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業銀行經營模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發展初期的艱難探索
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之初,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內部形勢。一方面從各家信用社翻牌過來的支行,仍然擁有較大的自主權,且對總行制定的各項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另一方面,總行在開展工作中既缺乏權威性,又缺乏雄厚的資金支持。在這種比較嚴峻的形勢下,不可能實現防范信用社金融風險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建行初衷。于是,結合其他各項改革措施,在確保平穩過渡的前提下,許多城市商業銀行在經營模式上進行了一些艱難但非常必要的探索。
1、營運資金適度集中。為了充分發揮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之后的規模優勢,營運資金適度集中是非常必要的。各家銀行重點采取了如下措施進行資金的適度集中:一是建立二級準備金制度,按照存款規模的一定比例支行向總行繳存準備金;二是鼓勵支行閑置資金上存總行;三是通過聯合貸款等形式,將支行資金相對集中后投向優勢項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事實證明,建行之初果斷采取的營運資金適度集中的戰略性措施是非常英明非常正確的。由于資金適度集中,使許多城市商業銀行很好地抓住了1996年和1997年國債市場異常火爆的難得機遇,無論是國債696品種、796品種還是實物券,都提供了非常豐厚的利潤來源。高收益的國債投資有效減緩了之后幾年利差不斷縮小對商業銀行資金營運的沖擊。
2、經營權限適度集中。不論是從調整和理順總行與支行關系的角度考慮,還是從防范風險的角度考慮,經營權限的適度集中都是非常必要的。當然,為了盡可能減少改革過程中的阻力和振蕩,許多城市商業銀行對經營權限的調整是逐步進行的。一是對支行資金流向進行調控。規定支行在購買國債時只能通過總行渠道來進行,而不能再從其他銀行購買。這一規定從全行角度看,增加了整體收益,降低了資金成本。二是對支行資金運用權限進行調整。在各地融資中心相繼撤消之后,要求各支行不得再從事資金拆借業務,資金頭寸的調劑由總行統一運作。三是對支行的貸款權限進行適當調整。根據管理需要,逐步縮小了支行的貸款權限。一方面對于風險較大的信用貸款等品種,不再允許支行直接經營,另一方面對支行貸款最高金額進行控制。特別是在人民銀行出臺有關規定之后,直轄市城市商業銀行支行的貸款權限縮小到100萬元以內,副省級城市及省會城市商業銀行支行的貸款權限縮小到50萬元以內。對于部分資產質量太差的支行,完全取消了貸款權。配合經營權限的調整,在人事管理、費用支配等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
3、風險控制適度集中。建立城市商業銀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消除當時信用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金融風險問題。城市商業銀行建立初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任務非常艱巨。城市商業銀行組建后,一方面加快了不良資產清收工作,另一方面在內控制度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信用合作社時期出現大量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內控制度不健全。所以許多城市商業銀行在建設內控機制、防范風險方面進行了非常可貴的探索。一是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支行在日常業務經營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及時組織人員對已經頒發的制度辦法進行有效性甄別,終止無效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制訂和完善對規范全行業務操作,理順一級法人經營體系,有效防范和控制經營風險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初步在全行范圍內確立起守規經營、守法經營、全行一盤棋的經營思路。二是建立內控組織體系。內控機制的良好運作,客觀上要求有一個職責明確、高效運轉的組織機構體系。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以稽核部、事后監督部為主,其他業務部室為輔的內控組織體系初步建立起來。三是按照人民銀行對內控工作要求,建立以“三道防線”為核心內容的內控運行機制。第一道控制防線設在業務操作環節,第二道防線由各業務管理部室負責,第三道防線由稽核部門負責。
經過三年左右的艱難探索和不懈努力,包括北京市商業銀行在內的早期成立的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在各方面的關系已經基本理順,初步具備了進行新的創新性探索的基礎。同時,由于金融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城市商業銀行也不得不在經營模式上進行更加積極的創新和探索。
二、日漸成熟的主動探索
隨著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逐步走向正軌,城市商業銀行已經有能力和精力開展主動性的創新和探索,這種探索已經明確地帶有與國內外金融業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特征。具體來看,對經營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1、存貸合一的資金運營模式。城市商業銀行成立后,為了迅速改善從業人員素質,提高綜合競爭力,普遍采取了大規模引進人才的戰略措施。這些人才以從專業銀行引進居多,因而采取與專業銀行相類似的資金運營模式就成為一種非常現實的選擇。事實上也確是如此,一方面在機構設置上建立了資金計劃部、信貸部等存貸經營完全分開的業務職能部室,另一方面在資金籌措和使用上,也基本上遵循相互分開的經營觀念。這種經營模式對城市商業銀行資金運營迅速走向正規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競爭形勢的不斷變化,這種比較傳統的資金運營模式在效率上已經不能適應客戶的需要,在效益上已經不能適應銀行管理的需要。因此,實行存貸合一的運營模式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存款和貸款主要有一個綜合性職能部門來統一管理和負責后,存貸各自為政的現象不復存在。存貸合一后使銀行的運作不再完全按照內部運行規律來進行,而是充分考慮到客戶的綜合性需求,并使銀行的服務水平有一個顯著的改善和提高,從而更有益于城市商業銀行參與金融同業競爭。
