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牧區草原生態水保制度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李曉萍王玲單位:新疆水利廳水利水電科技信息中心新疆水利廳電算中心
新疆地處內陸干旱區,水資源短缺,植被稀疏,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新疆陸地生態系統的環境結構由山區生態系統、綠洲生態系統和荒漠生態系統構成。天然林草是構成這3個生態系統安全的基礎。草地生態系統直接影響新疆全局的生態系統。新疆草地面積0.56億hm2,占國土面積的34.4%,其中可利用面積0.5億hm2,且草地類型豐富,優良牧草多,中等以上草地面積占草地面積的69%。新疆畜牧業以草地畜牧業為主,草地作為畜牧業的基礎生產資料,為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草地在阻擋沙漠擴展、保持水土、維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疆草地超載過牧嚴重,一般超載率達60%~70%,局部地區甚至達100%以上,致使80%的天然草地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鹽漬化,產草量下降30%~50%。據調查,新疆37個牧業、半牧業縣的天然草場,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其載畜能力為1261萬羊單位,而最近幾年調查,其載畜能力已下降為1392萬羊單位,僅為原載畜能力的61.6%。因此要實現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必須改善和恢復草原生態系統。
新疆以往的水利建設,受農業結構的影響,水利建設主要是圍繞農田灌溉來展開,牧區水利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投入尤顯不足。據統計,新疆37個牧業、半牧業縣的水利投資僅占水利總投資的11.03%。新疆牧區地廣人稀,牧民流動性大,牧區水利工程分散,引水能力低、調蓄能力差。由于管理難度大,存在重建輕管思想,使現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完好率、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在牧區水利建設指導思想上,由于對草原認識不足,把牧區水資源缺乏作為一個強行要解決的問題來看待,而不是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去認識,無限制地開發草原水資源,大力發展草原畜牧業,而不是根據水、草的承載能力,科學地確定牲畜數量。在無水、缺水草場/遍地開花0盲目打井,為畜群的大量涌入創造條件。這種通過追求牲畜數量和掠奪式的擴張來實現效益的做法,不僅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了牧民收入的減少,而且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政策。2002年9月18日國務院下發了5關于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6,這是建國以來第一個專門針對草原工作出臺的政策性文件。2003年3月1日重新修訂通過的5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6正式實施,進一步推進依法治草進程,對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實現草原可持續利用和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新疆牧業生產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已有0.45億hm2草場實行有償承包,占草原總面積的94.4%,明確了草原使用者的責、權、利。截止2002年底,新疆累計定居、半定居牧民14.4萬戶,占牧民總數的80%;建設人工飼草(料)地近26.67萬hm2,改良草地126.67萬hm2,正播牧草22萬hm2,改善了牧區生產條件,增強了牧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圍繞減輕天然草場過牧壓力、發展高效草原畜牧業,先后啟動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草原圍欄、草種基地建設等試點示范工作,探索和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推動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
總結起來,近年來新疆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模式:¹集中連片開發,建設大規模人工草料地。如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無償援助的/28170項目;º以昭蘇秦力松牧業開發區為代表,建設灌溉設施、培育天然割草場的/家庭牧場0模式;»富蘊縣牧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牧工商聯合企業0模式;¼實行轉產分流的/生態移民0模式;½引水灌溉,提高天然草地產出的/天然草地補充灌溉0模式;¾實施/生態置換0模式,使作為冬牧場的荒漠、半荒漠草場得到保護和自然恢復。
2對牧區草原生態建設水利保障體系的認識
2.1建設牧區草原生態系統水利保障體系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新疆草原牧區地處邊遠,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經營,應把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和草原牧業改革作為重點去研究解決。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草原牧區的建設也應是重點難點。據調查,2000年新疆農民人均收入1618元,牧民收入僅970元,為農民收入的60%,有些牧區人均收入不足500元,阿克陶縣塔吉克自治鄉人均收入僅326元。因此只有廣大牧區經濟發展了,各族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才能為鞏固邊疆、加強民族團結和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新疆的現代化建設提供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2)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系統和建設水利保障體系是國家生態安全的緊迫任務。新疆來自山地的冰雪帶的夏季融水是主要的水源,垂直分布的山地森林帶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功能,山地的草甸與草原帶除了作為夏季放牧場之外,并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由于過度放牧、濫墾亂挖以及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等人為因素,使85%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沙化、鹽漬化,其中嚴重退化面積占37.5%,草地平均超載率達47%,新疆水土流失面積103萬km2中有92萬km2為風蝕沙化面積,年均有67.0萬km2的農田遭受風沙危害,沙漠侵襲綠洲趨勢加快,沙塵暴頻繁發生,部分河流泥沙量增大,局部洪災加劇。因此恢復草原生態和建設水利保障體系是關系生存與發展的大計。
2.2水資源保障體系要為改變傳統畜牧業經營方式和畜牧業
