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農村土地流轉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農村土地流轉中,大部分的土地都用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建設中,在農業方面使用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文章以山西省長治市為例,著重對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農村土地流轉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農村土地流轉;分析與研究
農村土地流轉是指在我國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模式下,農戶保留自身對土地的所有權和承包權,將土地的使用權在主體上進行轉讓,這是實現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與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而農業生態安全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生產力,在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對于農村的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農村土地與農業生態安全之間的關系
農村土地是農業生態安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生態安全也是基于農村土地之上的。能夠有效保障農村土地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的生產力,使農村的土地能夠處于一個健康、平衡、不受威脅的狀態。農村土地與農業生態安全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1農村土地利用的生態功能
農村土地是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時的重要媒介,農民通過土地來進行物質與能量轉換,生產出相關的農業產品。而農村的土地根據其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形式,這其中的每一種形式都有其固有的生態子系統,其生態子系統不但能夠實現物質與能量之間的轉換,同時還能夠與其他生態子系統之間進行相互的轉換。因此,保障農業生態系統的安全,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村土地上的土壤資源、水資源、農業產物以及其他多種資源之間的和諧發展,農村土地在形式用處上進行轉變,其中的生態子系統也會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變。而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的安全,也正是保護了農村土地與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力。
1.2農村土地利用的糧食安全功能
農村土地上的糧食安全一是指糧食產量的安全,二是指糧食質量的安全。糧食作為農產品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其質量與產量上都是社會中每個人所關注的問題。而對于糧食的產量需要對其種植土地的數量有著一定的要求,糧食的質量則需要對其種植土地能否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保護農村土地的耕地數量也是滿足了人類對于糧食的基本需求,而在土地流轉上也需要基于農業生態安全的視角下來進行流轉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農村土地的質量與數量,并保證高產。
2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長治市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在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來進行農村土地流轉,但由于農村土地的產權制度以及土地流轉發展的還不夠成熟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在現階段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農村土地流轉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
2.1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業生態安全嚴重失衡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這其中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雙重關系。而隨著長治市城鎮化的建設越來越深入,城鎮化的建筑已經使得農村土地在流轉上的用途逐漸發生了變化,過去的土地流轉幾乎只存在于農與農之間,現在部分農村土地流轉則轉為非農業的建筑上。而用于建筑之上則會破壞土地中的生態平衡,影響農村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導致了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業生態安全之間的嚴重失衡。
2.2土地流轉之后的“非糧化”傾向
“非糧化”主要是指農村土地在流轉之后,在不改變其農業用途的前提下,將土地使用在種植糧食以外的經濟作物上?!胺羌Z化”本身不是一個不好的現象,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頻率越來越高,農村土地“非糧化”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截至目前,在山西省的部分地區農村土地“非糧化”的現象已經超過了60%。這也就使得可種植糧食的土地面積減少了,嚴重影響了糧食的產量。
2.3土地流轉后形成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模式
以山西省長治市中的土地流轉情況來看,農村土地的使用者只會考慮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土地的可持續發展。使得部分人在進行農產品工業化的生產時,對土地進行掠奪性的耕種,導致地力耗竭,土地的質量漸漸衰退,對于土地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很嚴重的破壞。
3農村土地流轉的策略
3.1嚴格控制“非農化”與“非糧化”的現象出現
應當嚴格控制農村土地“非農化”與“非糧化”的現象發生,不能夠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安全。在山西省的部分地方政府很容易在土地流轉中出現越位、錯位、缺位等現象,盲目追求土地流轉的規模與政績,過度干涉土地流轉的進程。因此,政府應當在農村土地流轉中起到導向作用,加強土地流轉制度的建設,加強對土地流轉用途的管理,嚴格整治以農業生產的名義進行土地流轉,卻在土地流轉之后轉為其他用途的現象發生,并對其采取強制管理及處罰等措施。同時,還需要大力宣傳農業生態安全的內容,提高人們對農村土地生態平衡的認識,使人們能夠了解農業生態安全的重要性,改變以往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的觀念,只有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才能夠使人們能在農業生態安全的視角下合理的進行農村土地流轉。
3.2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規則與制度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各項規章制度是農村土地進行合理流轉的基礎所在,通過法律與規范能夠有效的約束土地使用者的各項行為,能夠在土地流轉之后的使用過程中重視農業的生態安全。因此,政府在制定相關規定時,需要站在農業生態安全的視角下并結合長治市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合理的分配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區域,在保護農村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加強省內的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同時,政府還需要規范整個土地流轉市場,并制定相應的市場規則,讓長治市內的土地流轉能夠形成市場化的經營模式,并按照政府所制定的市場規則合理的進行土地流轉,提高轉入方與轉出方之間的責任意識,讓轉出方在土地流轉對象的選擇上能夠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并與轉入方簽署相關的合同協議,也讓轉入方在農村土地的使用中能夠受到合同協議的約束,從而將農業生態安全貫徹到土地的使用中去。
3.3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
由于部分人在進行農村土地使用時,只考慮自身的經濟效益,在利益的驅使下,將土地轉為非農業用途。因此,當地政府需要對農業生產進行一定的補助,但由于目前長治市農業補貼采取的是“補貼隨戶走”的模式,這種模式沒有真正的將農業補貼與土地用途相掛鉤,使得農業補貼還沒有真正落實到農業生產者的頭上。農業的補貼政策應當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通過農業生態補貼制度的完善,將農業補貼與土地用途聯系起來,使農業補貼能夠正真的落實到農業生產者的頭上,以此來促進農業生產者的生產動力,同時也能夠在土地流轉中讓更多的土地使用加入到農業生產的活動當中,防止土地流轉“非農化”與“非糧化”的現象發生,促進生態化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建設,在長治市出現了許多“非農化”與“非糧化”的土地使用,而在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進行農村土地流轉也是近年來社會中一直在討論的話題。因此,需要嚴格控制“非農化”與“非糧化”的現象出現,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規則與制度。同時,還需要政府對農業生產進行一定的補貼,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保障農業生產的生態安全。
作者:李芳 單位:長治市郊區大辛莊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