯,形成閉路的生態循環農業運行機制,推動廢棄物到農業生產新資源的周期性轉換(見下圖),該模式經過N次循環,初始資源內含物質全部經歷從生產到消費的生命周期,完全變現資源使用價值。①生態循環農業既有清潔和修復生態環境的本位功能,又有使廢棄物依次進入正常資源的源、流、匯等過程的派生作用,生態循環農業在經濟系統中承擔著不可缺失的“清道夫”角色。區域生態循環農業蘊含范圍經濟的潛能,從宏觀層面上看,該模式能同時創造生態、經濟與社會三元最大化收益,使其總產出更加富有效率,其中實現生態最大化收益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初衷;經濟最大化收益則是資本獲利的必要條件,激勵生產者將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做大做優做強;社會最大化收益能夠增加生產點、帶動就業和產生人均收入增量。從微觀角度上說,區域生態循環農業中的各個節點生產活動既能創造主營業收入,又能創造副業營業收入。通過區域生態循環農業轉化而來的新資源,原則上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流通,考慮到新資源附加值比較低且運費高昂,域內全部消納新資源是比較經濟的安排,由此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在特定的空間內,通過釋放范圍經濟效應創造的經濟乘數將直接落戶于域內,強有力地推動本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呈現螺旋式增長,也會吸引周邊地區的關注、效仿和復制。范圍經濟體量大小受制于經濟規模,生態循環農業的資源投入結構以被資源化的廢棄物為主成分,在資源投入減量和高邊際利用效率要求下,區域生態循環農業賴以生存的廢棄物資源數量將會明顯不足,引致生態循環經濟規模偏低。為了發展壯大生態循環農業經濟規模,構造范圍經濟效應的條件,應當加強如下三方面的管控:其一,強化整個經濟體的管理,完善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節點企業內部管理,理順企業間制度,提高企業管理效率,推動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邊際報酬遞增,帶動整個經濟體平均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在創造規模經濟效應中擴大經濟規模。其二,增加高效率技術投入,加快技術集成,構造區域生態循環農業技術依賴型內生變量增長路徑,依托技術進步,帶動經濟規模持續攀升。其三,在全區域內共同建設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利用政策與市場雙重力量驅動全區域廢棄物向資源化企業集中,通過回波效應,構造生態循環農業增長極,再利用極化效應、擴散效應和回程效應三方共振,持續擴張經濟規模,連續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增強發展能力。在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過程中,國家、社會與農業經營主體有各自的最大化追求目標,通常國家追求的目標是最大化生態安全和最小化環境污染,社會追求最大化生態效用,農業經營主體則追求利潤最大化,如果三者最大化目標不在同一個價值準則層面上,必將顧此失彼,形成需要子孫后代承擔的高昂機會成本,這與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初衷相悖。新時代生態循環農業存在三個時代特征,一是源于國力增強,支撐生產要素配置地區全覆蓋,形成特定空間生態循環農業一盤棋聯動建設的區域整體性;二是當代技術耦合集成,催生生態循環農業節點新業態,較多新業態業主按照產業內部秩序(生產要素產投秩序、技術關聯秩序、價值增值秩序等)進行關聯,形成循環長鏈性;三是國家和社會提倡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對農業源染污進行全局治理,要求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理性經濟人必須承擔帶動周邊區域的任務,形成生態循環農業的公益性。以上三個特性均隱藏著機會主義、逆向選擇、搭便車等多種風險,特別是產權模糊之處會產生各種亂象,最終使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走上錯誤之路。制度具有約束規范生產者的活動、抑制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交易成本、維持市場秩序和規避不確定風險等功能,通過制度約束,保障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在預期路徑上,創造生態、生產、生活(社會)共贏的范圍經濟,同步實現安全、效用、利潤的目標。因此,一方面要重塑生態文化軟約束,從活動主體的思想意識深處建立規范行事理念,尤其是要重塑生態文明價值觀,將指向生態的活動行為納入倫理道德評判的范疇,增加人品評價的維度。另一方面,構建正式制度硬約束,重點圍繞生態行為標準、外部成本內在化獎勵、生態經濟行為補償和循環農業產權等內容,構建結構完整的制度體系,從市場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額交易三元角度,約束生態循環農業參與主體行為。依托制度效能,保障生態循環農業在預定的軌道上健康前行。
三、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模式與建議
