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部環境規劃在農村建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徽州古村落外部環境規劃藝術是建立在傳統的生活需要所形成的生活場地基礎上的建筑文化。隨著生活方式、生活內容、條件及行為等的變化,徽州古村落外部環境規劃藝術中必然有一部分不適合現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將徽州古村落外部環境規劃藝術應用到現代居住環境設計已是大勢所趨。繼承和發揚徽州古村落外部環境規劃藝術中的優秀成果,為新農村民居外部環境規劃提供系統的指導思想、科學的規劃思路和合理的設計方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一、徽州古村落環境落位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較早時期多數北方的望族為躲避災難喬遷于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其濃重的文化色彩、高度的防護意識,以及對自然山水的觀察與利用,總結出一整套選址和營建的經驗和方法。徽州先民在規劃村落時,因地制宜,講究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落位,以“枕山、面水、環屏”為尚,視野開闊,景色宜人,周邊圍護安全。為了便于生產生活,徽人選擇有利的氣候條件、風土、水文、地理,耕有田,藝有圃,伐有薪。徽州土地資源緊缺,人們具有樸素的土地生態學觀點,盡量不破壞植被和山體,尤其是鄰近的周邊區域,從而有效地保護了自然環境。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建筑與周邊山水環境達到了較高層次上的和諧。
(一)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
《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記載到:“壬派五世祖道經西遞鋪,見其山多拱秀,水勢西流,爰攜堪輿家入西川境,便觀形勢,有虎阜前蹲,羅峰拱秀,天馬涌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產青石而如金,對靄峰之似筆,風燥水聚,土厚泉甘,遂自婺源遷來其間”①。明人吳元滿《歙縣西溪南吳氏世譜》記載道,吳氏始遷祖定居西溪南之前,有三個村址供選擇,比較后認為,西溪南“土寬而正,地沃而肥,水輯而回,后世大昌也,遂定焉”。就西遞村而言,它遵行萬山叢中“北高南低、東高西低”的狹長盆地形選址策略,其附屬村落的布局不僅選擇了山塢中的平坦之地,避免了洼地與山水間的沖突,還在一個小空間內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型聚居地,而周邊的溪水則成為了該村落的自然生命構架。在環顧徽州古村落周邊的山水格局時,由衷地佩服徽州先民在選址時的全局意識。徽州古村落在適應皖南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采取適當的措施,使用變通的辦法而不拘泥,表現出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徽州先民建房總是審慎地對待建筑的落位,古村落的大小分合,房舍位置的前后錯落等都因自然生態環境而變化,是人工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從可持續發展考慮,多在靠近山間小盆地的緩坡地帶建造村落,在平展處開辟良田,當人口繁衍突破環境容量,他們會主動外遷或外出經商務工。黟縣西遞村、關麓村、南屏村及歙縣江村、雄村、槐塘等都是佳例。
(二)風土、水文觀的影響
徽州先民在選址時重視風土、水文的影響主要是基于山川俱佳的自然條件和程朱理學盛行的人文背景。風水學中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等相關概念對人類居住地的選擇以及如何營造適宜人類的居住環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徽州古村落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環水、面屏”。姚廷鑾輯《陽宅集成》卷一《基型》中記:“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1]。古村落的具體選址不僅要考慮到自然環境和客觀地理條件的局限性,還需關注山的氣勢以及水的具體流向,因而村落選址大多數是依山傍水、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隨坡就勢,因地制宜。對于水的選擇,徽州先民對水要有著特別的明確說明:“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財用不竭①”。水流出口的方向通常與村落入口的方向相一致,因而徽州先民在營造時對下水口尤為重視,建筑橋梁作為“關鎖”,上輔以亭、堤、塘、樹等鎮物,達到留住財富之氣、文運之氣的目的。
二、徽州古村落綠化環境
(一)公共綠化環境
徽州古村落的營建歷來奉行尊重自然環境的方法,重視對自然條件的利用與改造。古村落的周邊區域至今還留有“風水林”的印記,即便是在伐木無度的年代及地區,風水林依然未有改變,它的作用主要是“藏風得氣”,保持村落的生氣以免“行之他方”。除此之外,周邊田野、村落宅院都廣泛種植經濟作物以及多種綠色植被。《相宅經纂》卷四之“陽宅宜忌”中提到“東種桃柳,西種梔榆,南種梅棗,北種李杏”,“中門有槐,富貴三代,宅后有槐,百鬼不近”[2],這些在此并非與一些封建迷信等同,而是對其種樹方位的具體安排,還不僅能滿足各種植物的生長習性,還能夠營造出綠色自然的生態環境。
(二)宅周綠化環境
徽州先民善于營造村居小氣候,他們根據山地氣候特點和位置條件,在方位朝向、布局結構、平面形式、材料選用等方面精心謀劃,利用天井通風、散熱、降燥、去濕,又廣植林木,利用居室周邊的各種水流、水體保持空氣濕潤溫和,增強舒適度,徽州先民非常珍惜和利用居室外部空間,常將房前、屋后、宅旁加以美化或建成半隱蔽的花園、果園、菜園,在院內空地種植花木,構建水榭,設置盆景、水池魚缸、湖石假山、花架、花池、園門、漏窗、回廊、石案、椅凳……使居室園林化,以此來改善住宅內部的微小氣候,創造了舒適的人居環境。
