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銀行業務由分營向合營的改革范文

銀行業務由分營向合營的改革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銀行業務由分營向合營的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銀行業務由分營向合營的改革

我國目前實行銀行與證券分業經營的體制。分業經營其目的在于控制風險,英美為分業經營制度的典型代表。而綜合經營的優勢是可對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一直實行綜合經營,德國的全能銀行幾乎可以涉足所有的金融業務。

一、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發展趨勢分析

分業經營與綜合經營制度的各自優勢正是對方的劣勢,兩者存在互補性。銀行業綜合經營是本源,銀行業發展就是不斷的金融創新,只有當金融風險危害著經濟安全,才促使我們從金融創新中尋找原因,并產生了分業經營存在的基礎。當全球金融業由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回歸時,著眼于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就要加快推進銀行業綜合經營;著眼于國內金融市場和環境的現狀,就要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提升自我約束和控制的能力。

(一)全球綜合經營趨勢

美國的金融業早年一直實行自由銀行制度的綜合經營。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暴發了嚴重金融危機,綜合經營被認為是危機的推手。1933年美國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實行銀行業與證券業的分業經營,商業銀行不得經營證券業務。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全球化趨勢,美國金融監督當局采取了一些寬松措施,以提高美國銀行的競爭力。1991年美國財政部提出《金融體制現代化使銀行更安全、更具競爭力的建議》的銀行改革方案,建議允許銀行與證券公司合并。1999年,國會通過了《l998年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規定了金融控股公司這一新的組織機構,可以從事全方位的金融業務,標志著美國金融業綜合經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金融控股公司日漸成為發達國家許多商業銀行開展綜合經營的主流模式,形成了花旗集團、匯豐集團、美國銀行、摩根大通集團、荷蘭ING國際金融集團等金融控股公司。

(二)金融脫媒的趨勢

金融脫媒不僅指資金不經過商業銀行而到達融資者手中,而且是指資金需求方拋開金融中介直接在貨幣市場發行短期債務工具。隨著資本市場需求的創造和新產品的開發,證券市場的功能日趨凸現,市場融資格局變化的結果當直接融資比重逐漸上升達到以至超過間接融資,而銀行的媒介作用則趨于萎縮。而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縱深推進,銀行業同樣面臨著“金融脫媒”問題的困擾,在政府一系列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的政策措施下,資本市場的發展及多樣化投資工具的日益普遍,各種提供直接融資的金融機構和產品創新不斷出現,企業融資和個人投資的決策有了更多的選擇。企業選擇直接融資不僅成本更為低廉,而且也有利于企業自我完善和品牌形象建設,因此,優質企業都傾向于繞開銀行中介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2009年(據人行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我國企業直接融資1.53萬億元(企業及公司債發行達1.19萬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額比重13.2%,在社會融資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近十年來累計融資2.64萬億元,滬深A股市場總市值為24.27萬億元。大量優質企業通過股票市場融資,也使銀行公司客戶群體的質量趨于下降;企業直接發行債券,也導致銀行優質貸款被替換,擠壓銀行利差的縮小。

(三)金融全球化趨勢

推進綜合經營是應對金融全球化的必然選擇。一是銀行業對外開放的要求。我國金融市場已經按照WTO協定全面向外資開放,國外大型金融集團可憑借其綜合經營優勢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當前,國有銀行已經通過改制上市增強了資本實力,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加強了風險和內控能力,在規模、網絡和客戶資源上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國有銀行應當發展成為綜合經營的大型金融企業以同國外金融集團抗衡。二是與外資銀行競爭的要求。外資銀行則能夠通過其綜合經營的母公司,獲得綜合化的業務支持、客戶資源和信息共享,在為高端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競爭中優勢明顯。我國商業銀行為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通過綜合經營的跨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產品創新,為高端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三是我國商業銀行走向國際化的要求。我國經濟國際化和對外依存度上升,大量的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要求銀行提供國際化的服務。比如,國內企業向海外拓展業務,其原材料和產品的進出口要求銀行提供國際結算、進出口貿易融資等服務;為擴大資金來源,要求銀行為其提供本外幣信貸資金或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為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要求銀行提供各種衍生金融產品及其他投資理財服務;為在境外上市或并購境外公司,要求銀行提供投資銀行服務。

(四)銀行盈利模式轉變

商業銀行利差收入比重不斷縮小,非利差收入不斷擴大。自80年代以來,美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擺脫徘徊在20%左右的局面,2005年的占比為43%,其中,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續費收入占比不到20%,大量的是與綜合經營相關的投資銀行收入。據銀行公開年報2006年數據,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50.78%、55.94%,其中投行業務占總收入的30%以上。2006年全球十大投行業務排名中,以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等為代表的“銀行系”金融機構占據了半壁江山。

