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機合作社促農業增效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江西農業雜志》2014年第五期
一、經營服務模式
合作社堅持走機械化、產業化、市場化道路,在經營服務中合作社落實“五個面向”:一是立足建立根基,全心全意面向合作社服務。對承包的2029畝耕地實施全程機械化作業,實現水稻種植優質化、有機化、無害化,建立了年加工銷售6000噸生產規模的糧食(大米)加工廠。二是全方位面向社員服務。農戶將承包田幾年或一年出租給合作社經營,合作社按面積付現金或折糧食給農戶。三是面向承包戶(農莊)服務。由合作社提供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農戶向合作社交納相應的服務費。四是有計劃安排面向社會(農民)服務。農民可選擇合作社為其提供部分作業環節的機械化服務,并交納相應服務費。五是合理安排面向跨區(鄉)服務。根據農時合理安排組織跨區作業,既可增加收入,又能服務異地農民。
二、經驗做法
1.合作社與主導產業(水稻種植)培育相結合。合作社依托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工廠化育秧兩大技術制高點,發揮出三大優勢。一是水稻(農業)生產全程一體化優勢。積極構建產業群體,提供全方位服務,貫穿于產前、產中、產后。二是工廠化育秧作業化優勢。通過合作社聯動農戶的“大戶+農戶”模式,實現水稻生產種子良種化,育秧標準化,解決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三是政策扶持傾斜優勢。合作社先后榮獲“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江西省農機專業示范社”等榮譽稱號。這些榮譽使合作社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特別是近幾年政府一系列的惠民利民措施,更使合作社的發展如虎添翼。合作社今年機插秧育秧面積達50畝,力爭2-3年內達到1萬畝水稻種植面積。
2.合作社與環節增效相結合。一是以土地流轉促進規模增效。合作社摸索出三種土地流轉辦法。①土地出租。合作社與土地所有人(農戶)簽訂租賃合同,租金標準為:水田為500-550元/畝,拋荒地為300元/畝,旱地為200元/畝。②土地互換。本著自愿的原則,為便于耕種或規模種植的需要,承包地交換,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也相應交換。③以土地入股。為提高生產效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算成股權。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力爭1-3年土地流入面積翻番,規模增效形成。二是以優質米加工廠建設促進加工增效。2013年合作社全年收獲稻谷1800噸,優質稻米加工廠投入生產后,不僅讓合作社的稻谷有好去處,還能通過收購周邊農民余糧進行加工,實現雙贏。
3.合作社與農機維修中心建設相結合。切實解決“有機無路走、機閑無處放、機壞無處修”的困境,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農機規模化作業。農機具維修是農機作業服務中的重要環節,農機維修與農機作業服務相結合,即有利于農機具的日常保養及維護,又可為農戶修理農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同時也拓寬農機合作社的收益渠道。
4.合作社與統一服務相結合。合作社的長足發展要貼近老百姓,為他們提供優質、優惠、優先的“五統一服務”,即實行技術輸出、產品(秧苗)供應、病蟲防治、產品銷售(購買)、資金結算五統一。
三、盈利模式
一是合作社規模種植收入。除去作業費用、地租、農資投入等成本,得出純收入為285.8元/畝,因此合作社2029畝水稻收入為116萬。二是承包全程機械作業服務收入。由合作社為農戶承包田自主經營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單季稻收400元/畝的服務費。三是部分機械作業服務收入。合作社為農戶提供部分作業環節的機械化服務,對社員及簽訂服務合同的農戶有優惠價,耕地110元/畝,插秧40元/畝,育秧20元/畝,機噴10元/畝,機割120元/畝;對有承包合同的全程機械服務按300元/畝收取。2013年僅此項收入達52萬元。四是農機維修中心收入。大中型農機具小修費用年平均1000元,大修3000-6000元。每臺大中型農機具維修利潤為40%,按黃龍、青龍農機保有量概算,維修中心年收入約為6萬元。五是藍雨統防統治專業服務隊收入。六是優質稻米深加工收入(籌建)。按惠民優質加工廠年加工稻谷4000噸概算,利潤約為80元/噸,年收入近32萬。七是國家惠農補貼收入。綜上所述,合作社一年收入在170萬元左右。
四、成長啟示
合作社的建成、發展壯大與合作社自身、政府部門具有重大關系,要處理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合作社自身要融入市場化大環境。市場是座大熔爐,能去偽存真,只有具備發展前景的合作社才能存活下來。這就從另一層面迫使合作社要轉變觀念,深化改革,不斷完善提高,緊跟時代潮流。二是政府部門要“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用好宏觀調控這一法寶,把份內的事管好,把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去管;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守住耕地紅線;完善體制機制、相關標準的制定,引入中介機制;強化服務意識,在行政審批與辦事程序、政務公開透明等方面做表率。
單位:大余縣農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