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資源利用轉變過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陳報章李廣策趙青單位:地理系
宇宙體系各層次的物質發展都是辯證的過程,人類利用農業資源的歷史過程亦如此。農牧業的生產是人類利用農業自然資源辯證發展史中的第一個飛躍,它完成了只能以“天然產物”作為食物的“攫取經濟”到能進行食物生產的“生產經濟”的轉變,具有劃時代意義。中國的農業起源于何時,在歷史學和考古學界,認識尚不一致圖。但現有考古學、民族學和古文獻資料清楚地表明,中國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刀耕火種農業到耙耕農業,再到犁耕農業萌芽的辯證過程閣。縱觀整個農業資源利用史,可清楚地看出從“手工時代”到“工業化時代”,再到“生物化時代”的辯證過程川。人類農業的辯證發展史,必然決定了其認識史和科學方法史的辯證發展過程畫6]。目前,傳統農業正探索著向現代化、生物化農業的新時展,而現代農業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和區域性。因此,在農業資源利用的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地理學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現代農業地理學的知識體系、研究方法和手段,應盡快充實、調整和發展,以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從農業資源利用的生產史、認識史和科學方法史辯證發展過程的簡要分析著手,初步探索現代農業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1農業資源利用的生產史表1中概括的歷史事實和趨勢表明,人類利用農業資源的生產歷史已經歷了三個時代,發生過兩次農業革命。第一個時代是農耕起源前的攫取經濟時代,人類僅僅為了生存被動地采集、獵取自然資源,歷經近360萬年;約距今1萬年前后,發生第一次農業革命,人類從此跨入有目的主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階段,進入以維持生計為主要目的的手工農業時代,延續達萬年之久閉;十八世紀農業機械化的萌芽,標志著第二次農業革命開始,進入了以生產商品為主要目的的工業化農業時代,延續了近300年,在1970年前后發展到了頂峰,現在正醞釀著第三次農業革命,探索著向綜合化、生物化農業的新時展。
自從原始農業出現以來,人類主動、積極地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的三個時代的順次出現,標志著農業資源利用在否定之否定的變革中經歷了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工業化農業是作為手工農業的對立面出現的,而生物化農業又是作為工業化農業的對立面出現的。工業化農業取代手工農業是人類利用農業資源的巨大進步。但是,大量實證研究表明,采用一整套工業化方式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使農業生產系統與城市消費系統分離,破壞了物質循環,破壞了農業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微電子技術、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和系統科學理論在農業科學中的廣泛應用,目前被視為“高度現代化”的工業化農業的技術系統必然轉變為綜合化、生物化的農業技術系統。
2農業資源利用的認識史
人類對農業資源利用認識的發展是沿著螺旋式軌道進行的,即對農業生產由直覺的整體認識過渡到經驗的細分化認識,再到經驗的細分化認識與理論的整體認識相結合。農業經驗知識,是把農業當作一個整體,從總的方面來觀察而得到的,包含有天才的思想,孕育著現代以至未來農業科學各種理論的胚胎。1840年李比希的經典著作《有機化學在農業化學和生理學上的應用》的發表,標志著農業認識史進入了以實驗為依據的農業經驗科學知識階段,即把農業生產中各種技術問題、經濟間題和生態間題,從農業生產總體中分離出來,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農業經驗科學以單科單項的細分化深入探究為特點,大大提高了人類對農業的認識深度,從而創造了工業化以至高度工業化的農業技術系統,使農業資源利用得到了飛躍的發展。但工業化農業的技術措施、設施和手段,在按單科單項知識加以使用時,往往會出現互不協調、互相干擾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況。因此,經驗農業科學必然向系統農業科學發展。
現代系統科學的出現,為開展農業綜合研究,實現經驗農業科學單科單項知識的系統化提供了方法學基礎。農業系統學就是在農業整體水平上把各農業學科的知識予以系統化[]3〕,其框架關系如圖l所示。
3農業資源利用的方法史與生產史和認識史一樣,作為精神生產工具的農業資源利用方法發展史,也必然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i正過程。即從直覺方式分析方式分
析與綜合相結合方式的辯證發展過程(表2)。
4現代農業地理學研究內容與方法
農業資源的利用,在生態形態、經濟形態、技術形態及其結構上,都具有鮮明的區域性特點。當前,第三次農業革命正在醞釀,綜合化生態農業時代即將來臨這種特色尤為突出。地理學在農業資源更高層次合理利用的研究中是大有作為的。我國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現代農業地理學應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拓寬研究領域,采用現代技術手段,更新研究方法,通過科學實踐及與相鄰學科交叉、滲透、協作配合,不斷充實和發展其理論基礎。
4.1從農業結構的變化看農業地理學研究內容的拓寬
從農業資源利用的辯證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現代農業是高度商品化和社會化的經濟,已形成具有復雜產業鏈的多層次結構。農業結構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和區域性,應是地理學的研究課題。現代農業地理李應突破只研究生產結構的舊觀念,遵循農業系統學原理,拓寬其研究內容。我國地域廣闊,各地自然、社會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發展農業不能要求單一模式,也不能追求單一目標,而是要遵循農業資源利用的辯證發展規律.切實依據各地域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農業目標結構和農業模式結構,并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展,使之不斷周整和優化。
4.2現代農業地理學研究方法的更新
農業資源利用方法史的辯證發展過程表明,經驗農業科學的分析方法已不能適用于現代綜合化生態農業的研究,因為農業生產整體結構或功能上并不存在各學科之間的明顯區分。因此,現代農業地理學,必須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手段,采取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式,即采用多學科綜合描述、多指標綜合評比和多因子綜合實驗的方式來建立其學科研究的方法體系.綜合描述,是將所有有關經驗學科對局部和片面的現象、外部聯系的觀察和記載加以系統化。
綜合評比,是將所有有關經驗學科做出的單項比較加以統籌,并研究相互間的禍合關系與過程,提出綜合評價模型(包括計算機模型)。
綜合實驗,是多因子的綜合系統實驗。由于受到時間、經費、實際精度等條件的限制,很少進行實際系統的實驗,而更多地采用綜合模型實驗。實驗模型包括縮小模型、直觀相似模型、數學模型、計算機模型等。現代農業地理學的研究,應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向著高度細分與高度綜合的高層次有機結合的方向發展。比如,對于區域農業生產結構的研究,可采用圖3所示研究程序,即利用電算技術和仿真建模技術,將農業經驗科學的單科描述、單項比較和單、復因子試驗與農業系統科學的綜合描述、綜合評比、綜合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聯系區域投入結構及流通、市場結構,建立區域生產模型,并進行優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