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構主義對環境科學教程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綜合相關學科知識,建立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興趣
環境科學基礎的一大難點就是該課程涉及到眾多相關學科多。它是建立在《生物學》、《生態學》、《分析化學》、《氣象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的一門綜合學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強調學生原本掌握知識的激發以及和新知識的相互作用,學生在交互作用中掌握新的知識。課堂教學中,需讓學生復習已學習過的知識。通過復習,加深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的理解,利于在后續學習中更嫻熟地應用相關的知識,同時,教師需要串聯相關學科知識并提出合理的問題,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交互作用的發生,當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不了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就產生了認知沖突。而認知沖突的形成會讓學生感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并且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識對一些問題的解決確有幫助。這將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認知的需要。認知沖突的設置要采取適度的原則。如果沖突設置得太激烈,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根本找不到任何解決問題的希望,也許學生會感到絕望。比如,如果設置的認知沖突是本學科發展前沿的一些難點,很多專家學者都在為此討論、研究其解決方法,這樣就有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沖突也不宜過多設置,而是應逐步地呈現出來,否則學生容易望而生畏。因此,只有合適地設置認知沖突才能達到設置沖突的目的。
二、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提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根據建構主義教學論,我們在進行教學安排時,要著眼于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應善于利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例如,在講到大氣污染及空氣污染時,可以講述熱點新聞事件,如,在北京,一些搬遷新居不久的家庭中的小孩患上了白血病。此種熱點事件,都會引發學生的議論,然后就可以通過講述空氣污染產生的危害等來啟發學生尋求該知識點與熱點事件的關聯,揭開空氣污染的神秘面紗。另外,盡可能創造不同的情景讓學生去應用掌握的知識;還要指導學生善于利用各種信息,收集相關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在環境科學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位置,才能充分發揮學習者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否則,教師便會走入“填鴨式”的教學誤區。
三、創設教學的情境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善于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
情境式教學以其教學形式的現場性、內容的豐富性、方法的靈活性和過程的趣味性,可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環境科學基礎課程介紹的內容較多,涉及到社會、經濟、法律、生活等方面。由于其內容的繁雜及以教師為中心的說教式教學,會讓學生感到無趣,使學生理解出現偏差,從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在備課、授課等環節中,教師可先利用計算機網絡來收集各種資料,然后將其整理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隨后在該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要求,選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的多媒體信息要素,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處理和控制,把抽象的、闡述性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的感性素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加深對枯燥乏味的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
四、建構新知,協作學習,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知識的灌輸者和傳授者。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習情境完備,學習目標明確后,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借助教師和同伴的幫助,會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材料自主進行新知識的構建。因此教師可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協作學習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能替代學生的思維,切忌直接告訴學生該做什么。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同時學生們也要對自己及他人進行評價,包括信息的來源與可靠性、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等。協作討論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現學生的知識外化和自我反饋;同時協作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環境科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隨著科學技術與環保技術的迅猛發展,環境科學領域知識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學一線的教師不僅應及時了解學科前沿新知識和新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并將其吸納和融合到教學中來,而且為使教學能密切聯系工程實踐,教師應利用盡可能的機會到工廠去了解工程問題,并創造機會讓學生離開課堂,到環境保護單位,比如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等去參觀,增強其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充分重視教學的社會性
首先,教師通過深入鉆研教材,從中挖掘出有一定價值,能使學生產生認知沖動,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的問題,并將其設計成更接近學校之外的社會實際的情景化問題,以誘發學生去探究事物的本質,進而促進知識的學習,引發科學思維方法形成。環境科學基礎是一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緊密相關的科學,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是傳授課本知識。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且注意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學以致用,積極投身于環保事業中去。利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聯系當地的一些環保組織,組織開展一些學生樂于參加,并且有能力參加的環保活動,使學生對環境保護有切身的體會,從而調動其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教學是多種變量或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復雜活動,過分注重某一種教學模式與策略將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須不斷探索,要善于優化組織知識內容,尋找教學共性的規律,將建構主義與其他互補性的教學策略配合運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李博劉合霞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植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