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有機廢棄物及化肥應用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有機廢棄物;化肥應用量;耕地地力提升;生態循環
銅川市現有耕地面積79733.3hm2,播種糧食作物72333.3hm2,油料4600hm2,其中玉米35333.3hm2,小麥24666.6hm2;水果面積61066.6hm2,其中蘋果57200hm2,櫻桃2066.6hm2,鮮桃800hm2。2017年,銅川市小麥、玉米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規模達52873.3hm2,利用率達87.15%。其中,秸稈機械化還田利用面積48940hm2,農作物秸稈利用量達80.64%,果枝基本廢棄。2017年農作物秸稈總產約362700t,分作物秸稈、廢枝產量見表1。2017年,銅川市共有畜禽存欄量202.56萬頭只,其中雞存欄181.08萬只,三牲存欄21.48萬頭。根據畜禽年產糞便(干物質)參數,結合銅川市的實際情況,確定了銅川市畜禽年產糞便(干物質)參數,估計出全市畜禽養殖每年可產生糞便119000t,具體指標詳見表2。
2銅川市化肥施用存在的問題
2.1均施量偏高
銅川市糧食作物每0.067hm2化肥用量0.021t,超出推薦用量30%;蘋果每0.067hm2化肥用量0.074t,超出推薦用量80%以上。公頃均施肥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008t/hm2)。
2.2不同作物施肥不均衡
果樹、蔬菜等附加值較高的園藝作物過量施肥程度高于糧食作物,過量施肥現象普遍。
2.3有機肥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全市農業生產可利用農業有機廢棄物總量約為2178600t,實際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為50%左右,桔稈養分還田率為35%左右。
2.4施肥結構不平衡
重化肥、輕有機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輕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輕磷鉀肥“三重三輕”問題突出。傳統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現象比較普遍,機械施肥僅占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30%左右。2000年后化肥、農藥用量急劇增加,有機肥用量直線下降。
3耕地質量主要營養元素變化情況
據1988年出版的《銅川土壤》與201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測試的“西北區耕地地力評價分析”數據,表明自1987—2015年,銅川市度耕地質量主要營養元素除全氮與有效磷有所增加外,土壤有機質含量由15.78g/kg下降到14.58g/kg,下降8.88%,主要微量元素均呈顯著下降趨勢見表3。
4藥肥施用已成為制約銅川市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障礙
4.1化肥效率遞減
習慣性“肥中求產”心理,施肥時間和用量變長變大,加劇了土壤板結、固化,影響了土壤養分的吸收,使養分利用效率逐年下降。目前銅川市的氮肥利用率為25%~30%,磷肥為12%~22%,鉀肥為36%~50%。
4.2土壤惡化
土壤由礦物質元素、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長期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孔隙度,大量施用藥肥破壞土壤平衡,造成土壤板結、酸化、鹽化等,大量施入化肥的土壤,由于交換作用,加速土壤有機質礦化,破壞原土壤結構體系,造成土壤板結。植物吸收化肥中陽離子成分多于陰離子成分,多余離子積累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酸化。化肥有效成分在10%~60%之間,每種化肥均會帶入土壤非養分鹽分,這些鹽分積累引起土壤次生鹽漬化。化肥造成土壤惡化在設施中表現更迅速,更嚴重。
4.3農產品品質下降
目前,銅川市范圍內的蘋果、大櫻桃、蔬菜、桃、雞蛋等農產品,由于田間藥肥的使用,阻礙了作物對有機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攝取,導致品質有所下降,尤其是蔬菜和水果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含量大大降低,營養成分流失。以綠色生態為主導,強化產前源頭控制、產中過程監管、產后質量追溯3大環節,守衛百姓舌尖安全已擺上議事日程。
4.4作物抗性降低
由于長期的藥肥等量使用,降低了作物自身抗病蟲能力,形成的地域性、周期性病蟲害發生概率和頻率不斷增大,作物應對氣侯的抵御能力大幅降低,如干旱、霜凍、陰雨等極端天氣。
5對策與前景
通過資源化利用的辦法,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開展控水、節肥、節藥、應對畜禽污染處理、地膜回收、秸稈焚燒的等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把農業綠色生態發展作為農業工作重點,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努力實現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秸稈、畜禽廢棄物、農膜資源化利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5.1推進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
據測算,銅川市小麥、玉米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規模達52873.3hm2,利用率達87.15%。其中,秸稈機械化還田利用面積48940hm2,農業秸稈、殘枝殘葉、藥渣等可利用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率達80%。全市每年產生畜禽糞污186.23萬t,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實現全市農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
5.2實現耕地質量提升,化肥減量
在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在現有基礎上提高0.1%~0.2%,農用化肥用量減少70%以上,果蔬優勢產區化肥用量減少80%以上,果園、菜地土壤貧瘠化、次生鹽漬化、連作病害等問題得到緩解,全市農業用地質量明顯提升。
5.3加強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集成推廣
農林牧循環、種養結合等一系列集成技術得到示范推廣,無抗養殖、綠色防控、良種良法、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用有機肥等一列現代農業技術集中展示,不斷放大技術集成效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集成推廣示范效果更加顯著,農業綠色生產體系基本形成。5.4打造有機綠色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模式通過3a(2018—2020年)努力,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實現減量化,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200000t以上。創建9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和20個現代農業技術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基本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用地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集成推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有效發展,農產品有機綠色生產基地初步形成,農業大數據(智慧農業)云平臺、農產品檢測監管體系平臺建成運行,最終形成農業產業融合和農業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的“銅川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天宇,曹俊,金保昇.農業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現狀及新技術展望[J]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03):295-300.
[2]黃廣平,王玲敏.生態農業與化肥污染的防治探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6(03):109-110.
作者:溫長虹 單位:銅川市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