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介環境學中的科技創新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校科技創新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高校科技創新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文化,有人定義為“大學思想、制度和精神層面的一種過程和氛圍;是理想主義者的精神家園,是大學里思想啟蒙、人格喚醒和心靈震撼的因素的結合體。”②據此,高校科技創新文化應當是一種包括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制度規范、價值觀念和理想精神等在內的各種因素的結合體;同時,它在高校師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術和實踐活動中凝結產生,對科學研究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其身兼高校校園文化與科技文化雙重屬性,具有如下特征:1.非功利性。高等教育理論家布魯貝克曾說:“毫無疑問,大學是精神的堡壘,否則就不是大學。”③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科技創新文化是一種堅持精神和理想的文化,是不以功利為主要目的的文化。從科學活動的角度看,任何科學研究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堅持,不能一蹴而就。不少科研成果的價值,短期內并不能被人們完全認識,但其能為重大的科技創新提供源泉,進而對科學、社會乃至人類的進步產生深刻影響。比如:法拉第花了11年時間研究磁生電的方法,并最終發現電磁感應原理,這一原理后來成為改變整個世界面貌的電氣技術基礎。因此,急功近利不是高校科技創新文化的價值取向。2.求真性。沒有求真精神的科技創新不能稱之為科學活動,沒有求真精神為指向的文化不能稱之為科技創新文化。因為,科學是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的學問,以求真為目的,追求的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作為科學活動的具體形式和不竭動力,科技創新自然也是求真的活動。當前高校存在的一些學術失范行為,或抄襲剽竊別人成果,或對數據和證據進行造假,這些與科學求真的本質背道而馳,實際上是對科學精神的踐踏,也是對大學精神的褻瀆。3.理性。高校科技創新文化與理性思維密不可分。在(下轉第35頁)大學文化的構建和守護中,理性無疑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中任何文化成果、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不是一個主觀臆想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實踐證明和數據支撐,需要嚴謹縝密的觀察、推理、判斷。雖然直覺、靈感、頓悟在高校的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中也有一席之地,但是這類認知形式實際上是經驗積累、認識體驗的總爆發,也離不開長期理性的思考。
二、當前媒介環境給高校科技創新文化建設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與網絡相關的新媒體以其快捷、直觀、便利的交流方式滲透到高校師生的生活、學習各個方面,成為高校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環境,但新的媒介環境帶來的弊端不容忽視。
(一)媒介趨利影響高校科技創新文化的非功利價值方向在開放的媒介環境中,社會上逐利的價值觀誘使不少師生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追求眼前物質利益,使得商業主義和功利主義侵蝕著科技創新文化建設。不少科技創新活動自覺不自覺地與媒介綁定,不少學者喜歡追趕時髦,做表面文章,追求曝光率、轟動效應;有些人甚至利用人們對學術的崇尚心理編造假新聞、不負責任地謀取利益和聲名;不少研究項目都自覺不自覺地追求短期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卻忽視新技術新成果可能對社會和環境產生的消極影響。北京師范大學媒介文化研究學者毛峰如此批評該現象:“智力的工業化和功利主義深刻影響著現代大學的教育觀,使大學從屬于軍事、商業的既得利益和國家官僚主義。”
(二)信息過載干擾高校科技創新文化的求真方向信息過載無疑是當前媒介環境的特點之一。高校師生通過各種媒介接受到的信息量遠遠超過其接受、需求、處理的能力。波茲曼認為,過載的信息會影響文化的控制機制,形成文化AIDS。對于高校科技創新文化建設來說,信息的過載意味著可能遭遇更多來自假科學、偽科學的混淆視聽。如:2003年全國抗擊SARS的斗爭中關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報道,大多數媒體報道病毒源于果子貍。但最后事實證明“非典”病原是SARS病毒而非衣原體,SARS病源也不是果子貍。而果子貍因媒體的廣泛報道在當時幾乎遭到滅絕。由此可見,由各種媒體組成的媒介環境未必對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有益,甚至有可能使得我們在科學求真的道路上南轅北轍。
