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技術影響因素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業技術
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業技術進步,農業對技術的依賴程度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愈來愈高。單就農業機械動力和農用化肥的使用來看,1992~2002年,農業機械總動力和化肥使用量增長十分迅速,分別增長86.25%和48.10%。與此同時,其他農業技術的運用也有很大幅度的增長,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和小型拖拉機使用臺數分別增長了20.13%和78.42%。1992~2002年,全國各省(市、區)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用化肥使用量基本上都呈遞增趨勢,但增長幅度存在很大差異。這期間,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最快的是河南省,增幅達170.10%,增幅超過100%的還有山東、河北、安徽、云南和新疆等省(市、區)。同時,北京、上海兩市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農用化肥使用量方面,增幅前兩位的是天津和內蒙古,分別增長了104.65%和102.44%,只有浙江的化肥使用量出現了略微的下降。我國各省(市、區)在農業技術類型選擇上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上述差異呢?各省(市、區)選擇偏向何種農業技術類型的依據是什么?本文運用技術選擇偏向系數,利用2002年全國31個省(市、區)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試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并分析影響農業技術選擇的因素。
二、理論背景
農業技術選擇的激勵主要來自通過技術的采用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由經濟體中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對農業發展的制約。采用適宜農業技術消除相對稀缺要素對農業發展的制約,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①:一是勞動力節約型技術,這類技術能夠消除或部分消除勞動力的相對稀缺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此類技術的采用可以擴大單位勞動力的耕作面積或減少單位土地面積上勞動力的投入;二是土地節約型技術,這類技術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土地資源的相對稀缺對農業發展的制約,通過技術的采用達到增加單位土地面積產出量的目的。假設一個經濟體中只有兩種生產要素,即只有勞動力和土地。如果經濟體中勞動力是相對稀缺的,那么,生產決策者傾向于用資本來替代勞動力,而這種替代最初是通過機械化來實現的(速水佑次郎、弗農•拉坦,2000)。在本文中,機械化設備被視為一種勞動力節約型技術而被決策者采用,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替代勞動力的作用。農業機械化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事實: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或擴大了單位農業勞動力的耕作面積,或減少了單位土地面積上勞動力的投入,從而解放了部分農業勞動人口。如果經濟體中土地資源相對稀缺,農業生產決策者傾向于使用生物化學技術來替代土地,生物化學技術被視為一種土地節約型技術而被采用,并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水平。農業生產發展至今,農藥、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和產出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土地資源稀缺對農業發展的制約。
三、研究方法
要素稟賦系數。在分析要素稟賦狀況時,一般采用資源稟賦系數。資源稟賦系數是國際上常用的一種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某種資源相對豐富程度的計算指標。本文借鑒這一系數來研究我國各省(市、區)的農業生產要素稟賦(主要包括耕地面積和農業勞動力)狀況。
四、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的說明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農業年鑒》(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2003年)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2年和2003年)。其中,農民受教育年限的計算主要依據的是《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2年)關于農民家庭受教育程度統計指標中的文化程度狀況統計值②。耕地資源用各省(市、區)耕地面積表示;勞動力資源采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表示;各省(市、區)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用化肥使用量分別表示機械技術和化學技術③的使用。
(二)2002年全國各省(市、區)要素稟賦與技術選擇基本情況
本文采用2002全國各省(市、區)的數據,計算出要素稟賦系數和技術選擇偏向指數。
(三)技術選擇影響農業生產的實證分析
1.對模型一回歸結果的分析。本文使用計量軟件Eviews3.1對模型一進行了回歸。由于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Ei)和農民家庭平均純收入(Ii)對技術選擇影響不顯著,且影響模型的整體擬合度,將這兩個變量剔除后重新進行回歸。從回歸結果來看,模型整體擬合效果不是很理想,但考慮到影響因素除地區虛擬變量外只有一個要素稟賦相對系數變量,因此,R2還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而且F檢驗值在1%水平上達到顯著,說明模型的整體線性關系是顯著的。由于農業機械和化肥這兩項技術的使用對農民的文化程度要求不是很高,農民受教育年限對技術選擇影響不顯著與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要素稟賦相對系數變量對技術選擇的影響在5%水平上是顯著的,且參數符號為正。斜率參數的值為0.23,說明如果其他變量保持不變,要素稟賦相對系數(Wi)增加1,技術選擇偏向系數(TCi)將會相應地增加0.23①。
