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原生態環境對優質農產品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農產品的質量與其生態環境有著極大的關聯,為此,如何盡快恢復原生態環境,為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尤為重要。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以恢復原生態環境,生產優質農產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對其展開深入、細致的探討和分析,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
原生態環境;農產品;探討
1前言
近些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在各個產業中的基礎地位也越來越明確的凸顯出來,作為我國一個重要的生產部門,農業不但給國民提供生產生活所必須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同時,也為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支撐,可以說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然而當前隨著人口的快速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資源需求,人類在不斷的向自然去索取,作為一種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的活動,農業對整個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土壤、水體、大氣等都提出了更多的資源承載要求。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人們不斷的在開墾土地,增加糧食產量,完全忽視了我們所身處的生態環境,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和重視,作為農業生存之本的農業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保持生態環境的關鍵,同時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當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地球的自然生態循環過程當中,生物和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都是一種自我調節,并最終能夠達到平衡的狀態,每一種生物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生活在生物鏈當中,然而,人類的出現卻讓這種調節功能慢慢的減弱甚至在逐漸的消失,人類開始為自我的利益對自然橫加干預,并成為主宰自然的優勢物種,在自鳴得意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傷害也越來越嚴重。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化學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是現代農業的產物,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特點,化肥和農藥的大面積使用能夠迅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出率,但是同時也導致了土壤沙漠化問題突出,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鹽堿化等問題,同時,化肥的長期食用也使得土壤開始板結,間隙變小,有機質下降,土壤肥力減弱,這無異于殺雞取卵,自斷生路;第二,灌溉水體污染嚴重。水是農業的命脈,水質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水的安全性,影響到農作物的質量,當前,由于農藥化肥的使用,以及地球環境的整體性污染,農業用水整體情況并不樂觀,近年來,經常性有新聞報道由于農業灌溉用水收到污染而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甚至有毒,從而對國民的健康造成影響;第三,大氣污染變得嚴重。近年來,大氣氣候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緊迫,煤炭的燃燒、汽車尾氣的排放、秸稈的燃燒等等都使得大氣當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含量在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在增加,這就使得對農作物生長有著嚴重影響的酸雨頻發,這不但嚴重的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也導致了土壤的酸化;最后,機械化大生產的普及。現在中國的很多地區都在推行機械化大生產,農業機械的普及率非常高,這從某種程度上提高了農業耕作效率,減輕了農民的重擔,但同時由于機械對土壤的反復碾壓造成了土壤板結,同時動力機械廢氣的排放也對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
3恢復農業原生態環境,生態優質農產品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良好的生態環境,要使得農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恢復當前已經收到嚴重損害的農業生態環境是必要的步驟,良好的生態環境——草原、森林、湖泊、耕地等對于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生產出具有優良品質的農產品具有積極作用。
3.1發揮國家機器的作用,統籌原生態環境的恢復,生產優質農產品國家是環境保護的主要責任承擔著,要恢復原生態環境,首先就要在國家層面上樹立保護與恢復原生態環境的意識,通過立法和各種政策法規的制定,來確立保護與恢復原生態環境的優先地位,同時加大對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宣傳,引起人們對于關系的糧食安全和糧食安全和公眾健康問題的農業環境問題的關系的重視,并監督公眾實施,發揮群眾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恢復原生態環境,這樣才能生產出優質健康的農產品。
3.2改變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循環發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認為,環境惡化是由于經濟發展的模式不當造成的,可以通過選擇恰當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對現有農業技術的改善和對新的農業技術的研發,在農業產出不減少的條件下,減少農業投入品的量,同時加強對于廢棄物的再利用,發展循環農業。
3.3加強水體治理,恢復青山綠水集中對已經遭受污染的水體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對于違規排放進行處罰,保證農業灌溉用水的安全潔凈。農業與自然有著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農業原生態環境從根本上影響著農業產品的優質和安全,面對當前農業環境被嚴重破壞,農業生態局面日益緊張的情況,恢復原生態環境,發展可持續農業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必然。通過發展這種現代的良性高效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轉化率,強調通過生態措施,實現農業生產和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互補,共同發展,這是一種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和農業生態發展規律的發展模式。本文就當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同時以“恢復原生態環境,生產優質農產品”為視角,提出一系列能夠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希望可以促進我國生態環境與農業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曉辛,傅錫敏.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限制與對策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6):34-37.
[2]鄧遠建,肖銳,嚴立冬.綠色農業產地環境的生態補償政策績效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120-126.
[3]崔元鋒,屈志光.綠色農業產地生態環境安全與污染控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6):31-33.
作者:石建明 吳錦春 單鵬 單位:鹽城市大豐區南陽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