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西藏的森林系統中,種類繁多的林木有云杉、冷杉、華山松、落葉松、白樺、青岡等數百種,其中,喜馬拉雅冷杉等為西藏獨有。此外,藏東南部林區樹木生產非常快,如波密地區樹齡200年的云杉,平均直徑可達92厘米左右,樹高50多米,每公頃木材蓄積量可達2000立方米以上,年平均生產量每公頃為10立方米,其中個別樹木直徑達2.5米,樹高達80米,單株木材蓄積量可達60立方米,為世界罕見。從用途上劃分,西藏的植物中,有油料類植物資源百余種,芳香油類植物約有180余種,鞣酸植物約有80余種,藥類植物約有1000余種。
由以上情況可知,西藏的林地,特別是原始森林大面積、完整地保存到今天,足以形成對西藏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一個重要自然資源因素。在此,僅援引有關人士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一帶森林地區的資源特點描述便可見一斑:“你看,1100米以下的谷地,長滿了千果欖仁、阿丁楓等熱帶樹種組成的常綠季風雨林,林中芭蕉滴翠、藤蔓搖曳、老莖生花應有盡有,桄榔、樹蕨、樹蛙、蟒蛇盤踞,還不時竄出長尾猴、赤鹿等動物;1100米至2400米間,參差不齊的雨林冠,漸漸被如波濤起伏的整齊林冠所取代,這就是由西藏青岡、瓦山栲、刺栲等組成的常綠、半常綠闊葉林,重枝疊葉的樹冠,織成了不絕的天幕,林間彌漫著瑞香、春蘭的香氣,棲息著山熊貓、豹貓、蘇門羚等哺乳類動物和多種鳥類;2400米至3800米間,是大峽谷最高大雄偉的森林———亞高山常綠闊葉林,它們由鐵杉、冷杉組成,林高達40-60米,最高達70多米,林冠直插云霄,群山似乎也被它墨綠色浸染了。當林間積雪消融時,火紅的杜鵑便會綴滿曲地盤臥的枝頭,這里是大峽谷最大動物———羚牛的越冬處;3800米以上,森林漸漸稀落,到4000米,郁郁的森林完全消失,出現了美麗明爽的高山灌叢草甸,春天到來時,山坡上鮮花盛開,如同一幅五彩斑斕的錦緞,美麗奪目。這里的高山動物有林麝、旱獺、灰尾兔;從高山灌叢草甸向上,越過生長著稀疏植物的冰緣地帶,就是酷似極地冰原的永久冰雪帶了。”
類似這樣的原始森林地區在西藏絕不僅為這一處。除了這些絕美的自然風景外,林區還蘊藏著巨大的生物生產力、科技生產力和旅游生產力。面對西藏森林資源的情況,雖然國家和西藏已劃出了多個自然保護區對其進行保護,但這只是綜合開發利用的一種常規手段。據統計,到2009年初西藏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41.26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4.38%,居全國之首,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5個,其中國家級9個、自治區級11個、地縣級25個。此外,西藏還建立了21個生態功能保護區、7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地質公園和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效保護了西藏重要的生態區域。
雖然關于森林方面的保護區不占多數,但是,西藏的一些珍稀樹種都受到了保護,主要有云杉、冷杉、華山松、落葉松、白樺、青岡等幾百種。例如,察隅自然保護區,它以保護亞熱帶綜合生態系統和珍貴物種為目的,其范圍包括慈巴溝自然保護區、天朱云松高產林保護區、拉木弄巴溝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護點,它充分反映了西藏的景色和特點;波密縣崗鄉自然保護區,它以保護云杉高產林為主體的高產林為目的;林芝縣巴結巨柏林保護區(中國的柏科之最);吉隆縣以長葉云杉和西藏長葉松等珍稀樹木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江村自然保護區、聶拉木為開辟森林公園而劃出的樟木溝風景林保護區等。面對這些具有世界影響的獨特天然林區的多樣性資源,必須要有全新的思維并運用人類到目前所形成的最新智慧和科技成果,繪制出林區資源保護盒綜合開發利用的規劃方案,開發以林地為依托的若干個特色產業(如利用西藏特殊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和旅游業等),形成西藏經濟發展的強大增長點和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和諧關系,努力探索出一條在新世紀里人類活動的新方式。如上所述,西藏的森林資源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而且還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以下我們僅僅就有關學者關于本區域內工布自然保護區森林系統的經濟價值作一點介紹。由表1可看出,西藏的自然保護區中森林的生態價值相當高,而且這里介紹的僅僅是眾多自然保護中的一個,其聚合的經濟價值就可想而知了。總之,面積巨大、資源豐富、價值含量高的林業生態資源,為西藏的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極其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西藏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由于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所以當人們思考西藏經濟發展問題時,必然要站在新的歷史坐標點上拿出新的發展措施。由于西藏森林的生態屏障地位尤為重要,因此西藏森林資源對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的生態平衡都是至關重要的。然而,西藏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起步晚,傳統消耗型的林業經營方式已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問題,迫切需要結合西藏實際,積極探索科學的、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思維,進而推動西藏林業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保護天然林的基礎上兼以合理、科學、環保、高效的綜合發展手段,堅決摒棄原有以砍伐木材為主的經營方式。同時將現有的經營模式進行變革,使其不僅在西藏的經濟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一切經濟發展手段必須促進西藏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確保這里成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現提出以下具體措施。
