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觀光旅游農業經濟的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要有較明確的目標市場定位。
目標市場主要是客源市場和產品市場,觀光旅游農業是按照市場運作,追求回報率的,任何觀光產品首先都應具有市場,從我國當前發展來看,觀光旅游農業主要客源是對農業和農村生活不太熟悉、又對之非常感興趣的城市居民,因此,觀光旅游農業首先應當成為城市居民休閑的后花園和生活調劑的途徑,從游客的需要和偏愛與基礎設施兩個方面來對市場進行評估,從而確定產品市場;從季節因素、其他旅游點及當地同行的存在兩個方面來分析客源市場的限制因素,根據逗留目標、地理來源、社會經濟水平、人們的旅游偏好等因素來確定客源市場。
要有明確的區位優勢。
區位因素與旅客數量具有正相關關系,作為兼有旅游功能的農業開發項目,一般要求地處在農村和城市的接觸帶上,首先是大城市周邊的農業地帶,然后再向交通便利、農業技術好的地帶延伸。觀光農業園應選擇以下四種區位:(1)城市化發達地帶,具備觀光農業發展最基本的客源市場,觀光農業發展成果的概率比較大;(2)特色農業基地,農業基礎比較好,有豐富的生產經驗,特色鮮明,容易吸引游人;(3)優秀旅游景區的附近,可以利用旅游景區的客源市場,吸引一部分游客,或者直接將觀光農業園作為一個景點向游人開放;(4)度假區周圍或度假區內,作為度假區的一部分,開展農業度假形式。
要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
社會經濟條件對觀光旅游農業開發的影響深遠,觀光旅游農業的開發必須對其所依托的社會經濟條件進行細致而深入的分析,這也是觀光旅游農業宏觀區位選擇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區域總體發展水平,本地區的開放意識與社會承受能力,項目開發資金及其來源,水、電、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情況,本地區的物產和物資供應情況,觀光農業用地建設條件是否能夠滿足等。
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功能定位及作用分析
1.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就業。
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包括擴大現有農業規模和開發各種新項目,這些都意味著當地勞動力需求數量的增加,無論是增加經營品種還是擴大農業園生產面積都需要增加人手,因此,發展觀光農業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還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
2.為市民提供休閑場所,拓展市民生活空間。
觀光旅游農業能夠滿足城市居民追求返璞歸真的需要,擺脫城市的喧囂,工作緊張,生活繁雜帶來的心理壓力,為地處鬧市、整天忙于工作的市民提供一片寧靜的休閑空間,彌補城市文化的不足,更直接為我國的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教育旅游、假日旅游、休閑旅游等旅游業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3.為市民尤其是學生提供體驗農業的機會。
市民對農業園一般都比較注重實地體驗,在農園里,市民通過參加各種田間勞動,不僅可以親自體驗農耕文化,享受到勞動帶來的樂趣,而且可以從中學習農作技術,了解植物生長習性,從而達到接近自然、修生養性的目的。農園還可以作為大中專院校農林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為他們提供實習實訓機會。
4.提高農村的土地利用率。
發展觀光農業不僅可以消除我國某些地區出現的土地拋荒與水域閑置現象,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傳統農業的土地利用模式主要是平面結構,而觀光旅游農業在各種現代生產技術的支持下,其土地利用模式則是以立體結構為主,從而可以極大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可以使農業生產克服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受制于土地自然供給的缺陷。
5.有助于吸引資金、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發展觀光旅游農業一方面可以使一些具有創業精神的人由此獲得實驗場地,另一方面可以使學有所成而又無用武之地之人發揮專業所長、大顯身手,由此帶動相關部門和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發展觀光農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是一項為民利民工程。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思想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親近自然、返璞歸真已經成為許多城市人的心愿,因此,適應時代潮流,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經濟大有所為。
觀光旅游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
傳統農業作為一種弱勢產業,其比較利益相對較低,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經濟不僅可以通過增加農產品銷售量、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以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而且能把農業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和生態效益等無形產品轉化為經濟收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大大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2.有利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觀光旅游農業具有產業帶動性,它打破了傳統三大產業之間的界限,能夠擴大飲食服務業、工藝制作業、食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等產業的市場需求,從而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整個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3.