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情況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了深入了解中央關于“縣域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要求的落實情況,近日,我們對縣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縣金融基本情況及特點
(一)機構及體系建設情況
近兩年來,縣金融部門在縣委、縣政府指導和支持下,認真貫徹上級工作會議精神,在確保金融穩定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改革,已初步建立起了針對“三農”、中小企業、微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專業化與多樣化并存的多元金融服務體系。截止目前,全縣共有金融營業網點80個,金融從業人員921人。其中:工、農、中、建4家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縣共設有營業網點25個;政策性銀行網點1個。縣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年央行發行專項票據4366萬元,用于置換不良資產,20年3月按期實現央票兌付,20年啟動農合行組建進程,今年6月29日縣農村信用聯社正式改制為縣農村合作銀行,擁有營業網點30個,5月末各項存款余額達到22.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2.59億元;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縣支行年4月掛牌成立,網點發展到21個,正式結束了“只存不貸”的歷史,7月末各項存款余額達到23.87億元,貸款業務有序推進,各項貸款余額9490萬元;市商業銀行于年7月在縣設立分支機構,7月末存款余額為16827萬元,各項貸款4746萬元。我們還相繼設立了兩家“只貸不存”的金融機構,年12月促成美國花旗銀行在我國開設的首家貸款公司——花旗貸款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注冊資金1700萬元人民幣。年12月,縣宏泰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開門營業,注冊資金3000萬元,7月末兩家貸款公司貸款余額分別達到3442萬元和3100萬元。組建了1家民營擔保公司——縣民生擔保公司,注冊資金1500萬元,實有擔保資金3200萬元,近兩年累計為263家企業擔保貸款4.6億元。
(二)縣轄金融存、貸款情況
近兩年來,全縣金融機構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貨幣政策,以優化增量、促進調整、規范創新、深化改革、互動互贏為目標;以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創新服務品種為手段,對縣域經濟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資產、負債業務得了較快增長,信貸結構、投向及質量逐步優化,盈利能力持續增強。具體呈現以下特點:
1、各項存款持續增加,增長平穩。年各項存款余額89.7億元,比上年凈增19.3億元,增長27.4%。年各項存款余額1.7億元,比年凈增18.7億元,增長20.84%。兩相比較,各項存款增長額和增幅分別下降6000萬元和6.56個百分點,存款增長雖有波動,但總體增長平穩,今年頭7個月增加了13.1億元,余額達到122.8億元,增長11.9%,與、年同期相比增幅加大0.4%。各項存款居市第一位,為金融機構提供了穩定、強大的資金來源。
2、各項貸款放量增長,增幅超歷史。年各金融機構積極貫徹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4.6億元,比年增加6.17億元,增幅21.7%,創歷史新高。今年前7月各項貸款新增6.5億元,增長18.78%,余額達到了41.1億元。這還不包括花旗和宏泰兩家貸款公司的信貸投放,花旗信貸20年貸款余額為3000萬元,今年1至7又新增貸款442萬元。宏泰貸款公司自成立以來業務發展迅速,不到8個月時間貸款余額就達到了3100萬元。加上上述兩家貸款公司的貸款,縣7月末實際貸款余額達到了41.8億,在市排名第二。
3、信貸結構逐步優化,票據融資占比增大。一方面信貸結構出現較大變化,表現為:短期貸款占比降低,年短期貸款余額為26.億元,占貸款總額的75.37%,比年減少了9.5個百分點;中長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占比增加,年中長期貸款余額為5.4億元,占比15.6%,比年增加6.9個百分點,票據融資余額3.1億元,占比9.03%,比年增加2.58個百分點。最大票據融資額出現在年4月分,余額達到創記錄的7.9億元,占比也一度達到23%。信貸結構的變化,表明金融在滿足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需求的同時,配合中央及地方經濟刺激計劃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另一方面信貸投向趨于均衡,20年全年累計投放貸款32.9億元,其中工業貸款4.65億元,農業貸款9.45億元,個體私營企業貸款3.57億元,票據融資(貼現)10.5億元,占全年貸款投放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4.13%、28.72%、10.85%和31.9%。增幅與年相比,工業貸款增加2.%,農業貸款減少了9.7%,個體私營企業貸款增加1.78%,票據融資增加2.1%。