三、徽州古村落水環境
徽州古村落均建有完善的水系,村邊宅旁有小河和泉水,徽人利用這些天然水系來裝飾環境,或引活水穿村,或掘地為塘、為湖,排澇御旱,或因河成街、建造人工水景,并在水體中種蓮養菱、飼養水禽和魚類,以維護生態平衡,并妥善管理、適時疏導。對于水資源應用主要有:水街———引水穿村,可供漿洗,凈化空氣,防暑降溫;放生池———古為保護珍稀魚類放生而設,亦為優化環境之作;風火塘———專為防火蓄水,亦為綠化環境,凈化空氣;水井———主供飲用,亦為消防。徽州古村落水環境營建的代表就是宏村的水圳。宏村水圳遍布全村,潺潺活水,九曲十彎,繞家穿戶,貫通月沼和南湖,長年流水不腐。六百年來,水圳之水已成為宏村人須臾不可或缺的水源。《汪公錫文運熙家抄》中有段點評古水系的排句,“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滾滾之財源,蕩里中之穢氣,灌村外之良田”[3]。徽州古村落的水環境營造集中了徽州先民聰慧才智的同時,更迸發出無限的生命力。不僅將徽州古村落的自然環境與聚居環境的完美結合,更體現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觀。
四、新農村外部環境規劃
以生態文明理念推動新農村民居建設,就是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在徽州古村落的營建與外部環境的和諧統一,并結合當地的社會生產力、技術、經濟、政治、文化水平,積累了豐富的營建經驗,為人居環境學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并將其精華運用到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民居建設中來。
(一)新農村村落選址
在新農村村落選址過程中,繼承和發揚徽州古村落環境藝術中的“環境容量觀”和“天人合一”觀,以自然山川為依托,為滿足后世子孫的生存規劃理想化的布局。新農村村落選址時應認識到環境的存在,對自然的索取堅持適度原則,注意與環境、氣候相協調適應。
(二)新農村綠化規劃
新農村的綠色規劃應以改善徽州的居住生態環境為訴求點,充分考慮到居民的心理感受與生活追求,將綠色、環保、美化、生態以及安全防護作為規劃的切入點,對綠色生態規劃、居住環境營建以及未來經濟的發展有機結合,汲取徽州古村落營建外部環境的因地制宜原則,重視周邊的自然環境———地形、水勢、水質、樹木及人工環境,講究與周邊小環境的和諧,體現出當地的區域特征和人文歷史景觀。學習徽州先民在實際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哲學在近人尺度內的應用,根據每個村落的具體經濟情況,結合現在農民的具體要求,合理利用宅前屋后的每一寸土地,選擇一些經濟果林進行綠化,在改善民居周邊綠化環境,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第一,新農村綠化規劃借鑒徽州古村落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更加重視人與環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規劃手段以及系統有效的綠化模式,從改善現有的生態環境出發,系統地利用自然條件,有效地防風固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削減噪音,最終實現鄉間田野、綠樹植被以及高山涓流共同組成的生態空間,在自然的生態風光中體現新農村的鄉村特色與魅力。
第二,徽州古村落中的宅園設計藝術為美化新農村民居周邊環境提供了借鑒。一些中大型的樹木要分布在公共空間附近,既可以改善美化村中環境,而且也可以起到遮陽的效果;宅周環境的綠化要以點(村居)、線(道路、河流)、面(田野)相結合,實現村居園林化;而民居院落內的小品綠化可以選用的一些觀賞性植物,主要是為小型的天竺、石榴及攀爬類的紫藤、旱蓮等。
第三,徽州古村落中的庭院空間的設施是有階級等級之分的,主要是以觀賞性的盆景、灌木為主。在新農村民居綠化建設中吸取徽州古村落中一般家庭的植物配置,來體現出現代綠化的實用價值。庭院綠化配置要在改善生態、美化鄉村家園的同時,還要注重綠化的經濟效益,所以可以選擇經濟果木和觀賞性樹木,體現出實用性和功能性相結合,以此來滿足現代居民精神和物質上的需求。
(三)新農村水環境規劃
隨著新農村民居建設的加快,徽州先民對水環境的營建為新農村科學治水,節約用水,維護水體的良好水質,防止水源枯竭,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實踐基礎。在新農村水環境規劃時要堅持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有機結合,要把加快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環境建設相統一,堅持尊重客觀規律,因地制宜,重視水環境因素,重視水土保持。尤其是村落排水功能的規劃直接關系到村落水環境良性循環問題。所以健全排水功能系統可繼承徽州古村落明溝排水的方式,并且發展明溝與暗溝相結合的方式,增強村落的水環境的治理。在街巷中心線的標高略高于街巷和建筑臺基相接處自然形成排水明溝,各個支巷的排水明溝的高度又要高于主要街道的排水明溝,暗溝則要設置在兩個方向的明溝跨路的交界處。徽州古村落對于排水組織綜合的考量也是對于新農村的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完善水功能區劃,實施納污總量控制,加強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具有一定的意義。水環境的合理規劃和有效保護,是實現新農村居住環境的良性循環的堅實基礎。
在新農村民居外部環境規劃中,將徽州古村落選址、綠化規劃以及水環境規劃的生態意識觀念融入新農村民居的“新環境”建設上來,去其槽粕,取其精華,提出科學系統的指導思想、科學的規劃思路和設計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在促使新農村民居滿足現代生活需要的同時,還體現出當代村落的傳統特色或民族特色,促進當代村落形式的豐富多樣,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味。不僅可以弘揚和發展徽州古村落建筑藝術,而且可以為合理進行新農村民居建設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