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畜牧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明確畜牧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及對其他產業部門的影響,本文基于2002年、2007年、2012年的全國投入產出表,研究了我國畜牧業部門的增長特征、關聯效應和帶動效應。結果發現:畜牧業自身增長特征明顯,但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卻不斷下降;畜牧業部門與其他產業部門的關聯效應較弱,不論是前向關聯系數及在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位次,還是后向關聯系數及在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位次,均比較小、比較靠后;三個年份中畜牧業部門的直接帶動效應系數均小于間接帶動效應系數,間接帶動效應系數小于誘導帶動效應系數,但是,各種帶動效應對GDP、工資與社會福利的帶動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畜牧業;關聯效應;帶動效應;投入產出表
一、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新常態,中高速增長將引領未來經濟發展。畜牧業發展同時步入新常態:消費主導生產的特征越發明顯、畜牧業增產難度空前提升、環境生態壓力凸顯、結構性區域性矛盾突出、以畜禽疫情及食品安全問題為代表的突發事件頻發等,為畜牧業在新常態時期的發展添加了復雜困難的總基調。畜牧業發展關乎國計民生,畜產品供給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改善,關系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與維系。為此,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作為我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畜牧業在2014年實現:全年肉類總產量8625萬噸,比2013年下降1.0%。其中,豬肉產量5487萬噸,下降3.3%;牛肉產量700萬噸,增長1.6%;羊肉產量441萬噸,增長2.9%;禽肉產量1826萬噸,增長4.3%。禽蛋產量2999萬噸,增長3.6%。牛奶產量3755萬噸,增長0.8%。2014年年末生豬存欄45113萬頭,下降3.2%;生豬出欄70825萬頭,下降3.7%。如果我們將目光鎖定在畜牧業,就畜牧業看畜牧業,畜牧業發展成績喜人,卻又問題憂心;既為民生改善做出重要貢獻,又因許多突發事件讓公眾難以釋懷,毀譽參半成為畜牧業發展的新特點。
如果我們跳出畜牧業,從國民經濟整體看畜牧業,畜牧業是基礎產業、民生產業,而非支柱產業、重點產業。顯然,后者可以讓我們以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畜牧業發展,對畜牧業發展有更清晰準確的定位和認識。但此時需要明確的核心話題是,畜牧業發展與其他產業部門的關聯效應及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帶動效應如何,這些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卻鮮有發現。梳理既有文獻,我們發現,關于畜牧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畜牧業本身問題的探討,就畜牧業來談畜牧業。張麗娜、王桂霞(2015)研究發現,畜牧業融資困境是由于金融機構服務力量單薄、金融供給能力不足、貸款手續繁雜且融資成本高、畜牧業本身的特殊性制約了畜牧業發展。王明利等(2007)指出,我國畜牧業生產效率、資源轉化率偏低,結構失衡、經濟效益低下,粗放的增長模式面臨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動物疫病、質量安全等諸多因素制約,導致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王曉君等(2014)模擬了不同經濟政策優化調控和生態建設的政策選擇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禁牧政策下,通過農業和畜牧業的耦合優化配置、貸款資金支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就業轉移等政策措施,可實現增加農戶經濟收入的目標。夏曉平等(2010)從資源稟賦和糧食安全視角分析了中國畜牧業生產結構的區域差異,發現各地區畜牧業發展很不平衡,生產結構的區域化特征明顯。葉云等(2015)研究發現:畜牧業產業鏈的前向和后向整合程度均在提高,且后向整合程度高于前向。畜牧業產業鏈上養殖環節、飼料環節、屠宰及肉類加工與乳品加工、資產專用性與交易頻率、企業政治關聯等對前向和后向整合程度的影響方向和大小均存在明顯差異。馬鈴、劉曉昀(2013)研究發現,貧困農戶畜牧業收入低是中間投入效率低導致的。