我國銀行非利息收入比重在不斷提高,但與國外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相比,國內銀行來自非利息收入占比明顯偏低,仍然主要是依靠利息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而且非利息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來自于手續費收入。據對我國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9年年報的統計數據,非利息收入占經營凈收入的比重為21.46%,比上年提高4.19個百分點;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達75.92%,比上年降低了3.22個百分點。這也反映了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特點,商業銀行來自投資銀行業務等方面的收入較少,只能依靠網點優勢賺取結算、等收入。因此,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結構、競爭格局和經營環境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實行綜合經營的外資銀行不斷進入國內市場,使國內銀行在規模與業務創新方面具有強大的競爭壓力。面對資本約束、利率市場化、融資結構失衡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國外混業經營的強烈沖擊和嚴峻挑戰,我國商業銀行向更廣闊的資本市場拓展成為必然選擇。

二、對商業銀行分業經營與綜合經營的討論

分業經營體制建立在風險控制的基礎上。首先,如果這些風險的確存在,是否就可以證明分業經營體制的合理性呢?其次,這些風險是綜合經營體制獨有的特性嗎,在綜合經營下可構建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嗎,分業經營體制是不是成本最低的風險防范方式?再次,即使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如果沒有嚴格的監管和有效的風險防控,也同樣會產生巨大的金融風險?最后,這些“風險”從另外的角度看可能是機會?

(一)綜合經營是否導致銀行風險相互傳染和增加

“風險傳播來自于‘共同客戶風險’和‘共同倒閉風險’兩個方面,這是美國在對1929年—1933年大危機進行調查時提出的問題之一,并認為對風險傳播缺乏有效的監管是當時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1]在綜合經營體制下,金融企業的銀證業務單位之間的緊密性,以及業務之間的關聯和互動所帶來的協同效應,為風險在業務單位間的傳遞提供了可能。但理論和實證分析并不能肯定綜合經營必然導致風險傳遞。

1、金融風險傳遞不是由綜合經營所獨有。金融控股集團通過旗下的銀行、證券子公司之間以及金融與實業之間的關聯文易,可能導致單個機構的風險在整個控股公司內傳遞。但分業經營下銀行、證券以及企業之間同樣也有風險傳遞,比如我國德隆系等實業集團出現巨額風險損失,又進而傳遞到相關金融機構。綜合經營下的金融控股集團對自身關聯交易風險具有完全把控能力,對防范不正當關聯交易引發的風險傳遞掌握主動權;而監管機構能夠通過嚴格關聯交易的管理制度,在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設立“防火墻”等手段,防止金融風險在金融機構之間的傳遞。

2、金融泡沫風險也不是綜合經營固有特征。銀行資金若大量流入證券、房地產、期貨等市場,將引發與泡沫相聯系的金融風險,綜合經營為泡沫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世界上有關國家或地區的實踐表明,無論實行綜合經營還是分業經營,都有可能產生泡沫經濟,實行綜合經營制度與泡沫經濟的形成并沒有必然聯系。我國金融業在1993年之前實行綜合經營,確實導致信貸資金過多地流入股市和房市,助長了投機行為和泡沫經濟的泛濫與發生,但這主要是當時我國市場發育不成熟、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監管水平相對較低,由于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以及銀行業自律等多方面風險的綜合反映,不能簡單地歸結于綜合經營”(王廣謙,2003)。

3、綜合經營金融機構風險并不一定比單一機構風險大。風險組合可能導致風險增大的共振或風險減小的互補,商業銀行是貨幣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證券業務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互補性決定了銀行與證券的互補性。綜合經營下金融機構的風險特征發生了相應的組合變化,金融機構可以對內部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個種類的風險的通盤考慮,對各種金融資產與資產組合總體風險進行主動控制。“通過將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中,并依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管理。由于相關性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或零,因此綜合經營金融機構的風險并不必然更大,既有可能大,但也有可能小于或等于各單一機構風險的總和”(宗良,2006)。由于綜合經營下的風險互補性和管理主動性,業務組合風險一般還趨于減小,即使存在風險增大也主要源于管理層的道德風險,這是需要有效的金融監管來控制。

4、實證研究也表明綜合經營并不一定必然導致更高的風險。“美國學者懷特估計,在1930年~1933年倒閉的占全部銀行總數26.3%的銀行中,擁有金融資產交易部門的62家銀行中只有4家倒閉;直接在股票市場進行文易活動的145家銀行中,只有11家倒閉;從事金融證券文易的207家國民銀行中,只有15家倒閉。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等長期以來實行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歐洲大陸國家的實踐表明,銀行危機倒閉或破產的案例來看,導致銀行出現問題的直接誘因幾乎都是源自于傳統的金融業務和金融創新業務并非證券業務。”[2]可見,參與證券業的銀行在危機中破產比例要遠低于整個銀行業的破產比例,銀行參與風險相對較高的證券業并不是直接導致銀行大倒閉的主要原因,而且嚴格的分業經營制度導致金融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差。

