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林業技術推廣現況及應對之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廣安區林業概況
廣安市廣安區地處四川省東部,華鎣山中段西側,幅員面積1536km2,林業用地面積4.17萬hm2(其中有林地3.9萬hm2),森林覆蓋率(含四旁樹)達36.6%。全區轄43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設1個區林業技術推廣站、10個鄉鎮片區林業技術推廣站,有技術推廣人員92人。
2現狀及問題
2.1重當前輕長遠,林業科技意識不強
一些鄉鎮領導和農戶認為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效益不高,對林業生產不夠重視,加上受傳統林業粗放經營思想的影響,缺乏林業科技意識,認為林業就是栽樹,栽在不能種莊稼的地方,不用培育,自生自長。重造、輕管、輕投入,林木培育很少使用除草、松土、施肥、修枝整形、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措施,林木成活率及保存率低,低產低效林多,甚至年年造林不見林;中幼齡林撫育間伐以生產木材,獲取近期收益為目的,采“優樹”、拔“大毛”,不按科學經營森林。
2.2缺技術少投入,林業科技應用率低
桂興鎮桂花村優質核桃林,被天牛、白蟻為害,樹干千瘡百孔、大量落果。農戶和鄉鎮林技人員沒有對策,有人認為核桃蟲多不愿發展。
退耕還林成片營造花椒2130hm2,產量低,效益差;新橋、棗山等鄉鎮栽的500hm2梨、桃、李和近年大力發展的2000hm2龍安柚、白市柚等,多數已到盛果期,有的只開花不結果或果小、口感差。特別是龍安柚,一方面仍在大面積發展栽植,另一方面因現有的品種混雜,培育管理技術措施缺乏等原因,導致質差、果小無人要。因此,形成政府熱心發展,農戶無心經營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河東華鎣山區桂興等6個鄉鎮營造的5200多hm2馬尾松速豐林;桂興鎮范圍內國有和農戶的白夾竹林;分布全區的慈竹以及1989年以來長防林、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營造的1.7萬hm2柏木林等,大部分生長過密急需撫育間伐,有的已形成低產低效林需要改造,因資金和勞力投入大,而農戶無力為之。
2.3林業技術力量弱,人員配置不合理
全區林業技術推廣站,實有編制及在崗僅3人,全為林業大專及以上學歷、林業工程師。鄉鎮林業技術推廣站在崗的89人中,林業及相關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23人(全日制5人、在職函授18人),占25.8%;林業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28人,占32.6%,助理工程師4人,占4.5%。
鄉鎮林技人員配置不合理。全區只配備1名林技推廣員的鄉鎮(街道辦事處)占61%。悅來、石筍、觀塘3個片區站,轄14個鄉鎮,林地6600多hm2,林技推廣人員22人(林業大專學歷1人,林業工程師2人),其中20人是2009年陸續從計生辦、國土所、村建所、文化站等部門調入,未經專業技術培訓且無林業工作經驗;深丘重點林區蒲蓮、鄭山鄉未配置人員;廣福辦事處,配本科學歷、林業高級工程師1名,服務38hm2普通林地;在林地面積2128hm2的丘陵區觀塘鎮、2508hm2的山區光輝鄉,分別配備了3名和2名林技人員,且只在位1名、且缺乏專業知識(表1)。
2.4人員在崗不在位,有的在位非全職
區林業技術推廣站有2人被長期借調區林業局其它股室從事非林技推廣工作,鄉鎮林技推廣人員在崗不在位35人,占總人數的39.3%,他們有的長年專職擔任鄉鎮駐礦、水陸交通安全管理員、協警等工作;有的多年借調到所在鄉鎮以外,從事其它工作。如:森林覆蓋率占37%的前鋒鎮,7名林業技術推廣員,只有2人(表1)從事林業工作,其余分別在鎮黨政、安全、城管、綜治、調解中心辦公室等工作。
全區林技推廣員中70%的人都兼任了駐村干部,有的同時還兼任了鄉上的協警、安全等工作;另外,因工作量少、待遇低、人員管理漏洞等諸因素,使部分在位林技推廣人員的主要時間和精力用在本職工作以外,自己的“第二職業”上。不能集中時間和精力從事林業及技術推廣工作。
2.5硬件不足、手段落后,科技項目無經費支撐
缺乏調查用測高器、生長錐、土壤分析儀等設備??破招麄魅蕴幵诩堎|宣傳資料階段,急需完善林業科技推廣手段和配備相關設備。鄉鎮林業技術推廣站大部分工作人員無專門辦公室、文柜、桌、椅,甚至筆墨紙張等辦公用品都無法保障。推廣和開展科技實驗工作無經費支撐。為帶動農戶科學種植,區林業技術推廣站擬在栽植有1333.3hm2花椒樹的觀塘鎮搞花椒豐產示范基地,因沒有可支配的科技項目金費,無法按技術方案開展工作,科技促進林業增產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3對策和建議
3.1落實領導責任,保障推廣實施
一是制定和實施《林業科技工作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將林業科技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績效考核;二是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每年都要召林業科技專題工作會議,加強領導、及時進行業務和技術指導;三是對縣、鄉林業科技及技術推廣機構從人、財、物等方面予以切實有效支持。
3.2加強技術培訓,合理配備人員
人才培養是林業科技發展的首要問題。通過專業培訓、技術交流、外出學習、參加自學考試、函授教育等方式,讓全體從業人員每年都有學習、交流,提高業務水平和科技推廣能力的機會。