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我國農村,有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基本都轉移到大中城市,并不能直接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而觀光旅游農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需要管理人員、導游、服務人員,還需要大量從事商場、交通、住宿、飲食、文化等行業的人員,能吸收大量勞動力就業,因此,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大量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推動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4.有利于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
觀光旅游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觀光旅游農業的發展使得其從業人員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城市中科學文化等方面素質相對較高的市民,通過與都市游客的接觸、學習和交流,促進了新觀念、新知識及現代意識的傳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
5.有利于加速農村的城鎮化進程。
打破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國政府的一項重大決策,適應社會發展趨勢,而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旅游者的吃、住、行等問題,這就直接推動了當地賓館業、交通業等行業的發展,因此,隨著觀光旅游農業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不斷加強,交通、商業、旅游服務業也會隨之得到相應發展,這就客觀上為鄉村的城鎮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加速了農村的城鎮化進程。
6.有利于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觀光旅游農業不僅以農業生產方式、農業景觀、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優美的環境給游客帶來美的享受,由于開發觀光旅游農業而投資的公共設施,村容的美化、清潔,可促使農村環境得到改善,在客觀上起到了環境保護的作用,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其意義更大。
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觀光旅游農業模式
1.觀賞型旅游模式。
觀賞型旅游模式是通過觀賞達到旅游的目的,以眼觀為主,讓游客在觀賞的過程中得以心曠神怡,通過參觀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居民建筑、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農業生產景觀,由此了解當地傳統文化、風俗民情和農業生產過程。而這些風俗民情和傳統文化既是當地特色,也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游客通過了解各地的風俗民情、傳統文化和農業生產過程,既達到旅游休閑的目的,同時又能增廣見聞,增加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
2.實踐型旅游模式。
實踐型旅游模式以親身體驗為特點,主要包括品嘗型旅游模式、操作型旅游模式、學習型旅游模式。品嘗型旅游模式,比如可以讓游客直接品嘗各種新鮮的、無公害的農產品,游客通過品嘗這些真正的綠色產品達到零距離親近自然的目的;操作型旅游模式主要是通過讓游客親身體驗各種相對輕松的農活,既了解農產品生產過程,增廣見聞,又能體會其中的樂趣;學習型旅游模式主要是在觀光旅游的同時,通過導游的講解,讓游客學習到各種農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有的觀賞型的農作物可以給人思想上的啟迪,比如映山紅,可以讓游客記住我國革命歷史,永遠記住無數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跡,讓人們的心靈得以洗禮,品位得以提升,境界得以升華。
3.綜合型旅游模式。
觀賞型和實踐型的旅游模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統一的,綜合型旅游模式就是把實踐型和觀賞型旅游模式結合起來,讓游客進行全方位的旅游觀賞的同時還親身體驗吃農家飯、住農家房、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當然,觀光旅游型的農家活、農家飯、農家房、農家景等都應當體現當地特色,體現觀光旅游的目的,比如,觀光旅游型的農家活必須相對輕松且過程相對充滿樂趣,不能是真正原始的未經任何加工的繁重的體力活,要讓游客通過這些過程獲得在城市中體會不到的樂趣。
結語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而大力發展新農村的觀光旅游農業經濟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生態農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新農村觀光旅游農業的發展是一項綜合工程,突破了傳統的各產業之間的界限,觀光旅游農業的發展既需要交通運輸業、食品加工業、飲食服務業等各行業的大力配合,也可以反過來帶動這些相關產業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生態經濟的追求,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觀光旅游農業在我國必將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朱鎮斌單位:安慶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