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技資源潛力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石汝杰單位: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重慶
西南中高原區北起秦嶺南麓,南至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分界線,西至青藏高原,東至巫山和武陵山,包括秦巴山地、渝鄂湘黔丘陵山地、云貴高原與川西高原,分布于陜西南部、鄂西、湘西、四川盆地周圍地區、貴州和云南。西南高原區境內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承載力低,至今仍是我國貧困地區主要聚集地區之一。
該區域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的屏障地位十分重要,既是全國重要的農、林、牧業生產基地,又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區,實現該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業資源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它的可持續利用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保障。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對農業生產的穩定、保障糧食安全及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西南高原區農業資源特點利用現狀
1.1農業自然資源特點
西南高原地區處于中國地形的第2級階梯上,多數地區海拔l000~2000m,相對高差一般為200~500m,高的可達700~1000m。該地區緯度較低,南部接近北回歸線,絕大部分地區處于北中亞熱帶氣候的緯度內,加之北有秦嶺和大巴山兩道屏障阻擋寒潮侵襲,熱量條件較好,年均溫一般在15℃,>0℃積溫4600~6200℃,≥10℃積溫4000~5500℃,多數為4500~5000℃。本區適于水稻、玉米、薯類、小麥、油菜和蠶豆等多種作物生長,實行一年二熟制或“旱三熟”制。受太平洋和印度洋氣流的影響,年降水較多,大部分地區平均年降水量在1100mm左右。年雨量能滿足一年二熟制需要,但降水的季節分布不均,農業受旱災的威脅很大,成為導致年際間農作物總產量豐欠的主導因素。
區內日照強度差異很大,云南高原與川西南高原較強,年總輻射量28-33kJ/cm2,年日照時數1800-2600h;貴州高原為全國低日照中心區之一,年總輻射量19-24kJ/cm2,年日照時數1000-1400h,光照資源較差,對作物布局有一定的影響。本區地帶性土壤主要為紅壤、黃壤及少量的黃棕壤,地帶性土壤主要有石灰性土壤與紫色土。紅壤和黃壤面積大,土壤肥力較低,“酸、粘、瘦、薄”等低產田土面積較大;陡坡開墾比較多重,水土流失較嚴重,流域的侵蝕模數達到1000~5000t/(km2.a),嚴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層變淺、土質變粗、養分流失、肥力下降,嚴重制約著山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本區是我國巖溶地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貴州省巖溶區占總土地面積的75%,云南占44%,四川盆地的盆邊山區占13.8%。巖溶區生態環境較脆弱,石灰巖風化慢,成土過程遲緩,土層較薄,地下水滲漏流失嚴重。
1.2農業社會資源特點
西南高原區農業社會資源具有如下特點:一是人口眾多,農業人口比重大,受教育程度不高;二是農業技術裝備條件逐步改善,農用機械總動力與農村用電量逐年增加,但與我國發達農業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三是農村運輸和通訊條件的改善為農業信息的和農業技術的快速推廣提供了支撐,但由于山區地形地貌的限制,鄉鎮及農村交通落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2西南中高原區農業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2.1可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突出
在西南高原地區,農業生產結構仍然以糧食生產為主,人口的逐年增長使得人地矛盾加劇。云貴高原巖溶石漠化主要發生在坡度較陡的旱作區,根據對烏江流域的遙感觀測,該流域1989年以來新增石漠化面積均由陡坡旱耕地演變而來。因此,石漠化面積的擴大必然導致可耕地面積的大幅度減少。
2.2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利用開發難度大
盡管西南地區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地區間分布嚴重不均,且開發利用率很低,人均和地均水資源的實際利用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水資源利用面臨以下主要問題:
1)嚴重的水土流失。本區山地面積廣,地形起伏大,加之降水分布不均,強度大,多暴雨,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對土地資源過度墾殖造成森林植被破壞,陡坡種植普遍,使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農田土層變薄,生態環境逐步惡化。據調查,西南五省(市、區)的水土流失面積約51.4萬km2,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173.99萬km2)的29.54%。
2)水資源開發難度大,工程性缺水嚴重。西南地區雖然水系發達,人均水資源和地均水資源相對較豐富,但由于地形錯綜復雜,山地和丘陵比重很高,造成田高水低,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水利工程建設基礎相當薄弱,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由于缺乏控制性水利工程,西南地區水旱災害頻繁,使農業生產經常遭受重大損失。
3)水資源污染嚴重。據1999年長江片水資源公報,在西部地區約10000km的河長中,超過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的河長達1500km,占15%。2000年,第三季度監測長江各斷面水質情況,長江西部16個斷面中,有11個斷面優于Ⅲ類水質,而5個斷面劣于Ⅲ類水質。在西南全年期總評價的8869km河長中,劣于Ⅲ類水的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10.2%。全國三大重點治理湖泊之一的滇池至今仍屬超Ⅴ類水。
2.3耕地質量差,土地生產效率低
