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發展狀況與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三峽工程建設啟動以來,重慶市云陽縣堅持“移民為先、移民為重”的思想,舍小家顧大家,萬眾一心,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175m線下移民安置任務,較好地破解了“世界級難題”,贏得了“庫區移民看云陽”的普遍贊譽。結合完成移民搬遷任務的實際,正加快推進移民工作重心的戰略性轉移,切實把主要精力放到“發展產業”上來。如何加快庫區現代農業發展,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庫區移民“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目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挑戰和考驗。本文旨在通過云陽縣的典型調查,對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及發展路徑進行探討。
1云陽縣的基本情況
云陽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長江黃金水道和渝滬高速公路橫貫縣境,長江及其一級支流澎溪河、湯溪河、磨刀溪、長灘河縱橫切割,形成了“一江四河六大塊,七山兩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云陽縣轄42個鄉鎮(街道),幅員面積3649km2,耕地面積6.30萬hm2,其中水田面積2.46萬hm2;總人口13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5.1萬人,占總人口的86.2%,是移民大縣、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因三峽工程興建,云陽縣動遷人口超過17萬人,綜合實物淹沒指標占重慶市的1/8,相當于湖北省淹沒指標的總和。按照“加快”和“率先”的要求,圍繞建設“渝東北開放重地”的總體目標,抓住“314”總體部署、國務院3號文件、城鄉統籌和庫區移民開發、對口支援等機遇,大力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旅游活縣、生態興縣、開放強縣“五大戰略”,云陽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勢頭。2011年,云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3億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5.6%,人均生產總值實現11982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9億元,年均增長2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4億元,年均增長18.2%;第三產業比重由31.3∶31.5∶37.2調整為27.4∶35.4∶37.2;地方財政收入10.4億元,年均增長48.5%。
2云陽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云陽縣緊緊圍繞“農業穩縣”戰略,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優勢,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力打造“柑橘大縣”和“牛羊大縣”,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1年,云陽縣糧食總產43.45萬t,油菜總產1.25萬t;養蠶4.79萬張,產繭142萬kg;水果總產12萬t,蔬菜總產32.05萬t,水產品總產0.78萬t,年出欄生豬80.99萬頭、山羊37.13萬只、牛3.1萬頭,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云陽縣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8億元,年均增長6.7%,農業增加值18.8億元,增長5.9%;農民人均純收入5553元,同比增長25.7%。
2.1糧食生產基本穩定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大力實施科技興糧戰略,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扶持政策和抗災減災措施,千方百計穩定糧油種植面積,大力推廣優質良種及配套增產技術,重點抓好上壩鄉萬畝糧食示范區建設,但受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下、農村勞動力季節性短缺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生產呈逐步下滑趨勢。2011年,云陽縣糧食種植面積9.94萬hm2,總產量43.45萬t,分別比2010年增加0.09萬hm2,0.43萬t,增加0.9%,1.0%,全縣人均糧食(按農村人口計算)378kg。
2.2特色產業亮點凸顯云陽縣圍繞建設“柑橘大縣”和“牛羊大縣”目標,按照“建基地、突特色、樹品牌、興產業、保供給、促增收”的總體思路,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打造農業特色品牌,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集中建設了標準化柑橘果園1.53萬hm2、密植桑園0.4萬hm2、優質糧油基地2.0萬hm2、城郊商品蔬菜基地0.05萬hm2、標準化茶葉基地0.07萬hm2;利用云陽縣養殖水面寬、魚類資源豐富的優勢,庫區生態漁業發展開始起步,帶動了漁民增收致富;堅持走加工帶養殖連市場的路子,著力實施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建設,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全縣已發展5000頭以上肉牛生態養殖小區12個,萬只山羊生態養殖小區17個,全縣從事牛羊養殖的農戶達到15萬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扶持培育市、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家,初步形成“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著力破解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矛盾,指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27個,農民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大力打造“相思茶”、“巴陽峽”臍橙、“鳳凰”及“云三增”大米、泥溪黑木耳等農業特色品牌,有效地帶動了茶葉、柑橘、糧油等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
2.3農村改革穩步推進在堅持穩定土地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托農業主導產業,切實搞活土地經營權,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截止2011年底,云陽縣累計流轉土地面積達2.4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5.61%,涉及農戶13.82萬戶,占全縣承包土地農戶(28.59萬戶)的48.34%;規模經營面積0.94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4.93%,3.3hm2以上的規模經營大戶304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土地確權全面完成;大力開展“三權”抵押貸款,余額達到2.2億元。
3云陽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耕地資源約束較大三峽工程的興建,云陽縣共淹沒高產穩產耕園地0.32萬hm2,剩下的多為瘠薄坡地,中低產田土面積占耕地的72%左右,其中,中低產田面積1.53萬hm2,坡度大于10度的中低產土2.93萬hm2。加之退耕還林、城鎮化建設、交通建設等因素影響,農村耕地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云陽縣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僅0.05hm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部分移民后靠安置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據調查,云陽縣農業安置人口中,人均耕地0.03hm2以下的占24.7%,0.03~0.05hm2的占17.6%,移民人均耕地比全縣農村平均水平低近40%,例如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巴陽鎮巴陽村移民居民點人均耕地只有0.01~0.02hm2。
3.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云陽縣坡耕地面積大,農業投入不足,水利等農業基礎條件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云陽縣現有水利工程9145處,蓄引提水能力10868萬m3,有效灌溉面積1.69萬hm2,僅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6.8%,其中稻田1.54萬hm2,占全縣稻田面積62.48%;保證灌溉面積0.60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49%;旱澇保收面積0.35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49%。由于地方財政困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不足,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信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服務手段落后,難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需要。