(一)實行林業分類經營
林業的分類經營,可以較好地實現森林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社會對森林資源的多樣性需求,同時也能很好的解決森林資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矛盾。根據相關理論,學者們將林業生態資源以及以此為依托而衍生的社會需求、經濟需求和生態需求問題對森林系統進行了功能劃分。從表2可以看出,人類對森林的需求大致可以分為經濟需求、社會需求和生態需求三種類型。所以,應當按森林資源效益的不同進行分類經營,這樣才會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人類對于森林資源的需求量非常大,然而森林資源的三大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或對抗性問題,尤其是經濟需求和生態需求之間的矛盾。從經濟學原理上講,要保持森林生態的平衡、三大需求的協調發展與相互促進,需要人類的總需求小于森林的總供給。面對怎樣兼顧林業資源三大需求這個難題,一個別無選擇的思路為:根據經濟社會對森林的需求與林木功能的不同劃分出主要需求,以此進行不同方式的經營。屬于商品林型的直接進入市場,提供社會所需,以獲得經濟效益為主;而劃分為公益林的主要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主,為人類提供生態服務等,這一部分林業資源需要國家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有效投入。林政管理部門要依法調整和制定相關經營方案,使規章制度(例如采伐制度等)與分類經營方案保持高度一致,加強監督,嚴格管住公益林,保證林業資源的生態效益能夠持續釋放,同時讓商品林規范地進入市場,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科學調整森林資源
1、保護好現有自然保護區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凡是被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必然是天然的物種寶庫。所以,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同時可以在保護區內進行科學研究,鼓勵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科研工作者到保護區內進行科研考察,其研究成果必然會為更好地維護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持等。
2、人工調整護育森林資源人工護育林業資源具體可從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與科學砍伐三個方面著手進行。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性,使西藏不同林種在宜林地分布極不均衡,因此在進行人工調整護育森林時要注意不同地區林種的分布,進而根據不同功能的林區使用不同的方法。具體方式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1)退耕還林。退耕還林主要針對周邊農業發展較早的林區,這些地區往往由于大量開墾土地作為農田而砍伐樹木,造成森林減少,環境惡化。例如,2002年,西藏首先在昌都地區試行退耕還林,隨后推廣到拉薩、山南、日喀則、林芝等地區。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需要加強和完善的地方,具體包括:進一步加強退耕還林政策的宣傳,防止當地群眾對退耕還林是否影響原有生活存有疑慮和不理解;西藏是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的地方,補償需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以此來調動當地農牧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在退耕還林區域,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以及原有農田的建設投入,以此來提高糧食生產率,解決當地人退耕的后顧之憂,防止農戶因為客觀因素導致退耕后造成損失。(2)封山育林。西藏很多偏遠林區由于當地群眾長久以來靠山吃山對森林資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需要以封山育林的手法進行強制管理,目的是促使林區植物自然繁殖與生長,使森林進行自我恢復和更新。(3)通過采伐現實森林的調整。采伐調整森林的手法多用于林區資源參差不齊、過熟林比例較大的情況,西藏有很多天然林區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具體操作方法上需要按同、異林加以區分:首先,現實同齡林的調整需要從兩方面進行:第一,現實同齡林時間秩序的調整。根據輪伐期結合樹種成長的特點確定齡級序列,通過一個輪伐期的各過程以后,可實現各個齡級林分基本同齡;第二,現實同齡林的空間秩序調整。傳統的做法是最先采伐最老林分,然后再從面積較大的次老林分開始,逐步進行下去,經一個輪伐期后即可在經營區內形成各齡級林分所占面積大體相等。其次,對于異齡林的調整,可以落實到不同層級的林分本身,對此可采用擇伐作業法。擇伐是指定時期在林區中砍伐成熟林木,擇伐一般會輔以撫育間伐的手法,主要是指在林區分次采伐林木。因此,通過間伐可以生產出大、中、小徑材。對于森林調整而言,如何進行間伐應以需要達到的理想異齡林水平以及林地的實際為依據。
(三)提高西藏林業發展的科技與管理水平