成功的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需要綜合考慮區域農業廢棄物(副產物)規模、農業生產結構和技術集成優勢。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差異明顯,農業生產結構迥異,農業廢棄物(副產物)分布與規模均帶有區域特質,加之不同地區技術研發與應用效度在分布上存在非均衡的瓶頸,造成技術集成優勢層面上的千差萬別,為此,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模式帶有特定區域性,各地要以農業廢棄物(副產物)規模為基礎,以技術集成為核心,結合農業生產結構確定合意建設模式。在糧食主產區構建以秸稈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的“農工結合、種加循環”模式,在秸稈基料化技術集成占優勢的中心區建設“秸稈→食藥用菌→飼料→糞便→回田”基礎模式,在燃料技術集成優勢區建設“秸稈→沼氣→有機肥料→回田”基礎模式,在原料技術集成優勢區建設“秸稈→建材商品→有機肥料→回田”基礎模式。在畜牧主產區,以牧業養殖小區為中心,以發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模式為主線,在沼氣技術集成優勢區建設“糞便→沼氣→有機肥料→回田”基礎模式,在肥料技術集成優勢區建設“糞便→多元有機肥料→回田”基礎模式,在生物飼料技術集成區建設“糞便→蚯蚓→畜禽和水產養殖飼料→有機肥→回田”基礎模式。在蔬菜生產集中區,擁有飼料、沼氣和肥料等各自技術集成優勢的特定區域構建“尾菜和蔬菜副產物(例如菜秧、菜根)→沼氣→有機肥料→回田”“尾菜和蔬菜副產物(例如菜秧、菜根)→飼料→有機糞肥→回田”等基礎模式。在特定的農產品主產區內,若存在多種技術集成優勢,可以對基礎模式進行重組、改造,構造長鏈區域生態循環模式,也可以將成熟的循環鏈進行跨區域銜接,創造區域生態循環農業規模經濟的收益。生態循環農業是理論與現實雙重選擇的必然結果,在破解農業當前發展與長遠生存、破壞性生產與生態修復的矛盾中,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生態循環農業具有范圍經濟的潛能優勢,需要從規模經濟、技術和區域整體角度構造范圍經濟效應的條件,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壯大;強化制度建設,約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者行為,保障該模式在預定軌道上運行;因地制宜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釋放其保護生態、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功能。促進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包含如下幾點:首先,強化政府支撐作用。生態循環農業是弱勢農業中的弱勢結構,同時也是一種具有強勁正外部性的農業類型,為此,需要政府給予特殊支持,制定指向性惠農政策體系,特別是在經營性稅收、生產性補償和基本建設等方面要加大政策傾斜。政府不應該限制建設主體的最大化獲利,特別是由財政資金修建的固定資產,應允許業主保留較大比例的收益權。政府還應該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針對特定空間區域,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循環農業各項建設標準,清晰界定具體項目邊界,防止發生盲目建設、非合意建設和無上限、無邊界建設。構建著實有效的政府垂直管理協調組織體系,上至省農委(農業廳)下至鄉鎮農技站都要設置指向生態循環農業的管理協調專職崗位,為生態循環農業建設與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其次,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推拉作用。理論上講,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既需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深入承建,又需要家庭經營者的廣泛參建。從現實角度而言,家庭經營者通常在循環的“初、末”兩端進行參與,初端參與主要體現在收集生產廢棄物,并送到指定地點;末端參與主要體現在將由廢棄物轉化而來的有機肥料投入農業生產。但實地調查中發現,家庭經營者參與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的程度比較低,在初端參與中,由于家庭經營者生產分散、規模小,導致農業廢棄物數量少、分布分散,廢棄物收集成本高、效率低和經濟性差;在末端參與中,因為有機肥料的肥力低于化肥,家庭經營者缺乏使用有機肥的熱情。因此,需要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推拉作用,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節點活動中的高價收購和收集補償等利益聯接機制,合理布局收集網點,培育廢棄物經紀人隊伍,為家庭經營者實現初端參與構造條件,拉動零散廢棄物的收集。同時,將農業補貼政策與增施有機肥活動相關聯,利用“農地貸”等政策形成家庭經營者末端參與的推力,激勵家庭經營者增施有機肥。再次,加強產業節點關聯。農業產生的廢棄物與資源化后的產品需要由服務業企業進行收集、分檢、包裝、運輸,由加工企業進行資源化處理,因此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需要三次產業共同參與。一方面在技術層面上,要加快實現三次產業作業技術的相互關聯和匹配,形成以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為中心的技術集成體系,為產業節點構造技術有機關聯;另一方面在專用資產配套建設上,加快實現相關產業節點參與方共享、互嵌和融合,為各方開展業務合作構造資本層面的關聯。最后,加強與農業項目銜接。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之中,并與田園綜合體、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項目銜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作者:曹健;范靜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