(二)綜合經營是否加大對客戶的利益沖突

銀行業綜合經營的利益沖突是指一種有利于銀行本身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可能嚴重損害了客戶的利益,而且它也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競爭,很可能沒有達到市場的最優配置狀態。綜合經營可能產生的損害投資者利益的利益沖突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銀行發現公司經營情況不好時,利用所承銷證券的現金收入來歸還公司的銀行貸款,從而將銀行風險轉嫁到投資者,這是銀行的道德風險行為;另一類是銀行對低風險的客戶發放貸款,對高風險的客戶承銷證券,將低風險留給自己,高風險由投資者承擔,這是銀行的逆向選擇。由于法律的監管、市場的競爭以及銀行自我約束,綜合經營可能導致的利益沖突難以成為現實,綜合經營的利益沖突問題并沒有得到證實。其一,銀行向投資者“傾銷”不良證券以牟取私利,這是基于投資者缺乏理性的假設。對投資者而言,他們在購買由銀行承銷的證券時,已經考慮了這種利益沖突的可能,并對銀行承銷的證券在價格上打了折扣,因而與由證券公司承銷的同類證券相比,銀行承銷的證券價格要低一些;對銀行而言,在承銷證券時也會考慮投資者這種心理,并主動采取措施消除這種利益沖突的可能性,比如,在1933年以前的綜合經營下,英美大多數銀行承銷證券由附屬證券機構來承擔,在1987年以后商業銀行承銷證券通常選擇承銷辛迪加方式。由于銀行在承銷證券時可以利用貸款業務中的信息優勢,其承銷成本相對較低,承銷費用和價差也比專業的證券機構低。[3]其二,銀行利用信息優勢和關聯交易以轉嫁風險,這是基于金融市場缺乏監管的假設。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之間的關聯交易,形成銀行融資、購并上市的資金循環和利用金融機構與企業的關系,套取銀行的資金或挪用客戶資金解決關聯企業資金需求。只有當證券市場監管較為薄弱,而且銀行的經營機制存在缺陷,才具備將風險轉嫁給客戶的條件,要嚴格金融監管和規范金融市場來避免風險轉嫁。

(三)綜合經營相對分業經營的優勢

分業經營其目的在于控制風險,防止銀行以客戶的存款投資于證券,避免證券市場和企業的經營風險對銀行產生沖擊;但同時產生了條塊分割、金融市場不統一、商業銀行經營方式單一、不靈活、風險高度集中等弊端,限制了商業銀行的發展壯大,削弱了本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能力。而綜合經營的優勢是可對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拓寬了業務收入來源,增加了經營上的靈活性與主動性,給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一是有助于實現規模經濟。當銀行業務規模發展、人員數量增多和機構網點擴大時,單位運營成本下降以及單位收益上升。二是有利于降低銀行風險。既可利用內部補償機制來穩定銀行的利潤收入,又可將不同的業務進行組合可以分散非系統風險。三是有利于各個金融部門之間的優勢互補。投行業務需要商業銀行大量資金的后盾。還可以利用商業銀行廣泛的客戶群和經營網點;而商業銀行可通過企業的投資項目獲得更多的企業信息,以此來把握對企業的貸款額度。四是有利于資源共享。業務并購可使商業銀行充分利用資源存量,實現機構和業務的資源共享,進一步豐富客戶和信息資源。六是有助于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利率風險管理方法,提高經營管理效果。七是有利于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加快金融市場一體化進程。八是有助于增強中央銀行宏觀貨幣政策的效力,使央銀公開市場業務發揮更積極作用。”[4][5]

三、我國商業銀行具有拓展投行業務的優勢

我國商業銀行(2008年)有法人機構5416個,從業人員249萬;僅五大國有銀行有機構網點6.7萬個,從業人員148萬。商業銀行資產總額62.39萬億,五大國有銀行資產總額達到31.84萬億;而證券公司資產總額1.19萬億,僅為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1.9%,為五大國有銀行資產總額的3.74%。我國商業銀行不僅有機構和資產的優勢,而且一直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實踐,具有充足的人才和客戶儲備。