王俊能等(2012)認為,面對空間資源環境承載力剛性大、彈性小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階段性約束,如果過快、過急或全面推行規模化養殖,將會面臨沉重的環境壓力和嚴重的生產風險,時間上適度演進、空間上協調發展將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優選路徑。陳瑤、尚杰(2014)在測算我國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基礎上,基于脫鉤理論分析了我國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與畜牧業產值的脫鉤關系。總的來看,已有文獻主要是對畜牧業本身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展開分析。以農牧區畜牧業經營者等微觀主體為主,將畜牧業經營活動與金融、貿易、環境與資源結合的多視角探討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尚未發現將畜牧業置于國民經濟整體,探討宏觀視角下畜牧業發展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效應以及對國民經濟的帶動效應,而實際上,此類研究則更有助于清晰判斷畜牧業未來的發展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定位。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
(一)關聯效應測度
在投入產出表中,行向或列向關系主要反映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核算關系,無法開展經濟分析。為進行經濟分析,必須引入有關系數。直接消耗系數是生產單位某種產品對另外一種產品的消耗量,可以表示為:αij=xijXj,其中,xij表示j部門生產中對i產品所消耗的價值量,Xj表示部門j的總投入。直接消耗系數主要反映技術水平,由直接消耗系數組成的矩陣稱之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用A表示,同時將總投入、最終產品使用向量表示,使用矩陣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則有:AX+Y=X;進行變形,則有:X=(I-A)-1Y。其中,(I-A)-1被稱為里昂惕夫逆矩陣,它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完全聯系,與完全消耗系數有密切關聯。完全消耗系數是指某產品j生產單位最終產品量對另一產品i的完全消耗量,可以記為bij,計算關系式可以表示為:完全消耗系數=直接消耗系數+間接消耗系數,可以表示為:bij=aij+∑nk=1bik•akj,使用矩陣表示,即:B=A+BA,其中,B為完全消耗系數。進一步變形,即:B=A(I-A)-1[I-(I-A)](I-A)-1=(I-A)-1-I,但是,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均是從列向對投入產出表建模。從行向對投入產出表建模有待如何進行呢?分配系數則是構建投入產出行模型的關鍵基礎。分配系數計算公式為:rij=xij/Xi,分配系數表示i行業或部門分配給j行業或部門的中間消耗使用量在總產出量中所占的比例。在分配系數基礎上,建立投入產出模型,即為:XR+V=X,X=V(I-R)-1,其中,(I-R)-1稱為完全供給系數,進一步推導,則有:X=VD+V,其中,D=(I-R)-1-I,即為完全分配系數,R為直接分配系數,V表示生產中直接的初始要素投入。利用完全消耗系數和完全分配系數,可以對前向效應和后向效應進行測度。在投入產出分析中,使用完全消耗系數反映后向聯系,用完全分配系數反映前向聯系。完全消耗系數借助于產品投入,反映了產品生產過程中對其他部門產品的拉動,而完全分配系數則借助于產品的分配使用,反映了產品分配給其他部門帶來的對不同部門的推動。
(二)帶動效應分析
將最終需求矩陣Y改寫為消費、資本形成(投資和存貨)、出口等組成,則可以得到下面的表達式:AX+CX+TX+FD=X,其中,C是最終消費的系數矩陣;CX表示最終消費;T是凈出口矩陣系數矩陣;TX表示凈出口;FD表示除去消費和出口的其他最終需求,比如投資、存貨等。此處,C和T均為列向量轉化而得到的對角陣,進一步改寫為:(I-A-C-T)X=FD,求逆矩陣則有:X=(I-A-C-T)-1×VFD。據此,我們發現:當FD發生變化,X會隨之發生變化,二者之間存在聯動關系,可以表示為:VX=(I-A-C-T)-1×VFD,該式衡量了產業變動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動效果,包括直接效應、間接效應、誘導效應。如果C=0,即不考慮消費,則衡量的是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因為誘導效應部分主要是由消費所產生,此時表達式為:VX=(I-A-T)-1×VFD。因此,誘導效應計算公式為:VXinducing=((I-A-C-T)-1-(I-A-T)-1)×VFD,基于此,可以衡量某一產業的發展對其他產業的直接帶動效應、間接帶動效應和誘導帶動效應。
三、畜牧業發展狀況及在國民經濟部門中的地位
