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之中,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現階段,我國很多地區的生態系統被破壞,特別是原有的各項功能開始消減,因此,必修通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解決這些問題。本文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基本內容,從其規劃定位與內涵入手,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創新提出建議。
關鍵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
1規劃定位與內涵概述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將自然資源所有者的職責、用途管制、修復職責進行了明確,為我國山水林田草湖整體保護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結合實際情況實施系統修復,并逐步提升綜合治理的有效性。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開展是為了對國土空間格局進行優化,讓整個生態系統能夠保持持續穩定,從而有效提升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夠。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以“山水林田草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思想,從而對我國部分地區因為過度開發而導致的生態系統受損、生態服務功能減退的問題進行修復,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并采用適宜的化學與生物措施等等,從而達到治理的目標。
2技術創新建議
2.1提升修復技術研究力度
就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相關研究來看,目前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但是相關生態問題的嚴峻性,使得必須要提升相關修復技術的研究力度,這樣才能為實踐工作的規劃、開展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具體是:第一,對“生命共同體”理念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實際情況讓不同要素之間實現有機連通,從而保障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針對性、完整性以及整體性,使得空間生態更加安全。第二,讓修復技術更加具有針對性,結合不同地貌統籌規劃不同修復工程的類型與特點,然后有針對性進行研究,確保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能夠廣泛應用于實際情況,從而提煉出最佳的修復技術方案,并通過組合形成最后的修復方案,從而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第三,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過程中,還要注重對現有土地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在充分考慮其生態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做好景觀優化,從而保障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系統能夠實現良性發展。
2.2重視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評價
重視并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評價體系:第一,結合我國國土空間生態實際情況建立監控監管系統,應當充分考慮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復雜性、特殊性,從而進一步完善系統的各項功能,這樣才能夠滿足后續工作的實際需求。第二,明確評價指標、質量體系、時間、信息采集方法等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同時,評價結果相關的計算以及等級確定等等方法都需要明確。第三,構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效果持續監測系統,并對整個監測進行規范,讓每一個監測樣點能夠合理布局,從而對相關信息進行及時搜集與整合。
2.3建設創新平臺
建設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創新平臺,從而將國土空間信息數據、土地科技創新、土地整治機構、土地工程技術等等方面全部集中起來,并以“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思想,并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充分發揮其引領、服務、組織等等方面的作用,這樣便可以將各個領域的先進技術、先進理念、先進智慧凝聚在一起,并打造出一個“大融合”、“大協同”的技術創新平臺。以平臺為依托可以繼續吸納更多高等院校、創新型企業等等力量進來,這樣能夠進一步拓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范疇,集產、學、研、用于一身,實現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水平的提升。
2.4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力度
技術創新還應當在時間上盡量縮短,但必須是在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的基礎上將時間縮短。因此,在進行技術創新之前,要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相關工程的技術進行調研,然后經過實踐與篩選,通過“推廣應用一批、集成創新一批、協同研發一批、集中攻關一批”的發展思路將技術創新成果推廣出去,并結合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實際情況將技術成果落實到具體工程之中。
2.5就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方面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
我們應當瞄準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國際發展趨勢,套特別關注一些具有引領性、前瞻性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從而加強與這些技術擁有國家或者是人才之間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的創新提供一些借鑒,從而提升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的視野,并與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需求進行整合,從而推廣更多實用性修復技術。
結語
綜上所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通常會涉及到很多技術,而且工程跨度時間長,規模較大,但是一旦成功完成修復,且具有顯著的綜合效益。同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開展牽涉到的利益主體也比較多,在具體開展過程中,不僅要解決技術上的難題,還要協調好各方的矛盾。而這些都必須由國家進行引導與統籌,從而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夏暉,張簫,牟雪潔,朱振肖.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方法探析[J].環境保護,2019,47(05):36-38.
[2]高世昌,苗利梅,肖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技術創新問題[J].中國土地,2018(08):32-34.
作者:任小蘭 單位:重慶市涪陵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