1、激發和引導農牧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目前西藏的人工造林和管理,基本上都由政府機構如林業廳(局)、林業站等組織實施的,在管理上很少考慮當地農牧民組織及相應機制的培育問題,當地的農牧民成了責任的旁觀者和利益的享受者。針對這種情況,要盡可能地鼓勵農牧民參與管理,并保障其利益,建立一種讓當地群眾責任有擔當、利益有享受和決策能參與的新機制,以此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2、提高林業發展科技水平政府應注意加強科研機構與技術應用機構的對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同時還要高度重視林業科學知識的普及工作,積極鼓勵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和民間林農合作組織開展林業實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并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3、理順林場管理體制林場管理過程中需要賦予相關管理部門人、財、物的管理權限,建立嚴格的考核與評價制度。各級政府需要充分發揮林場在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保證林業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基層林場建設過程中需要給予人事聘用、生產經營、行政執法、資金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權,為林場科學化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4、規范林業人才體系與制度建設第一,在國家大力援藏的政策背景下,應當積極爭取國家林業部門和林業發展較為先進的省市相關科研、管理人才援藏,重視林業科技水平與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建立多方面的激勵機制,包括合理的工資待遇機制與有效的精神激勵機制,努力吸引相關專業的人才到西藏創業發展;第三,建立健全引導流動機制。開展林業系統內部人力資源流動機制,采用行政和經濟手段促進其自主選擇,到工作環境更適宜、能力得到更大發揮的單位工作;第四,提高基層和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待遇,為高素質人才到基層、到適合的崗位發揮作用而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四)進一步改革和調整西藏林業管理體制
1、進一步完善集體林權的經營模式西藏區情、林情特殊而復雜,歷史遺留問題較多,不能照抄照搬內地的經驗和做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各種深層次矛盾。所以,在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必須充分尊重西藏農牧民的意愿,積極探索符合西藏實際的林權確權模式,具體如下:(1)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確權模式。對條件較好,地塊集中連片的商品林和公益林,以及義務植樹形成的林地,可按誰造林誰享有土地權屬,合造林便共同享有的方式確定所有和使用權屬。例如:拉薩、山南、林芝等地區某些公益林生長較好且較集中,便可以應用家庭聯產承包的確權模式。(2)農戶聯合承包經營。若是多個農戶共同義務植樹造林形成的林地,可讓其內部協商,實行聯戶承包經營。而有些地塊面積過小難以承包到戶,也可以通過村民會議決定的方式,使其進行村民聯戶承包。例如林芝察隅鎮部分油茶地塊進行每戶承包的話則每戶不足一畝,規模效益則體現不出來,聯戶承包經營的效益就比較好。(3)股份制合作經營。對于部分面積較小、難以劃分到村民戶、適宜集體經營管理的林地,可采取股份制,林地集體經營,林地收益和公益林資金補償按持證情況分配紅利股份的方式。
2、建立合理的林業投融資體系。(1)加大公共財政的扶持力度。首先,根據西藏的實際情況,政府要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投入。公益林受益的是全社會,理應由財政支付公益林的價值補償。在方式上,可應用稅收優惠等的必要財政政策支持,包括調整稅種、給予征收數額優惠等等。其次,林業保險體系需有政策性扶持。政府應建立政策性林業保障體系,完善資金補貼,完善雙重保險,即以初保為基礎,輔以再保險機制,體系要與國家林改制度相配合。同時注意地域差異性,不同的地區補貼政策要適合當地具體情況,并建立林業風險巨災的應急補貼基金。(2)完善商品林信貸制度。根據西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商品林經營也應積極融入市場,應通過各種創新方式加強林業的投融資體系,吸引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資本進行林業投融資活動,例如林業信托、投資基金,TOT模式等多元化的融資方式。而且,現今全國實行的是統一的林業信貸還款期限,這個標準相對不符合西藏實際,因為西藏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全區各地區氣候差異度較大,即使在同一氣候區,由于海拔原因,不同種類林木的生長期和成熟期差異均比較大。因此還款期限在西藏需綜合考慮當地實際,區分長、中、短期。最后,農戶或家庭合營在林業產業化的融資體系建設中是小額信貸的承貸主體,其大多是資金實力較為單薄的個體。因此在發展林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可以推行“公司+基地+林農”結合農村信用社的生產模式,同時也可以積極探索發揮大企業帶動作用的方式,推出相應的“公司+基地+林農”小額貸款模式。
(五)不斷健全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由于人類長久以來對生態系統的破壞,資源匱乏成為全球的基本現狀。很多國家也對生態工程相關項目的建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做法對西藏林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具有借鑒意義。結合國家對西藏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特殊政策和西藏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教訓,我們以為在運用生態補償政策方面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提高補償標準,加大補償力度。西藏海拔高,生產與生活環境惡劣。據統計,在西藏要達到與內地相同的生產生活標準和質量,工資水平起碼是內地的2.4倍。而生態補償水平也是一樣的,再加之西藏生態屏障地位的特殊性,導致西藏在很多方面要以減緩經濟發展來維護生態環境,而現今全國實行統一的生態補償基金額度(實際上對西藏是有一定傾斜的,但是傾斜的力度還不夠大),每畝公益林補償標準對西藏來說太低,從其生態戰略地位來看,應加大補償額度。
