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措施及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是人口和農業大國,海水稻的培育和種植能解決我國當今耕地面積稀少、糧食短缺和生態環境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廣西北部灣海水稻傳統種植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和結合海水稻相關文獻,并且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準和原則,提出了海水稻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措施和建議,為發展海水稻農業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北部灣;海水稻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就是指非物質的、活態和無形的,其主要是靠人們的口傳心授而得到世代相傳下來。而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它是農耕時代的產物。在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是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30%。但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漸增長,耕地的逐漸減少,而海水稻是當今最引人矚目的農業科研項目,這是一種生長在含高鹽分海邊灘涂地里的水稻品種,畝產雖然低于常規稻,但有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堿三大特性,是海稻區別于其它水稻的最大優點。因此,本文根據實地調研和結合相關的海水稻文獻,全面的剖析廣西北部灣海水稻保護與開發情況,對發展海水稻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北部灣海水稻發展的歷史進程
海水稻其實并非一個新生事物,而是在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一個水稻品種,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在文獻上多有記載。清代曾經有相當規模的種植。地點包括媒體廣為宣傳的廣東湛江,以及廣西合浦。在廣東湛江遂溪,人們稱之為懶人谷、長毛紅米、長毛谷,是一種傳統土產。在廣西北部灣合浦歷史上,海水稻的普遍種植和圍海造田工作離不開廉州合浦璣屯王氏的努力與歷史活動,據當地的王氏宗族領袖王懷文先生表述,從明清兩代,璣屯王氏已經開始經商,從政,可以說是當地豪紳,進入近代后,清末與民國時期,在宗族杰出領袖王崇周先生的帶領下,在黨江附近(今海山村),修建糧倉,疏解漕運,圍海造田,造就了今天肥沃的千里良田,大約有兩千畝的適合海水稻種植的土地,也為當前海水稻的廣泛種植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古代文獻《廣東新語》和《南粵筆記》也記錄了海水稻種植的相關內容,這充分說明了海水稻的品種存在歷史或者說時間上的沿革性發展。隨著時間的推進和歷史進程,海水稻也在不斷的發展,目前海水稻的種植已經遍布全國各地(廣西、山東、海南、河南和東北三省等)。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廣西北部灣合浦海水稻在華中農業大學生科院實驗室做基因測序研究發現,北部灣合浦海水稻與華南水稻和東南亞水稻之間存在親緣關系并具有開發價值。
二、海水稻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措施和建議
海水稻作為重要的沿海灘涂的農作物,其蘊含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生態價值十分豐富,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各方面的效益,就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以社會效益為突破口,悠久的文化內涵和豐富歷史底蘊都有助于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以生態效益為抓手,將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方在開發的重要位置。
(一)以社會效益為突破口,促進產業集成化發展海水稻歷史悠久,其背后更是蘊藏著北部灣地區勞動人民戰天斗地的勇氣和因地制宜的農業智慧,針對海水稻這一獨特的農業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的良性發掘。同時可以開發海水稻相關產品,如海水稻種植的糧食,海水稻的周邊產品,對海稻秸稈等非食用部分進行合理的文化設計與開發,促進多層級,多維度的產業集成化發展。目前中國種植海水稻較多的地區是位于廣東的湛江和山東青島,而這兩地又是以試驗種植和科學研究為主要目的,不面向市場進行銷售,而廣西地區還沒有從事海水稻生產加工的企業,“海尚農”的出現將填補廣西地區的海水稻種植生產的空白,大大的促進沿海農業的科學發展,創造就業機會。
(二)以生態效益為抓手,促進生態自我修復海水稻的開發應用具有重要的生態環保意義。近來,黨和政府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重點扶持了一批兼具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特別是創新經濟啊發展效益的項目和產業。只有這樣才能首先保證在國家節能消耗的生態保護要求之下實現發展,促進海水稻的循環開發利用。海水稻本身是無污染的綠色產品,首先保證了生產過程的綠色生態無污染的環境,其次海水稻的種植對沿海灘涂的生態環境營造有很大的意義,因此,加強對現代海水稻生態農業的發展,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保護思想和生態保護即“五位一體”總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結語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經過幾千年勞動傳承下來的財富,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統一的、相輔相承的過程。而祖先為我創造和留下的海水稻種植技術和管理,它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海水稻種植模式和技術,而是一種非物質遺產和文化,是世界人類具有重要價值的財富。但近年來,我國的海水稻在不斷的發展,但由于海水稻是利用海水的鹽堿和灘涂地生長出來的品種,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所以目前海水稻種植產量還比較低。所以開發和保護海水稻種植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洪波,牛苗苗,呂濤宇.北部灣海水稻傳統種植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報告[J].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7.
[2]向安強,盧鍶敏,李思思.淺論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以中山市南朗和大涌鎮稻田養鴨為例[J].古今農業,2009(4):104-113.
[3]楊藝.稻作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保護與開發——以廣西天峨縣納洞村螞文化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7(10):224-227.
[4]陳洪波.文化傳承類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研究[J].教學研究,2015,(2).
作者:牛苗苗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