4、新增貸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擴大,資金上存量有所減少。年受從緊貨幣政策的影響,全年新增貸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僅為1.88%,年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指導下,新增貸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達到33%,今年7月末新增貸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達到49.6%。這表明縣金融機構克服各種不利因素,較好地落實了國家貨幣政策,將新增存款主要用于當地,雖與上級要求還有差距,但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發展勢頭良好。
二、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近兩年來,面對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縣域經濟金融經歷了危機暴發、蔓延、見底、復蘇的全過程,其間國家貨幣政策也由年上半年的“從緊”轉變為年4季度的“適度寬松”,再到今年的信貸總量調控與結構優化并重。可以說,近兩年,縣金融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首要目標是“保穩定、保增長、保鞏固、保提高”,在此過程中,重點圍繞四個方面來開展:
(一)拓展信貸產品線
縣的縣情決定了金融主要扶持對象就是中小企業和“三農”。近兩年來,為了緩解中小企業和“三農”貸款難的問題,我們積極開展了信貸產品創新,延長信貸產品線。全縣各金融機構通過自主創新、借鑒引進,推廣應用了林權抵押貸款、漁池經營權抵押貸款、倉單(倉貨)質押貸款、法人流動資金循環貸款、商業門店抵押貸款、汽車營運及消費貸款、農戶共同風險基金擔保項下的小額農戶聯保貸款、返鄉農民工回歸創業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大量切合本地實際的信貸產品。如:林權抵押貸款,以森林資源作為抵押,主要用于解決借款人生產經營流動資金短缺而發放的擔保貸款,擴展了原有貸款用途;倉單質押貸款是針對棉花購銷企業巨大的資金需求,依托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開辦的,由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指定交割庫、農發行三方共管的棉花倉單質押信貸業務,該貸款產品現已在全省推廣應用;返鄉農民工回歸創業貸款是年由縣財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信社共同推出的,專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支持的財政貼息信用貸款。目前縣各金融機構正在運用的信貸產品有98種,這些信貸產品較好地滿足了不同行業、不同層次、不同貸款主體的資金需求。其中僅返鄉農民工回歸創業貸款年就發放了4000多萬元,財政貼息70余萬元,惠及800多戶創業者。
(二)創新服務模式
在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上,首推農行創立的支農模式,被農總行譽為信貸支農的“模式”。具體由以政府為依托的“銀行+政府+企業到農戶”、以協會為紐帶的“銀行+協會+會員到農戶”和以信息員為平臺的“銀行+網點+信息員到農戶”等三種模式組成,年市政府在農行組織召開了有全市金融機構主要負責人參加的現場會,隆重推介支農模式。營銷模式的推出,對強化縣農業基礎地位起到很好支撐作用。針對農村金融市場“客戶分散、弱勢金融需求量小、抵押物品缺乏、經營風險較高、管理成本過大”的實際,為了強化風險管理。農行和農村信用社還探索實施了以“五包、三保”、“四包一掛鉤”的風險管理新模式,較好地控制和防范了信貸風險。
(三)延伸服務范圍
一是業務范圍向鄉鎮延伸,花旗信貸和宏泰小額貸款公司將業務范圍逐步由縣城延伸到周邊鄉鎮,郵政儲蓄銀行依托遍布全縣各鄉鎮的21個網點辦理存取款、資金匯劃和信貸業務;二是支付結算向鄉鎮延伸,有45個農村網點加入到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全縣共設置安裝各類支付機具2769臺(部),其中ATM機72臺、POS機430臺、商易通227臺、轉賬電話2042部,結算機具遍及全縣16個鄉鎮、村組;三是銀行卡服務向鄉鎮延伸,累計發行各類銀行卡92.7萬張,其中發行惠農卡12.8萬張,覆蓋率達全縣鄉鎮農戶17.68萬戶的72.4%。全縣累計持卡消費1.25億元。
(四)健全服務機構
一方面引入信貸專營機構,如從年起,縣先后引進設立了花旗貸款有限責任公司、縣宏泰小額貸款公司和市商業銀行縣支行,充分發揮他們管理新穎、經營靈活的優勢,專為中小企業、微小企業和個人服務;另一方面在金融機構內部設立信貸專營部門,對服務進行細分。如縣信用社設立了公司客戶部和個人客戶部,縣農行分設了法人客戶中心、個貸中心和“三農”服務中心,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實行分工負責、集約經營。
三、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各項政策手段的出臺和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縣域金融也獲得了發展良機,各項金融指標較兩年前都有了較大進步,并逐步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但由于受主觀與客觀、歷史與現實、體制與機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縣域金融發展仍然面臨一此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1、金融資源配置不夠合理,金融服務經濟的功效有待進一步發揮。一是機構設置不合理,工、中、建三大國有商業銀行已基本退出了農村市場,3行貸款余額合計僅為5.47億元,而縣域金融服務的重點恰恰就在農村,“三農”和中小企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逐步占居主流位置。