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環境設計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現階段,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目前的居住環境卻因為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出現而越來越滿足不了人們的生活要求,因此,舒適、宜居的建筑環境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建筑作為一個存在于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條件下的產物,我們在對其進行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人的感受,同時,也要處理好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使兩者得到充分的融合,成為一個完美的體系。
2.建筑設計與環境設計的相互關系
文化、經濟、技術、發展水平、歷史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在人們對建筑強調自然環境的同時,人文環境因素也逐漸浮現。只有在充分理解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情況下,才能設計出建筑與環境協調統一、可持續的作品,滿足現在人們日益提高的建筑要求。
2.1建筑應與環境相融合環境和建筑二者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融合的。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重視環境和建筑本體的匹配性、融合性,環境和建筑的完美融合,使建筑和環境融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從而使兩者在風格、文化、形式上達到高度一致。
2.2建筑應與環境相協調建筑以其所處的不同環境為基礎進行設計,而環境同時也依據建筑風格的不斷演變而動態反映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所以說,在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之間,我們所追求的協調并只是單方面的體現在表面形式的相同或相似,更在于它們兩者之間的結合。
2.3建筑與環境互為動力馬克思認為,人們的意識最初來源于對周圍可感知環境的一種感覺,是對自身以外的其他人、物的狹隘聯系的一種自我感覺。從人們開始有意識地改變環境起,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已經從最初的同一性關系向對象性關系轉變。建筑環境設計無外乎也需要遵循這種主觀意識發展的規律,經歷從自發到自覺的演變過程。
3.當代建筑環境設計的要求
隨著時展,建筑環境的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越來越多,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積累,促使他們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以人為本是重點。建筑與環境的品質直接關乎著人們生活質量的好壞,綠色建筑設計只有在先滿足人類需求的情況下才能注重環境因素的影響,否則,這個建筑注定是失敗的。二、與當地地理、氣候相關。在進行建筑環境的設計時,需充分考慮當地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應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實地觀察,合理地評價,從而分析其基地地形起伏、坡向、植被、地表狀況、人工設施等對基地日照、溫度、風和濕度條件的影響,在綜合了解當地氣候條件之后,再進行下一階段的設計工作。三、營造舒適的空間層次感。對人們居住的環境進行空間劃分很重要,有效的界定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更有助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其劃分的順序通常是公共區域到私密區域的逐步過渡,以實現空間層次的有效銜接。在居住環境設計中,柵欄、樹叢、假山、水系等景觀成為現代建筑中不得不考慮的影響因素,打破傳統、單調空間布局的束縛,實現空間層次的滲透、融合,以增加空間的層次動態感,給人以感官享受的同時愉悅身心。
4.如何體現可持續的建筑環境設計
環境與建筑相輔相成、對立統一。在可持續的社會環境下,也鑄就了建筑環境的設計的可持續性。建筑是靜止的,但卻為其動態發展提供參考,建筑與其周圍環境存在的最直觀的能動關系就是外部環境四季、晝夜的交替變化。建筑室外景觀相對于建筑本身而言,是一個宏觀的觀察,它是最先進入人們感知領域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對這個建筑物的印象;建筑室內是人工作、學習、生活的場所,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活動和心理感受。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開始將工作、生活環境的關注重點轉移到室內,室內園林是在現代社會自然環境退化、生活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新生的產物,也是人類生活質量提高而追求更高生活品位的必然,科技發展對這一生態景觀的研發提供了技術支持,綠色是處于高度程序化生活環境下的人們與大自然關聯起來的樞紐。