人均耕地少,特別是人均旱澇保收耕地少,宜耕后備資源匱乏,耕地資源珍貴;耕地肥力低,保肥供肥能力差,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量的70%以上;土層淺薄,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嚴重和石漠化程度高;土地破碎,山地面積占61.7%,丘陵地面積占30.8%,山間平地占7.5%,集中連片耕地少。
2.4農業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雖然該區可耕地資源少,但非耕地資源豐富,西南高原山地畜牧業發展的資源潛力很大。在科學合理飼養密度下,畜牧業有較好的生態環境效益和中短期經濟效益,在退耕還林計劃實施區域,優先發展林草結合的畜牧業具有明顯高于單純林業生態建設的經濟效益。該區的生物資源豐富,林業和中草藥生產均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是目前這些具有優勢的農業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與高效的開發利用。
2.5農業現代新技術應用緩慢,仍以粗放經營為主
西南高原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惡劣,農耕生產條件差,農民收入少,生活貧困,農戶經濟承受能力弱,沒有能力承擔采用新技術的風險。因而,許多農民不能接受新技術和新觀念,在科技示范推廣活動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西南高原地區農業生產長期停留在以粗放耕作為主的傳統農業階段,生產效益低下。
3西南高原區糧食生產現狀
該區總土地面積65×l04km2,耕地650.87萬hm2。其中,稻田占31%左右,旱地約占69%,人均耕地0.067hm2左右。2009年,農業產值結構中,種植業占63.69%,林業占9.47%,畜牧業占34.84%。林業與畜牧的比例低于我國平均數(2009年,我國農業產值中,林業占44.54%,畜牧業占35.97%),說明林牧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種植業的基礎雖然較差,但仍是農村經濟的主體,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油榮、薯類、煙草和大豆。作物熟制以一年二熟制為主體,一年一熟制的比重較大,一年三熟制有少量分布。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5.6%,糧食作物以水稻和玉米為主,兩者約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0%以上。小麥的地位也比較重要,占總播種面積的14.6%,以秦巴山地與漢中盆地區的小麥比重為最大,云南高原次之。薯類面積約占12.5%,海拔較低地區(800m以下)以甘薯為主,海拔較高地區1600m以上)以馬鈴薯為主。水稻以單季中稻為主,一季中稻面積占97%~99%,大多數地區為單季中稻區,以秈稻為主,實行稻麥、稻油和稻蠶豆一年兩熟。
4西南高原區糧食增產潛力分析
耕地減少、農業生產基礎薄弱、自然災害頻繁以及糧食需求增大等因素是西南地區糧食生產發展的巨大壓力,應合理利用該區農業資源和有利條件,加強糧食綜合增長能力建設,構建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以下農業生產潛力。
4.1耕地資源潛力
嚴格建立耕地保護制度,確保糧食發展。認真按照《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格土地利用規劃,努力提高耕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奠定糧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加強以水利建設和實施坡改梯工程為重點的基本農田建設,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耕地質量;加強以培肥地力為中心的中低產田(土)改造,全面提高耕地肥力;通過增施有機肥,大力發展綠肥,推行秸稈還田等措施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單產;加強防治水土流失,合理開發后備耕地資源。
4.2生態條件潛力
該區由于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的影響,氣候較溫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為農業綜合開發與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4.3生產條件潛力
開發冬季農業,利用冬閑耕地擴大復種面積;利用秋糧收后的時空,增種一季晚秋糧食作物;利用熱量條件較好的區域,完善改制力度,增加糧食產量。旱地可利用作間套多熟制,擴大兩熟與三熟或三熟四作面積。
4.4科學技術潛力
加快糧食品種更新步伐,提高種糧效益。生產實踐證明,采取更換和更新糧食作物品種,在多項增產技術措施中可起到15%以上的作用;堅持良種良法,普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糧食單產;突出抓好稻、玉、芋、麥作物生產,確保糧食總量穩定增長。
5提升西南中高原地區糧食生產潛力的思路
1)積極發展旱地分帶輪作多熟制度,提高復種指數。旱地分帶輪作多熟制度促進了旱糧的發展。貴州和重慶等地狠抓了以麥/玉/苕一年三熟為主的旱地分帶輪作多熟制的推廣。實踐證明,三熟比二熟年單產增加30%~50%。
2)注重糧食作物種群內在生產力的提高,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增強農業科技對糧食生產的支撐作用。針對該區的自然條件和狀況,培育和推廣抗逆性強、優質與高產作物品種。
3)控制坡耕地農田徑流的非目標性輸出。該區農田主要是坡耕地,受制于地形地貌,自然降水相當程度地化作地表徑流,隨坡逐流侵蝕土壤。因此,要借助于農業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控制徑流,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緩解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4)重視耕地質量建設,提高耕地對糧食生產的保障能力。一是要加強耕地的土壤肥力建設,通過科學合理地利用有機肥料和平衡施用化肥,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和肥料利用率;二是要加強耕地的污染治理工作,實施作物秸稈與畜禽糞便還田,處理好城鄉生活垃圾與工廠排污等問題,保證耕地的可持續利用;三是要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和完善農田排灌系統,減少旱澇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四是加強農業生態建設,堅持耕地周邊山地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耕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