近年來,畜牧業產品從數量到質量均有大的改善,數量增長尤為明顯,質量改善顯著的同時卻因食品安全問題、畜禽疫病等突發性問題頻發而令消費者擔憂(王明利等,2007;楊春等,2013;葉云等,2015)。然而,將畜牧業置于國民經濟整體來看,我們卻發現不同的結果:2002年,畜牧業總產值達到8456.02億元,占全國所有行業部門總產值的2.70%;2007年,畜牧業總產值增長至16125.00億元,產值規模接近2002年的2倍,但是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總產出的比重卻下降至1.96%;2012年繼續延續這一趨勢,產值增長顯著,但是占比進一步下降為1.70%。因此,從總產值來看,我國畜牧業雖然產值增長明顯,但是,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的地位卻在不斷下降,對國民經濟總產值的貢獻不斷下滑。從畜牧業創造GDP看,下降明顯,2002年、2007年、2012年分別創造GDP數值為3867.13億元、7801.94億元、13128.36億元,占我國GDP的比重分別為3.17%、2.93%、2.45%。從畜牧業上繳稅收及盈利情況來看,畜牧業在2002年貢獻了112.8億元稅收,創造了545.31億元利潤,但是到了2007年,此兩項均為0;2012年,畜牧業非但沒有盈利,還獲得國家轉移支付的606.23億元。2002年之后,伴隨著環境、資源與生態壓力增加,草地資源過度使用使其生態承載力快速下降;“禁牧與退牧”政策的實施導致畜牧業發展遭遇空前挑戰,自身發展能力嚴重受損的同時,不得不依靠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從此,畜牧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畜牧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已經不再是為國民經濟創造利潤和稅收,而是“保生態”。從畜牧業支出的工資與福利水平來看,數值增長顯著,但占比卻先增后降,反映了畜牧業就業人員工資與社會福利的變動情況。進一步考察,我們發現,創造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力成本———工資與福利來看,2002年、2007年、2012年分別是0.3589元、0.4597元、0.4840元,而創造單位GDP所需的勞動力成本分別為0.7847元、0.9501元、1.0024元,顯然,畜牧業經營的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
四、畜牧業關聯效應比較
畜牧業關聯效應分為: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完全分配系數反映前向關聯,借助產品的分配使用,反映推動力效果;完全消耗系數反映后向關聯,借助產品投入,反映對其他部門產品的拉動效果。
(一)前向關聯效應分析
前向關聯效應反映產業推動力,畜牧業部門縱向來看,2002年、2007年、2012年畜牧業的完全分配系數分別為0.7354、1.1550、1.1644,其含義是畜牧業初始投入增加1個單位,推動國民經濟各部門產出分別增加相應單位。顯然,畜牧業對其他產業的推動力呈現明顯增長,尤其是2002年至2007年。2007年至2012年卻僅有微幅上升,說明畜牧業推動力增長持續性差。畜牧業部門與其他部門橫向比較來看,2002年、2007年、2012年畜牧業的完全分配系數在109個行業部門中分別位列第91位、83位、83位。顯然,從推動力角度看,我國畜牧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對其他行業部門的推動力比較弱小。
(二)后向關聯效應分析
后向關聯效應反映拉動力,畜牧業部門縱向來看,2002年、2007年、2012年畜牧業的完全消耗系數分別為1.2096、1.3316、1.3602,其含義是畜牧業部門1單位最終產品帶來的各部門總產出增加量。從數值上看,畜牧業對其他各產業部門的拉動力在不斷提升,但是10年間提升的幅度很小,反映了畜牧業拉動能力弱且穩定。畜牧業部門與其他部門橫向比較來看,2002年、2007年、2012年畜牧業的完全消耗系數在109個行業部門中分別位列第89位、94位、94位,屬于拉動力非常靠后的部門。顯然,從拉動效果看,我國畜牧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對其他行業部門的拉動力比較弱小。
五、畜牧業帶動效應比較
畜牧業帶動效應包括三個方面:直接帶動、間接帶動和誘導帶動,三者之和又稱總帶動,反映了畜牧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帶動效果。
(一)直接帶動效應分析
直接帶動效應反映與畜牧業直接相關的產業部門受其影響程度。從系數來看,2002年、2007年、2012年分別是1.1054、1.0943、1.0942,數值持續降低,反映畜牧業直接帶動效應的下降,但是降幅微小,說明畜牧業直接帶動效應相對穩定。具體來看,對GDP的直接帶動效應非常明顯,2002年、2007年、2012年分別直接帶動GDP增長4274.73億元、8537.66億元、14365.05億元;對工資和社會福利的直接帶動效應也比較顯著,分別達到3354.33億元、8111.53億元、14399.89億元。但是,畜牧業對稅收和利潤的帶動主要是在2002年,2007年以后幾乎沒有正向帶動,反映了我國畜牧業發展的重大轉變,“保增長”已經讓位于“保生態”,國家開始投入大量資金補助補償畜牧業,2012年達到663.33億元。