4.1關注自然環境以水景與植物種植為例。水景在建筑環境中基本上是以點、線、面的形態存在。以點的形態存在于環境中的大多以水噴泉、裝飾泉、沐浴泉及近代水雕塑噴泉瀑布的形式表現,它的布置特點是傾向于建筑群體空間的中心位置,以便形成視線或觀賞的焦點,以其多變的形象外觀豐富建筑的空間環境;而河道則是以線的形態在城鎮、街區及建筑物內穿越,將建筑空間聯成一個整體;有些建筑物、建筑群體或城鎮瀕臨湖海水面,以寬闊的水面作為整體背景,并以水體進行襯托,使建筑物可以充分的融入大自然中。以合理的植物種植為襯托。當陽光照射在房屋附近的地面或道路上時,地面就成了一個巨大的熱量儲存場所,從下午一直到晚上,樹木都在對熱量進行著調節作用,首先是將太陽能輻射轉化為熱能量,當中午的溫度下降至存儲能量的溫度以下時,再將熱量進行釋放。樹木在防止周圍環境吸收熱量的同時,還通過蒸發蒸騰作用對一個區域進行制冷。由此可看出,樹木的栽種對于建筑環境來說有利,樹木對空氣也有凈化作用。
4.2借鑒成功經驗
4.2.1西方國家的成功案例對于建筑與環境的有機融合,美國著名建筑大師賴特詮釋得很到位,他所倡導的“有機建筑”將這一融合很好地反映在了實質性的建筑物上。其中,流水別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亞里士多德認為,各部分的展現效果在經過合理的集合后,它們所釋放出來的往往比它們自身效果要大得多。達•芬奇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人不應當只從一個物體的表面來評價一個物體的好壞,有時候,恰恰是因為它的殘缺,使它跟周圍環境結合之后卻表現出了極致的美。這些論述表現在建筑環境美的方面,同樣適合。有些時候,單個建筑看上去可能并不完善,但融入一個完整的建筑群之后,再加上周圍環境的襯托,反而會提升整個群體的質量。
4.2.2日本的成功案例日本建筑師在體現自然美的基礎上,將建筑設計得獨具匠心。日本傳統建筑觀念認為,建筑與自然景色不可分割,因此,在對建筑進行設計時,常用的表現手法是利用水平的線條和樸素的材料,以求做到建筑與自然的相互融合。因此,日本的建筑通過以大面積的窗口、陽臺和長廊,把建筑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而著稱。在選用天然材料時,對材料的自然屬性十分講究,通過將不同材料的質感、肌理、色彩等經過合理的結合方式來達到豐富細部處理的目的。對地面、墻壁、天花板等多采用木材、竹材等材料,實現圍護結構與采光和通風等多種功能融為一體的目的。在這一自然觀的驅使和引導下,他們建造的房屋并不是獨立與于自然之外的部分,而是一種開放的、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和諧生活方式。
4.2.3中國的成功案例順從自然且依附于自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價值觀取向。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以及佛教的出世之境,三者的相互糅合,賦予了中國美學思想更加豐富、深沉的內涵,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建筑藝術的發展。私家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佼佼者,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從室外空間的格局布置效果可以看出,建筑與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相互映射的多層次的空間效果,人與自然之間的獨特關系使園林更具抒情性,在傳統觀念下的樸素建筑環境設計,充滿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對環境尊重的情懷。我國傳統建筑的藝術體現在建筑上多表現為群體建筑之間的搭配,例如四合院。作為我國傳統的建筑形式之一,它的布置格局無一例外的都是由幾個不同的建筑單體圍合成一個單元的建筑體,將我國傳統的建筑藝術盡數展現在人們面前。在北京,有很多類似故宮、頤和園等的建筑群,它們所蘊含的是完整而清晰的空間思想觀念。戴念慈大師所設計的闕里賓舍位于山東曲阜,完全采用傳統的中國樣式并加以匠心獨運的設計,使賓舍融于原有環境之中,達到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和諧的內在美。中華文明關于“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的理解,有其獨特的一面,正如中華民族一貫推崇的勤儉節約的美德,表現在建筑上,就是合理運用自然資源,中華民族自古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它是中國歷史亙古不變的真理。
5.結語
環境是建筑設計的一個重點考慮因素,在環境的大背景下,建筑需要將美整體地表現出來,才能保證建筑更好地融入我們生存的大環境中。同時,還要關注人的情感、重視生態觀念,這是對人和設計本質的發現以及對自然的尊重。在以人文性、生態性作為衡量標準來評價建筑與環境設計之時,我們會發現,建筑的真正價值在于以不同的角度為戶主提供有意義的體驗感受。因此,建筑環境設計需要從整體出發,正確地處理好人、自然、文化、城市等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創造出優質的生存環境而做出努力。
作者:董立惠 單位:蘇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