二是信貸資金分配不合理,存貸比嚴重失調。大部分資金都上存到上級行,致使縣域經濟發展嚴重貧血。三是信貸產品設計不合理。在縣域經濟體系中,企業單位和個人投融資渠道單一,中小企業單位和個人沒有參與貨幣市場交易,除了向銀行申請貸款支持、把資金存入銀行幾乎沒有別的渠道。而金融機構針對農村市場的信貸品種相對缺乏,準入門檻較高,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常常遭遇“貸款難”。四是縣級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居民由于對未來的收支不能預見,加上社會保障水平低,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較窄,居民存款一直呈大幅增長趨勢,貸款增長緩慢,存貸差距大,阻礙了縣域經濟發展。
2、信用環境建設任重而道遠,信貸投放的平臺不夠扎實。一是征信信息共享平臺不完善、不健全。目前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積累的貸款客戶資料數量偏少,不能適應信貸征信體系創建的需要。尤其是個人和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建設在非銀行信息采集上得不到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二是信用擔保機制不健全,制約了信貸投放。隨著金融機構內控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防范風險意識的增強,貸款手續也逐漸嚴格,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保證貸款成為主流。由于縣域企業全部為中小企業,貸款抵押可用資產少,民營信用擔保機構資金缺乏,規模小,與龐大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機構的貸款投放。三是缺乏有效保全信貸資產的法律支撐平臺。金融機構在訴諸法律后,雖然是打贏了官司卻輸了錢,有時雖然得到一些強制執行的實物,但因無法變現,等于一堆廢物。
3、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及管理機制與縣域經濟發展要求不適應,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作用不突出。一是受商業銀行授權授信管理的影響。基層商業銀行只有貸款推薦權,而缺乏貸款決策權。二是貸款投向集中。投資方向和重點描準幾家明星企業,造成貸款投量集中,投向扎堆的現象。在此投資理念的影響下,基層行上報的項目如不屬其上級確定的投放取向,很難獲得核準。三是商業銀行趨利性與貨幣政策社會性的矛盾,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就是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盈利的最大化,使自己的信貸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于政策性的、公益性的項目,比如下崗失業貸款、助學貸款業務興趣不大,不愿作為。
(二)幾點建議
1、打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健全信貸資產保全法規。一是要切實加強誠實守信教育,增強全民信用觀念。二是要搞好政府、企業、個人“三大信用主體”的建設。政府要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積極幫助金融機構落實債權,盤活資金。要對逃廢債務的行為嚴厲打擊,營造一個清正、公平、安全的投資環境。其次要搞好企業和個人信用建設,增強企業和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提高自身信用度,以帶動整個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從而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四是健全中小企業和社會個人征信系統,以適應金融機構業務開展的需要,降低風險程度。
2、國有商業銀行要明確自身經營思路,制訂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信貸實施意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商業銀行要改變現有的貸款審批管理體制,擴大縣級行授權授信額度,避免“一刀切”式的權力上收。對縣級機構應盡量安排與其組織存款能力相匹配的貸款總量,實行區別對待的信貸政策,努力提高存款與信貸投入的比例,力爭使存貸比達到50%。
3、加速建立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機制,共同促進縣域金融健康發展。一是加強金融機構與政府、企業之間的溝通,做到信息共享。多舉辦金融聯席會、銀企對接會和信貸政策、項目推介會。將上述活動經常化、制度化。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投資環境。一方面政府要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育支柱產業為著眼點,抓好生產基地建設,擴大特色種植業、養殖業、高效農業的比重,提高農業經營集約程度,增大農產品的批量,為信貸資金的合理投放奠定市場基礎。另一方面要抓好中小企業結構調整。通過對中小企業進行改制,在深化體制改革的同時,提高其科技含量,組建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促使產業規模化。三是政府對支持當地經濟發展有功的金融機構實施激勵機制。四是建立和完善信用等級評定及中小企業擔保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