(三)敘事方式影響高校科技創新文化的理性思維方式波茲曼說:“電報對于印刷術統治下的話語定義進行了三路進攻,遭到攻擊后的話語內容無聊,表現無力,形式散亂。”④“電視的思維方式和印刷術的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電視對話會助長語無倫次和無聊瑣碎。”他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電子媒介帶來的敘事方式的碎片性特征和娛樂性特征。碎片化表明人們在表述方式上不再追求結構完整,邏輯明確,理性有秩序。而娛樂化指新媒體將嚴肅或者不嚴肅的傳播內容一律以一種娛樂的方式表達(多采用圖像,用富有沖擊力的照片和影像等)。如今在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生力軍都是伴隨著電視、電腦、手機成長的孩子,他們享受著各種媒介所提供的歡樂與便利,每日通過各種媒介浮光掠影地接受碎片化娛樂化的信息,沒有養成思考、追問本質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這些信息在潛移默化之中會扼殺他們從事科技創新的理性而又富有邏輯性的思維方式。
三、構建良好媒介環境助力科技創新文化建設
高校科技創新文化面臨的問題絕不僅僅由媒介環境的改變而引起,但是不可否認媒介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創造有利于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的媒介環境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增強輿論引導力,保證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高校科技創新文化要在新媒介造成的多元紛繁的環境中秉承大學文化應有的理想和精神,輿論引導必不可少。1.方向需正確。高校媒體不應該混同商業化的社會媒體,必須堅持輿論引導。高校的媒介要勇于和善于在多元價值環境中,承擔起對凈化風氣、提高校園文明程度的引導責任。從而讓廣大學生在紛繁的輿論環境中,明辨善與惡、永恒與瞬間、堅守與鄙棄。2.態度要積極。在輿論引導上高校媒體的姿態應當是積極的,在師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上,要避免因媒體的不聞、舊聞、無聞而導致喪失發言權的局面。要主動關注師生討論的熱點,倡導批評與爭鳴,并通過批評和爭鳴,改正錯誤的價值觀念,發揚正確的價值觀念。3.方法應科學。做好輿論引導工作,要重視調查研究,掌握問題的前因后果,正確研判,以全面、真實、客觀、公正的報道引導師生在科技創新中求真求實;要根據網絡輿情的傳播特點,把握師生的思維方式、接受方式,采取可行措施,在各類輿論喧嘩中強化主流言論,帶動校園輿論的正確導向。
(二)提高信息傳播力,保證信息流動有效暢通傳播力是實現有效傳播的能力。提高信息傳播力是針對當前媒介環境中信息超載而言的,我們要提高信息的管理水平,切實增強信息的傳播能力和傳播效率,減少因信息的超載對科學求真造成的障礙。1.整合媒體資源,減少冗余信息。目前校園中的主要媒體種類雖多,但缺乏溝通聯系,反而造成信息的繁雜,人、財、物的浪費。我們要研判這些媒介的特點,從其優勢和特點出發,確定相應的傳播內容以及內容的表述方式,使之相互配合補充,形成整體合力,滿足校園不同受眾的需求,增強信息傳播的有效性。2.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優質信息流動。校園中每一位科技創新主體都是信息的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廣泛性與信息的多元海量客觀上提出了信息資源有效傳播問題。高校應搭建類似科學網、論壇等有針對性的信息平臺,吸引從事科技創新的師生交流討論,從而推動校園優質的信息資源共享,使得優質信息流動更加有序通暢。
(三)強化媒介素養教育,培養理性的具有思辨精神的主體尼爾•波茲曼洞悉電子媒介對智力和理性的侵蝕,旗幟鮮明地提倡通過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關懷、人文關懷和道德關懷,來解決這一問題。媒介素養教育針對信息的碎片化和娛樂化而言,培養師生學會在碎片式娛樂化信息中思考、理解、辨析、系統地獲取知識。首先,要使師生對信息具有認知、分析、判斷能力,在信息的洪流中學會去偽存真,能夠迅速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其次,使師生對獲取信息具備一定的整合能力和再傳播能力。再次,使師生具備利用各種信息完善提升自我的能力。這三個方面是培養媒介素養的目標,在具體實踐中,教育途徑可以是多樣的,既可以由學校開設專門的課程,也可以在各種課外社會實踐活動、黨團教育活動中注入相應的內容。高校科技創新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物質投入、師資力量、制度政策、學風校風等各方面的配套機制來保障。面對媒介變革及其構成的環境帶來的困境,探尋癥結之所在,尋找有益突破的途徑,無疑將對高校科技創新文化建設帶來加速、促進和推動的作用。
作者:楊靜 魯雷 王肖楠 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