在人員配備上,一是增加區林業技術推廣站林業專業技術力量,努力建成一個集技術培訓、科普宣傳、科技示范、引進推廣、科技實驗、技術服務于一體,功能完奮的縣級林業技術推廣機構;二是根據幅員大小、林地面積、資源狀況及工作量等因素合理調配鄉鎮林技推廣人員;三是優化鄉鎮林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按照“學有所用”,“用有所長”的原則,逐步將非林業專業或不愿從事林業工作的人員調離林技推廣崗位;四是整合鄉鎮技術力量,將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在片區站駐地所在鄉鎮,實行“人員片站統一使用,鄉鎮承擔的部分補貼,由各鄉鎮按林地面積分攤”,解決目前鄉鎮之間力量不均、片區站“名存實亡”的問題;五是解決在編人員不從事本職工作、兼職工作與林技推廣無關等問題;六是面向社會考試招聘林業專業技術人員,補充和培養林業新生技術力量。
3.3加大資金投入,配備科技推廣設備
一是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提高技術人員待遇,解決辦公經費,穩定和吸納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從事推廣工作;二是給區及鄉鎮林業技術推廣站配備必備的宣傳、實驗、檢測、調查及交通、通訊設備;三是制定切實有效措施,保障每年有一定比例的財政專項經費用于林業科技工作;四是制定優惠政策,多方吸納社會資金對林業科技的投入。
3.4創新科普宣傳模式,強化科技支撐
積極探索、創新林業科普宣傳模式。一是宣傳對象要“有名有姓”。對本鄉、本地熟知的人或單位,利用林業科技及實用技術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予以宣傳;二是宣傳要做到“有聲有色”,通過錄制VCD等音像節目進行播發;三是建好各類科技示范基地,用事實向社會展示科技的魅力。
將科技試范區建設作為新建林業工程項目的試驗地和樣板,提前1年以上先行實施,以總結經驗和起到示范及帶動作用,避免工程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視工程規模,示范總面積不小于該項目工程量的1%-5%;在林業工程建設中將“良種”、“良法”、“良效”作為工程建設成效的綜合評價因子。
由林業主管部門定期組織相關林業科技人員,開展全區林業科技調研、技術咨詢及指導工作。做好林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結合各種營造林工程建設項目,引進適生、高效、安全、多益的林木新品種和栽培技術,通過區域試驗、技術吸收和創新后大力推廣應用。
對林業生產各個環節進行跟蹤技術指導,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對林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特別是一些投資大、見效快、效益高的林業產業項目,如巨桉工業原料林,花椒、龍安柚、核桃等經果林。香椿、香樟等珍貴用材林的培育,林下種植中藥材、培殖食用菌等。
3.5鼓勵科技下鄉,促進科技應用
從政策上完善和鼓勵林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參與科技示范、重大工程、產業開發基地建設、從事科技服務工作,鼓勵和允許科技人員領辦或兼職林業企業的技術顧問并從中獲取報酬,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實行重獎。
建立以鄉鎮林技人員為核心,農村林業專業戶、業主為骨干的林業技術協會,采取與職稱掛鉤、與利益捆綁,包技術、包產量、包賠償的新型“掛包幫”合作形式,將“掛包幫”作為林技人員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讓林農與林技人員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科技與應用、科技人員與林農的有機結合,提高科技的應用率。
在發展林業產業中,大力引進業主、扶持林業專業戶,鼓勵和引導應用林業實用技術,用林業產業帶動林業科技發展,用林業科技進步促進全區林業產業提檔升級。
現階段,提高科技應用率要重點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抓“短平快”項目,以速生豐產、生產木質原料為目的的巨桉組培、營養袋苗培育及巨桉、香椿豐產培育技術推廣;二是做“價值高”文章,以質優價高、生產食用原料為目的的龍安柚、梨子、桃子、核桃、花椒的低改嫁接、疏花疏果、無公害培育技術應用;三是?!靶б骈L”產業,以生產食用和材用原料并永續利用的慈竹、麻竹、白夾竹的施肥、提純扶壯等技術措施的應用。
3.6加強履職管理,確保職稱技術含量
用“技術職稱”來促進林技人員認真鉆研業務技能、發揮聰明才智、應用科學技術為林業建設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
一是在技術職稱的評、聘時,林業主管部門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應有絕對的“發言權”,對工作業績佳、又有科技成果和學術論文的人員,除給予獎勵外,在職稱評聘時優先;二是對在崗不在位或在位考核“不合格”、不能或無法履行相應技術職責的人員采取不聘、待聘、調離工作崗位的“淘汰”制度;三是技術職稱申報和評、聘要“寧缺勿濫”,杜絕將技術職稱作為“職工福利”、“困難救濟”濫用,保障技術職稱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確保技術職稱的技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