3.3糧食安全存在隱憂云陽縣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糧食種植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同時,由于糧食生產面臨自然、市場等風險,比較效益低,大量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多為老人,現在的農業在一定程度可以說是“老人農業”。老人們接受新技術能力弱,農業生產仍以傳統耕作方式為主,先進農業技術、農業機械應用水平較低,穩定糧食生產的任務十分艱巨。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云陽縣糧食基本擺脫了供給偏緊的局面,因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品質差的糧食銷售困難,價格持續低迷,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造成農民糧食儲備較少,一定程度上危及到了糧食安全。
3.4特色產業發展滯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甘蔗、苧麻、蓑草、佛手等傳統農業增收骨干項目逐漸萎縮,有的已淡出市場。近年來,云陽縣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重點培育柑橘、蠶桑、蔬菜、漁業等特色產業,為庫區移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受三峽水庫淹沒影響,恢復重建工程量大、投資大,農業特色產業遠未做大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農業特色品牌少,農村產業“空虛化”問題突出。
3.5農民增收面臨困難近年來,云陽縣農業及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民生活整體水平仍然偏低,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并有逐步擴大的趨勢。目前,云陽縣保持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仍面臨較多困難:(1)單純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收入的空間越來越小;(2)庫區“產業空虛化”問題突出,農業特色產業培育剛剛起步,尚未做大做強;(3)鄉鎮企業和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下降;(4)農民缺乏職業技能,就業能力弱,加之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民務工收入的增長受到一定影響;(5)地方財政困難,農村建設資金短缺,嚴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
3.6農村改革政策乏力少數農戶因村組二輪延包尚未完善和承包糾紛等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未完全落實。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存在農戶間私下口頭約定,沒有簽定文字協議,簽約主體與流轉主體不一致等問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穩定難,缺乏對種植大戶和企業業主等“買主”農業經營能力資格審查和評估的市場準入機制和對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機制,流轉業主一旦經營上出現失誤,無法履約,常常給參與流轉的農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4云陽縣發展農業的思路與目標
4.1實施科技興糧,保證基本自給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和城鎮化戰略的實施,結合庫區農業生產實際,云陽縣糧食生產應遵循“加強耕地保護,穩定種植面積,優化種植結構,挖掘生產潛力,保證基本自給”的基本思路,以農田保護性耕作、平衡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為主要內容,建立主要農作物高產示范片,以點帶面,大力推廣水稻旱育秧和拋秧、地膜玉米、秋洋芋稻草覆蓋栽培等增產技術,努力提高單產水平,使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hm2以上、總產穩定在43萬t以上。要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推進糧油作物結構調整,搞好糧油作物專用品種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開發,提高糧油產品優質率、商品率。
4.2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抓住庫區產業扶持、城鄉統籌發展等機遇,發揮資源、環境、區位等方面的優勢,適應市場需求,合理配置資源,優化區域布局,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要圍繞建設“牛羊大縣”和“柑橘大縣”目標,大力培育柑橘、牛羊2個主導產業。今后5年,在“一江四河”流域的24個基地鄉鎮建成柑橘面積達到2.0萬hm2,產量達到30萬t;大力推進牛羊、生豬產業化工程,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到2016年,全縣山羊飼養量達130萬只、出欄70萬只;肉牛飼養量達30萬頭、出欄12萬頭。切實抓好蠶桑、蔬菜、茶葉、生態漁業等特色產業發展,逐步實現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培育農民增收骨干產業,保障主要農產品市場供給。全縣養殖水面達2.03萬hm2,其中“一江四河”水面達1.24萬hm2,發展生態漁業條件優越、潛力巨大,要按照“環境優先、合理開發、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推行池塘環境友好型養殖、大水面天然漁場開發、山溪生態流水養殖開發、休閑生態漁業等4種模式,加快生態漁業發展。要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培育農業特色品牌,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提高市場占有率。
4.3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生產能力整合庫區產業發展、財政支農、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以工代賑、移民后期扶持、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以國家投入為導向,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努力加大農業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推廣農田保護性耕作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革耕作制度,利用先進的工程、生物和農藝措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把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廣以“一池三改”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沼氣建設,優化農村用能結構,實現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建設農村生態家園。
4.4深化農村改革,創新經營機制采取轉包、出租、轉讓、互換、入股和代耕等方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目標,到2016年云陽縣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度達到35%以上。積極指導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力爭每年新培植5~7個農業中介組織,帶領農民闖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5云陽縣發展農業的對策與建議
5.1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云陽縣是國定的貧困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低,嚴重制約和影響了農業產業發展。建議進一步整合項目資源,加大對庫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升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5.2支持發展庫區現代農業發展庫區現代農業對培育農業特色產業、保護庫區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盡快研究制訂有利于庫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云陽縣柑橘、牛羊主導產業和優質糧油產業,以及蔬菜、茶葉、生態漁業等特色產業發展,支持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農業科技培訓基地,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
5.3支持提高糧食儲備水平在保持糧食生產基本穩定的同時,為保證糧食安全,應盡快建立完善糧食調運儲備機制,建立糧食調運基地,加強倉儲能力建設,保證國有糧食儲備總量達到3萬t以上,提高糧食供應保障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5.4扶持基層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基層農業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支撐。建議加大對庫區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服務設施,穩定基層農業服務隊伍,提高服務“三農”的能力。
5.5加大農村移民后扶持力度積極探索農村移民社會保障措施,建議對農村移民統一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同時,要加大對庫區貧困區縣的財政轉移支付、信貸財政貼息等政策性支持的力度,并在國債資金、扶貧資金、庫區產業后扶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地質災害治理資金、生態環境建設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緩解庫區地方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