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新疆草原畜牧業要走出/超載過牧、草地退化、生態惡化0的困境,要實現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把改善和恢復草原生態系統放在首位。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必須調整草原承包制的關系,改變傳統落后的游牧方式,實施/退進0戰略,即:沒有生存條件的牧民從沙化的草地退出來,進入農區實行/生態移民0;落后的放牧方式從草原退出來,實施圍封禁牧、輪牧,逐步實現/暖季天然放牧,冷季人工舍飼0,引進農區種植業的先進技術和品種,建設高質量的飼草料基地,實行/生態置換0;落后的土種牲畜從牧區退出來,引進和培育優良的牲畜品種。同時,根據充分利用新疆豐富的光熱資源和飼料資源,通過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規?;a和集約化經營,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公司連基地、基地連牧戶的種、養、加、銷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實現從數量型向效益型、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高產、優質、低耗的發展道路。無論實行/生態移民0、/生態置換0,還是建設畜牧業生產基地,都必須有充足的水資源作保障。草原生態系統水利保障體系,就是以水、草、畜平衡為基礎,以節水挖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主,建立健全牧區水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發展節水灌溉,合理配置水資源,發展草地灌溉,大幅度提高飼草料產量,為舍飼、半舍飼畜牧業發展方式和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
2.3水利保障體系要為促進牧區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創造條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草原生態系統的破壞主要是超載放牧和不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造成的,水是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最活躍因素,水是干旱地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最重要的物流系統,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水資源形成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在水利保障體系建設中,首先要正確認識和充分利用這種規律,建立起人與水相互依存的、持久的和諧關系,而不是破壞這種規律,誘發區域性的生態災難。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要科學引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嚴格控制開采深層水,要兼顧源流與干流、上游與下游,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大力提高草地生產能力。據分析,現有草地水分生產率多為0.3~0.6kg/m3,生產率極低。天然草地蓋度提高10%~20%,其固沙和生態功能極為顯著,土壤侵蝕量比裸地減少90%以上。固沙和涵養水源分別是林地的2~4倍,土壤水利用率可提高20%~30%,甚至50%以上。如果通過灌溉、施肥、補播等改良措施,天然草場的產量可達14~22t/hm2。這說明草地生態功能有效恢復和保護,既可增加降水、減少水災害,又能增加草的產量,實現水資源和草地資源永續利用。
2.4水利保障體系要有利于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促進牧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草產業在國際國內市場十分暢銷,其經濟價值高、效益顯著。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灌溉種植牧草,除滿足本地區現代化畜牧業對飼草的需求外,還應深加工,逐步達到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幅度提高牧民經濟收入,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草地畜牧業生產是一個復合生態經濟系統,從生態學、經濟學角度考慮,草地畜牧業生態系統具有生物質能的產出、經濟收入和影響區域生態環境等功能。一個良好的草原畜牧業生態系統應該是:既能充分地吸收、利用、轉換輸入的物質與能量,獲得高產優質的草畜產品,又能保持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效益越來越高,使整個系統處于優化發展的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狀態。牧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如離開草地畜牧業這一大系統整體的綜合功能,其特殊功能必將消失,因此,水利保障體系建設要以生態、經濟、社會的整體效益最優為目標。
3新疆牧區水利發展的主要措施
3.1完善和深化牧區水利前期工作
新疆水利廳已完成5新疆牧區草原生態水資源保障規劃6,在規劃的指導下,應進一步編制各地區、縣市生態保護規劃。在編制規劃時要堅持生態系統水草畜平衡和節約用水的原則,依據植被地帶分布規律和地貌條件,提出分區內區域水資源配置和生態建設規劃,為中央啟動草原生態保護水資源保障建設奠定基礎。
3.2建立調控引骨干工程
新疆水資源時空分布極為不均,飼草料的灌溉必須要依靠相應的調、控、引骨干工程才能保證灌溉;新疆水資源極為有限,今后牧區水利以節水挖潛為主,主要依靠農區節余水量解決牧區水資源。應抓住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業圍繞畜牧業來安排-的有利時機,發展飼料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盡快形成糧、經、草(料)/三元0種植結構。伊犁、阿勒泰、博州等牧區地表水系發育,水資源開發潛力大,建設重點以開發地表水為主,依托已建骨干工程,并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庫和引、提水工程,興建集中連片、成規模的節水型人工飼草料基地和補充灌溉草場。對于哈密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相對短缺地區,在合理利用地表水的同時應嚴格限制地下水超采,重點對現有灌區進行種植結構調整、節水改造、挖潛配套,適當建設一批以小水庫、小塘壩為主的蓄水工程和以噴灌為主的飼草料地及補灌天然割草場。在塔城、克州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具有一定潛力的地區,以開發地表水為主,適度開發地下水,對現有灌區進行結構調整及節水改造,重點建設一批中小型引、提水等骨干水源工程,興建)定規模的節水型灌溉飼草地,發展補充灌溉草場。
3.3要建立和完善各項保障措施
(1)要在宏觀上加強協調。與草原生態轉換、退牧還草、牧民定居、畜牧結構優化調整、水土保持等建設項目緊密結合,統一領導,確保草原生態和牧區經濟發展/雙贏0。(2)在宏觀上,全疆大部分地區主要依靠農區節余水量為新增飼草灌溉提供水源,因此,用水管理應以/總量控制、定額管理0為核心,加強節水建設,特別是種植業節水灌溉工作,確保新增飼草料地所需水量。中央已開始啟動草原生態水資源保障建設項目,新疆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豐富的草地資源,把畜牧業做大做強,盡早實現草地生態改善和牧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