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災害論文:農業生態災難缺陷與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侯振元單位:遼寧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四二大隊
土壤污染
土壤特別是包氣帶土壤,作為水—土系統的載體,隨著水資源的污染,其污染是顯而易見的。土壤污染的污染物多集中于土壤上部,一般不超過耕植層,易被農作物吸收,對人體造成危害。污染源主要為化肥和農藥。化肥吸收量只有30%左右,農藥僅有1%接觸到害蟲,其余大部分化學物質都殘留在土壤、農作物和大氣中。
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和生態環境惡化。中國是世界上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 世紀50年代,中國土壤侵蝕的總面積為1.5×106平方公里。而現在已增長到1.7×106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六分之一。
造成土壤侵蝕的原因除了自然營力外,人為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亂墾濫伐,也是加劇土壤侵蝕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南方地區土壤侵蝕加劇多數是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壞。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一帶是我國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面積達403×10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蝕量達3000噸,溝渠密度每平方公里達1.3~8.1公里。
年平均輸送到黃河下游的泥沙達1.6×109噸,嚴重的土壤侵蝕使黃土高原支離破碎、溝渠縱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對于農田,防止土壤侵蝕最有效的辦法是秸桿留地,采用最小耕作法以及栽種綠肥牧草等增加覆蓋度。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的直接原因是風的吹揚作用帶走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和營養成份,使土壤失去了保水保肥能力,致使風力推動沙丘淹沒農田及村鎮,而間接原因則在于地表植被的人為破壞。多年來,國家一直致力于防沙固沙,如三北防護林建設,對減緩風沙南侵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國人多地少,人口對土地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沙進人退、土地沙漠化擴大和沙漠地區自然環境惡化的趨勢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
土地鹽堿化
通常指由于人為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鹽堿化。在中國,現代鹽化過程造成的鹽堿化化土壤有3.69×105平方公里。其中受鹽堿化影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西部、黃河河套地區、西北內陸地區等,東部沿海地區也有小面積的分布,總面積達6.24×104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7%。干旱與半干旱地區耕地的鹽堿化主要是人為灌溉所致。
通過有效合理的灌溉工程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黃淮海平原鹽堿化土壤已得到有效得控制;新疆、黃河河套地區的土壤鹽堿化問題卻日趨嚴重。
耕地是有限的,一旦被占為他用,將不能或很難復耕。耕地的不合理征占,將會導致盲目的開荒、墾荒,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環境地質問題。另外,人類的農事活動可誘發多種地質災害,如灌溉引發滑坡和地面陷落、取土建房造成的崩塌以及坡地伐木墾荒誘發泥石流的發生等。農業地質災害目前還不大為人所重視,但它的發生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相當顯著。
結語
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人類農事活動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與農業環境地質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共存于統一體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協同進化。加強對農業環境地質的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農業環境地質是一項長期行為。首先必須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加強執法力度,認真貫徹執行各項法律法規;其次要廣泛深入地進行環境地質法制、資源與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工作,以增強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環保觀念;最后,應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每個公民都應該積極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農業環境地質,使農業生產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