(二)間接帶動效應分析
間接帶動效應反映與畜牧業間接相關的產業部門受其影響程度。從數值來看,2002年、2007年、2012年分別為1.1248、1.2422、1.2240,均大于直接帶動效應系數,且表現出微小的增長趨勢。但是,畜牧業間接帶動GDP、工資與社會福利均出現了顯著的增長,前者從4349.75億元增至16069.11億元,增長了近3倍;后者從3413.19億元增至16108.08億元,增長了近4倍。
(三)誘導帶動效應分析
畜牧業誘導帶動效應系數遠大于直接和間接帶動效應系數,2002年、2007年、2012年分別達到14.1787、4.1402、3.2053,反映了畜牧業具有較強的誘導帶動能力。特別是2002年,竟高達14.1787,反映了當時畜牧業部門具有很高的消費能力,通過消費活動對其他產業施加了非常明顯的帶動影響。但是,誘導帶動系數在2007年、2012年出現了明顯的回落,反映了畜牧業消費活動和消費能力的大幅減少與下降。
(四)總帶動效應分析
總帶動效應是畜牧業通過直接、間接和誘導帶動效應的總和。從帶動效果看,不論是對GDP的帶動,還是對工資和社會福利的帶動,2007年最低,2002年居中,2012年最大;對稅收和利潤的帶動僅在2002年出現正值,表現為積極帶動。2002年畜牧業總帶動效果特別突出的原因是當年誘導帶動效應特別明顯,貢獻了當年總帶動效應的大部分。由此,畜牧業總帶動效應與產業規模、帶動系數正相關,給我們提升畜牧業總帶動效果至少提供了兩條并行不悖的選擇。六、結論與啟示基于全國投入產出表數據,本文研究了我國畜牧業部門的增長特征、關聯效應和帶動效應。結果發現:(1)我國畜牧業增長特征明顯,2002年至2012年,畜牧業總產值從8456.02億元增至16125.00億元,GDP從3867.13億元增至13128.36億元,工資與社會福利從3034.49億元增至13160.20億元;(2)我國畜牧業總產值、GDP、稅收、利潤及工資與社會福利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均出現持續下降;(3)我國畜牧業部門與其他產業部門的關聯效應較弱,不論是前向關聯系數及在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位次,還是后向關聯系數及在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位次,均比較小、比較靠后;(4)不論是2002年,還是2007年或者2012年,我國畜牧業部門的直接帶動效應小于間接帶動效應,間接帶動效應小于誘導帶動效應,但是,各種帶動效應對GDP、工資與社會福利的帶動效果非常明顯。綜合以上分析,得出以下兩點啟示:第一,定位我國畜牧業發展要將畜牧業放置于國民經濟總體之中,不能單純就畜牧業來看畜牧業,應該通過縱向的自我比較和橫向的行業部門比較,才能更清楚準確地認識和定位畜牧業過去和未來;第二,我國畜牧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拉動力和推動力均比較弱,反映了畜牧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聯系相對較少,對其他產業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畜牧業帶動效應的發揮。因此,發展壯大我國畜牧業應該將重點落實在增強畜牧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前后向聯系、提升畜牧業帶動效應上來。
參考文獻:
[1]張麗娜,王桂霞.畜牧業發展的金融困境及成因———以吉林省為例[J].社會科學戰線,2015(6):255~258.
[2]王明利,王濟民,申秋紅.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現狀評價與實現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7(8):49~54+111.
[3]王曉君,周立華,石敏俊.農牧交錯帶沙漠化逆轉區禁牧政策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寧夏鹽池縣為例[J].資源科學,2014(10):2166~2173.
[4]夏曉平,李秉龍,隋艷穎.中國畜牧業生產結構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資源稟賦與糧食安全視角[J].資源科學,2010(8):1592~1600.
[5]葉云,李秉龍,耿寧.交易成本、制度環境與畜牧業產業鏈縱向整合程度———來自畜牧業不同環節上市企業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5(1):120~128.
[6]馬鈴,劉曉昀.投入低還是效率低———貧困農戶畜牧業收入低的原因剖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3(12):102~106+112.
[7]王俊能,許振成,楊劍.我國畜牧業的規模發展模式研究———從環保的角度[J].農業經濟問題,2012(8):13~18.
[8]陳瑤,尚杰.中國畜牧業脫鉤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3):101~107.
作者:田園;程寶棟;秦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