(一)發揮客戶資源優勢

客戶資源是商業銀行最大的優勢。我國表現為銀行主導型的融資體制,商業銀行與金融市場客戶存在長期合作,銀企之間有較強的相互依存和信賴,企業轉向資本市場平臺首先會考慮與商業銀行的關系,商業銀行拓展投資銀行業務也是順應滿足客戶的需求,雙方都有從由直接融資向間接融資轉變的愿望。一是我國商業銀行已經有投資銀行的業務和人才儲備。大型商業銀行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投資銀行業務部門,除了交易所市場的證券業務之外,已經開展大多數投資銀行業務,包括銀行間市場承銷經紀與交易、重組并購、財務顧問、結構化融資與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資產管理、衍生品交易等。并建立一支投資銀行業務專業人員隊伍,為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打好基礎。二是商行業務與投行業務互為依托和互相促進。在部分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中本身也包含著投資銀行業務,比如銀團貸款業務,可以通過組建銀團、組織起草貸款協議等收取費和承諾費;在風險資產處置方面,商業銀行對協助重組、處置等工作也有優勢,通過整理資產管理工作的方案,為收購方提供咨詢服務,則既可以化解傳統業務風險,又可以增長投行業務收入。三是對優質客戶實行交叉銷售。交叉銷售是充分利用客戶信息資源,銷售更多種產品與服務給同一客戶的一種銷售方式。由于商業銀行在開展傳統業務的過程中已經建立起了廣泛的客戶網絡和營銷渠道,因此在開展投資銀行業務時無需建立新的銷售網絡,投資銀行產品與商業銀行產品就可以捆綁在一起仍由原有營銷渠道銷售。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與客戶的良好關系,使現有客戶的價值最大化,減少開發新客戶所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通過對同一客戶提供的多種服務達到協同增效的目標。

(二)發揮商業銀行資金優勢

商業銀行資金優勢也有利于投行業務的拓展。國際金融機構往往將過橋融資、擔保資源作為撬動并購顧問、證券承銷等投行業務的手段,反過來投行業務也能成為拉動貸款和其他融資需求的重要因素。

比如,高盛認為自己能夠贏得客戶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能夠集戰略咨詢、市場知識、風險管理專長和融資、交易技能于一身,并提出了“將資本用作市場營銷工具”的理念。由于金融風險可能在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之間傳遞,應當構建有效的監管體系保證合規經營和風險可控。一方面,對商業銀行承擔企業并購等活動時,要嚴格并購等業務決策流程和控制并購貸款額度,對所有與資產收益計劃、企業發債、結構化融資等投行業務相關的操作流程中,要從投行業務角度防范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還應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利用擔保業務資源撬動投行業務機會,合理利用擔保資源配合直接融資業務的發展,為企業設計可以替代資產收益計劃、企業發債等的融資方案,提升商業銀行在企業直接融資中的參與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銀行的整體收益。

(三)發揮經營網點和網絡的優勢

商業銀行具有分支機構覆蓋廣泛的物理網絡優勢,有利于分攤固定成本和實現規模競爭,通過對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的創新,能夠把規模經營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而且商業銀行還具有電子網絡的信息平臺優勢,相比證券公司的空間延伸更大,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更多關于客戶的信息,并可以在機構網點間共享這些信息,在信息獲取上具有更多的優勢,也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一是對企業IPO綜合配套服務。在目前分業經營的模式下,商業銀行沒有IPO和證券交易資格。對企業上市和再融資,銀行可作為財務顧問,為其提供上市、再融資方案比較、引進戰略投資者、重組改制與并購、過橋融資方案,還可根據企業需要對募集賬戶內的沉淀資金提供理財服務,通過全方位的深入服務,最大限度地拉長客戶價值鏈。二是發揮信息共享優勢。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優勢是它與企業具有信貸關系,掌握大量企業信息,而這些信息又可以在開展投資銀行業務時加以利用,從而降低了拓展投資銀行業務的成本。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客戶信息共享機制,可建立統一的客戶信息數據庫,商業銀行在分支機構和投行業務相關部門共享使用。三是廣泛與中介機構合作。投行業務要涉及到信用評級、法律支持,財務審計等問題,這需要和資信評估公司、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密切合作才能完成自己的投資銀行業務,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可以廣泛發展與此類機構的聯系,打造完整的投行業務處理流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100页| 打开腿给医生检查黄文|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老色鬼久久综合第一|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91福利视频一区| 女人是男人未来1分50秒| 中文字幕免费人成乱码中国|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5发布| 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差差的很痛 |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看欧美黄色大片| 另类欧美视频二区| 裸のアゲハいきり立つ欲望电影| 国产无遮挡AAA片爽爽| 呦交小u女国产秘密入口| 国产高清精品入口91| avtt香蕉久久| 女人与公拘交的视频www| 中国毛片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校园放荡三个女同学| 亚洲区精选网址| 欧美精品第一页|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99在线观看| 又爽又高潮的BB视频免费看|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香蕉短视频| 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5252色欧美在线男人的天堂| 国内揄拍高清国内精品对白|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大豆网52dun怪汉网如如| japanese日本护士xxxx18一19|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