假如某省要素稟賦結構發生了改變,勞動力要素稟賦系數與土地要素稟賦相對系數的比值比原來的比值增加了1,那么,該省農業機械總動力投入占全國總投入的比重與該省化肥投入占全國總投入的比重的比值將比原來的比值增加0.23。當某種要素相對增加時,農業技術選擇為什么會傾向于相對地增加替代該種要素的農業技術類型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第一,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主要特征。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用機械實行優惠政策,政府對農民、農民組織購買農業機械是有補貼的,這就人為地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產生了刺激作用。第二,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績的主要內容之一,某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片面強調農業機械化水平,甚至為了得到國家的補貼不顧當地農業生產的現實條件而過度使用農業機械技術。第三,農業機械工具能夠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增加產出,并使農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或增加他們從事其他非農行業的機會(例如外出打工、進廠上班等),從而增加收入。從這一點出發,農民也會傾向于增加使用農業機械技術。在地區虛擬變量中,只有D1和D2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華北和東北與西北地區相比在技術選擇上沒有顯著的區別,這有可能與它們的耕作方式、氣候條件等相似有關,而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區與西北地區在技術選擇上存在顯著的差異。
2.對模型二回歸結果的分析。由于農民受教育年限(Ei)和單位耕地面積機械動力(m—i)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影響模型的整體效果,故對模型進行了修正,只保留單位耕地面積勞動力投入量、單位耕地面積化肥使用量和技術選擇偏向系數三個變量,并進行了回歸分析。從最終的回歸結果來看,模型二的整體擬合效果比較理想,其中,R2=0.753962,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具有較好的解釋效果。F值=27.57972,說明整體模型的擬合性在1%水平上達到顯著。DW值=2.048501,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關系。
第一,雖然單位耕地面積勞動力投入量的系數為正,表明它對單位耕地面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為正,但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與我國的現實是相符的。我國的實際情況是農業勞動力供給相對豐富,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因此,勞動力的投入對農業生產沒有顯著的影響。
第二,單位耕地面積化肥使用量的彈性系數為0.9659,而且通過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增加單位耕地面積農用化肥使用量可以相應地提高農業總產值,如果其他投入保持不變,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投入量增加1%,那么,單位耕地面積農業總產值相應地增加0.9659%。由于土地供給缺乏彈性,農業增產主要通過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率來實現,所以,農用化肥的使用起到了增加耕地單產和替代稀缺資源———土地的作用。但是,對化肥的使用必須要一分為二地看。化肥使用在提高土地產出率的同時有可能破壞土地將來的生產能力。不可否認,在某些地區,化肥使用已經過量,破壞了土地的結構和農業生態環境。這種追求短期利益的行為是以損失土地的長期生產能力為代價的。
第三,技術選擇偏向系數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5%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這說明,農業技術選擇對農業生產具有顯著的影響,并且提高農業機械的相對使用量,對農業生產具有正效應。因此,相對增加農業機械投入對農業生產是有利的,這與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但是,農業機械化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必須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的現實情況。
五、小結
根據上述實證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農業生產要素稟賦對農業技術類型的選擇具有顯著的影響。農業技術選擇主體主要根據自身擁有要素的實際情況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根本出發點決定采用勞動力節約型技術還是土地節約型技術。
第二,農業技術選擇偏向系數這一變量對農業生產具有顯著的影響,而且系數為正,說明相對增加農業機械投入對農業生產具有正效應。
第三,單位耕地面積勞動力投入量和化肥使用量對農業生產都具有正效應,且化肥使用量具有顯著的影響,說明單位耕地面積化肥使用量增加對農業生產是有利的。但是,還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化肥使用對土地質量具有的負作用,因此,化肥使用必須要科學、合理。
第四,農業技術選擇在地區之間存在差異,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在農業技術類型的選擇上存在顯著的差異。這足以說明,耕作方式、生產工藝以及自然條件對技術選擇具有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