2、審貸分離的貸款經營管理模式。審貸分離是貸款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但是如何分離,如何兼顧風險防范與經營效率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城市商業銀行成立后,一般由信貸部統一負責信貸工作,貸款調查、貸款審查和貸款檢查都由一個部門來進行,因此審貸分離實際上只是在同一部門不同崗位的分工不同,真正意義上的審貸分離并沒有完全做到,因而就為信貸風險的產生提供了制度上的缺陷和可能。為了更好地控制信貸風險,使城市商業銀行的信貸工作更加符合現代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的要求,搞好審貸分離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城市商業銀行在貸款管理改革的實踐中,一方面建立了跨部門的全行性審貸委員會,行使貸款最高審查權限;另一方面將信貸部改組為主要履行貸款審查職能的信貸管理部,同時由公司業務和個人業務部統一負責存款的籌集和貸款的發放工作。這樣,審貸分離的貸款管理模式開始真正有效地建立起來。
3、本外幣一體化的貨幣經營模式。大多數銀行在經營外幣業務時,一般都設立了專門的國際業務部,主要從事與外匯有關的各類業務。這種本外幣相分離的經營模式,基本上適應了銀行經營管理需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貨幣經營模式。一方面外幣業務需要熟悉外語和外匯管理制度的較高素質的銀行職員,這方面的人才對許多銀行來說都是相對缺乏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政策,將本外幣業務相分離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企業希望銀行能夠提供本外幣一體化金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銀行也需要從本外幣一體化經營的實踐中來培養人才、積累經驗和提高工作效率,從而使國內銀行更加適應加入WTO后即將面臨的嚴峻形勢。因此,本外幣一體化已經成為國內銀行必須采取的經營模式和必須努力的方向。城市商業銀行作為金融界的一支新軍,在這方面的改革中自然會進行積極而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推廣綜合柜員制時,強調要會出儲、本外幣一柜清,在前臺實現本外幣一體化的金融服務;二是在資金交易中,實現人民幣與外幣的統一運作,統籌安排;三是在基礎性的存貸款業務中,實現本外幣的融合和一體化經營。
4、以客戶為中心的部門經營模式。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發展,在許多經濟領域出現了買方經濟的市場結構。從金融市場的形勢發展看,由于金融機構不斷增加,買方經濟也初露端倪。在這種經濟和金融背景下,銀行的經營理念也在發生悄悄的變化。以前,銀行普遍以自我為中心來設置業務部門和開展業務經營,銀行因為擁有資金處置權,認為可以奇貨可居,一般來說主動開拓業務的積極性幾乎沒有。這時的銀行更象一個機關,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金融企業。因此,銀行主要根據內部管理需要來設置相應的業務部門,客戶在與銀行來往時,常常一筆業務需要與很多業務部門來打交道,客戶即使有不滿情緒,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銀行與客戶交往中居于相對主導性的地位。隨著銀行間競爭程度的不斷加劇,銀行的經營觀念也不得不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轉變。城市商業銀行剛成立時,大多根據內部管理需要,設立資金計劃部、信貸部、財會部等業務部門,每個部門針對的客戶可能基本相同但履行的職能有一定差異。但是,在觀念調整之后,出于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金融服務的需要,設立了根據客戶特點劃分的業務部門,如公司金融部和個人金融部,銀行業務部門在經營中也主要圍繞客戶的金融需求來進行,包括設計金融產品、提供財務顧問、進行理財咨詢等各類金融服務。特別是客戶經理制的試點和推廣,使銀行以客戶為中心的部門設置與經營模式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5、相對集中和統一的業務處理模式。應當說,城市商業銀行的建立為業務集中提供了很好的組織和管理基礎。業務處理的相對集中將會使城市商業銀行有可能獲取更大的規模效益。事實上,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之后,由于資金的相對集中使用,已經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效益和影響。同時,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之后,普遍進行了業務綜合聯網工作,如北京市商業銀行在1998年實現了儲蓄和對公業務的全行聯網運行。綜合業務計算機聯網的完成,為城市商業銀行進行新的業務探索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一方面借助網絡優勢,開發了一大批業務,如代收手機話費、代收有線電視費、代收上網費等幾十種業務。另一方面則償試更新和更有創造性的探索。例如北京市商業銀行在2000年上半年,建立了全行性的會計核算中心,將以前分散在各支行的清算業務、核算業務、提入票據業務、會計信息等業務集中起來由核算中心統一進行和完成。這種相對集中和統一的業務處理模式,從一定程度說代表了我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從改革實踐上看,由于實現了業務處理的適度集中,一方面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使支行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適度;另一方面由于適度集中,使規模經濟優勢體現出來,大大減少了會計工作人員數量,同時還有效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使銀行的勞動成本顯著降低。以前,每個支行都要配備大量的會計人員,建立核算中心后,由于支行工作量銳減,從而工作人員的需求量呈下降趨勢。盡管核算中心人員增加了,但從全行整體看,人員總需求卻是明顯下降了。因此,業務處理的相對集中將是一個不斷逆轉的發展趨勢。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商業銀行在經營模式上的探索只是整個中國金融業不斷進取和探索的一個縮影。只要城市商業銀行永不停下探索和創新的腳步,城市商業銀行就將永遠是中國金融業一個重要的生力軍。同時,由于城市商業銀行在歷史基礎、面臨問題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因而城市商業銀行相互之間的合作就顯得非常迫切和非常必要,可以說加強城市商業銀行之間的經驗交流是當前非常緊迫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