2、需建立穩定持久的長效性補償機制。西藏很多生態補償工程或計劃設定的期限均較短,這樣的政策措施難以形成長效機制。例如過去實施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期為10年(2001-2010年),退耕還林中營造公益林的“暫定補助8年”等等。這些項目的實施效果不確定因素較多,無法使群眾積極配合,所以急需保持補償機制的戰略性、持續性和有效性。
3、以價值標準衡量補償體系。影響生態補償標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稀缺度以及地域性因素等。例如1h㎡的林業資源在不同地域的稀缺程度不同,其水土保持的價值也不同,所以西藏也需要積極探索建立具有本地域特色的生態補償標準體系。
4、以法律效力推動和保障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西藏由于發展相對落后,管理機制在效率、規范化等方面還有待完善。所以生態補償工作的首要目標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補償機制,包括補償標準、補償范圍、補償方式等等,使其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科學軌道。現今各項研究表明,缺少法制化的規范已經嚴重阻礙了西藏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經過多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西藏林業工程的生態補償投入相較全國平均水平較低,政府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具體投入水平應根據西藏面積占全國的比例與生態屏障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進行調整,全面核算西藏林業三大效益產生的綜合價值,制定生態補償標準要更為科學、合理化,相關政策制定時應當充分體現西藏這個特殊區域的具體情況。
(六)加強教育和引導,積極培育全民的生態文明理念
相比較而言,由于種種原因使西藏這一區域的社會發展步伐較為緩慢,再加之改革開放后受到現代市場經濟的沖擊,使符合“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制度還在探索與構建之中,與此相適應的民眾需要具備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還處在極其艱難的培育過程中。所以,與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所要求的新的生態文明觀念也必然處在探索和構建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以為應當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加強環保宣傳,逐步樹立人們的危機意識。各級政府應設立綠化專管人員,營造愛護生態環境、保護林木的整體氛圍。以多種手法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以法律的強制力量保護生態,促使人們逐步樹立危機意識。
2、牢固樹立生態財富觀。由于生態環境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效益也具有外部性和傳遞性。因而,西藏產生的生態屏障效益是由我們全國甚至是全亞洲人民無償共享的,這是西藏生態效益的無償付出。因此我們需將生態效益計入生產和資本,賦予其價值,在衡量西藏財富價值水平時不能和別的地區用一樣的標準,需要加入生態財富產出,這種產出需要得到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認可與尊重。因此,全國人民要樹立科學的生態財富觀,特別是要明白西藏在實行保護生態環境時所創造出的生態價值和生態財富,這種生態效益的奉獻,應得到全國人民的輿論支持與認同。
3、結合藏族傳統文化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一方面,西藏傳統文化中的佛教理念本身就有對生態自發性保護的功能,我們應以此為基礎,把這種認識提升為思想上的現代生態環保理念。例如我們可以把藏文化中本來就有的對山川海湖、動植物等的自發性保護,引入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中來。另一方面,要在西藏進行生態環保知識、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的教育,使當地農牧民使用更加科學的方法指導生產,用科學知識浸潤和改造傳統經驗與習俗,持之以恒地進行新一代農牧民的教育。
4、創新生態理念教育方式。在這方面芬蘭國家的林業管理理念與宣傳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芬蘭政府建有專門的森林博物館,以大量的實物、原景造型、計算機模擬操作、影像和圖片等媒介載體,向國民和游客栩栩如生地講述在過去的百萬年中人類與森林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森林工業原始階段的艱辛歷程,全面地展示了森林在芬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等。因此西藏可以模仿國內外先進的宣傳方式,結合西藏當地實際,創建出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宣傳媒體,為人們了解、學習林業生態知識和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提供便捷和多樣化的途徑。
5、提高農牧民文化素質,培育可持續發展理念。2000年聯合國制定的千年發展目標中,將教育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來進行策略推廣和有效實施手段。與其他地區相比,西藏社會經濟之所以發展滯后,主要在于當地民眾的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傳統的小農意識影響較深,生產經營過程中受宗教意識影響較大,粗放的經營方式根深蒂固。因此,我們要從西藏的實際出發,加緊對農牧民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努力提高農牧民的科學生態環保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多種途徑在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培育其現代生態文明觀。
作者:狄方耀楊慧單位:西藏民族學院財經學院銀川市委黨校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