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專業系統推進專業建設探索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系統整體推進專業建設的視角,針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圍繞校企合作、科研建設、雙創教育、課程改革等方面,同時推進專業各要素的建設,加速提升專業內涵建設,培養金融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系統整體;專業建設;金融專業
國際金融專業自確定為廣東省品牌建設點以來,根據建設方案進一步加大專業建設力度,系統整體性地推進專業建設,在人才培養質量、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改革、教學資源建設、社會服務方面取得較明顯成效。
(一)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實現校企合作育人長效化2017年,本專業與標桿企業合作構建“e銀行一中心”校企協同育人平臺。“e銀行”由企業冠名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是銀行延伸至校園的服務終端,是傳統銀行模式和創新科技結合的新型銀行渠道。“一中心“指的是AIB金融服務中心,既為專業教學科研與金融理財業務深度融合提供平臺,同時是學生進行真實職場金融實踐場所。依托“e銀行一中心”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學校以場地換企業資源,為學生提供在校內高效完成生產性實訓平臺。金融企業將服務終端延伸至學校,獲得學校場地、人力和客戶資源,校企雙方實現共贏,促使校企合作長效化。同時,深度整合專業教學、實訓、實習環節,將金融企業服務終端引入校園,將金融客戶售前開發、售中業務處理、售后關系維護環節搬進學校,達到課程教學與企業經營對接、教學過程與服務流程對接、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對接。
(二)基于SRGO人才培養理論,探索金融人才培養科學化國際金融專業以”SRGO”為理論支撐,從“校企協同、角色轉換、互助傳承、項目引領”四個維度展開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嘗試結合我校特點打造高職教育金融專業科學的培養模式(本項目獲廣東省教育廳科研課題立項)。S為協同理論,R為角色效應,G為齒輪效應,O為成果導向理論。實踐證明,上述理論對實踐有科學指導意義,體現在:基于協同理論和成果導向理論,結合金融專業教育特點,形成“校、企、生利益共贏的協同體”、編制體現成果導向具備進階特點的項目,形成反向設計項目實施引領課程教學模式;運用社會學角色效應,研究學生三年人才培養過程角色定位與轉換機制,將“金融企業客戶———金融企業客戶經理———金融企業學徒”三種角色有序嵌入人才培養過程;運用公司管理學中的齒輪效應,探討形成具有內部傳動力學生間“點對點”互助傳承長效機制。
(三)實施中職高職貫通培養,實現職教人才培養一體化2016年國際金融專業與三所中等職業學校開展中高職銜接三二分段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經過兩年試行,運行效果良好。自2018年,開始實施中高貫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中高職共同參與學生五年的學習生涯,包括中高職教師共同完成2018版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方案和轉段考核方案,共同參與課程教學和考核命題工作,中高職教師共同完成初中到中職段招生工作,實施入學宣講;根據職業分類和標準,確定技能型人才從初級到高級職業能力標準和層次結構,明確中職段與高職段各自人培養目標及規格,避免中高職培養目標出現職業能力水平和教育層次重復和錯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系統構建課程體系。中職課程重基礎,強應用,讓學生初步建立職業認知,高職課程重實踐,強創新,鼓勵學生在真實或模擬工作場景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性。文化基礎課程注意中高職知識點有機融合,中職段注重基礎素質教育,高職階段注重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全面培養,適應漸進性終身教育需要。
(四)形成三方質量保障機制,保障人才質量評價客觀化為綜合客觀地評價人才培養成效,專業建立三方評價教學保障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方案效果反饋機制。用人單位評價:建立與用人單位定期溝通制度,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和發放問卷方式獲取評價信息,收集社會和用人單位意見及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畢業生評價: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由專業老師與輔導員共同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畢業生職業發展情況、對教學質量及所學課程的評價。第三方機構評價:學校與麥可思公司已開展8年畢業生人才培養與就業質量調研,對畢業生畢業后的發展軌跡持續追蹤,為教學質量、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提供依據。此外,本專業制定了《國際金融專業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制度》,為利用第三方評價結果調整教學計劃提供了制度保證。
(五)打造完善雙創育人體系,促進學生雙創訓練成果化國際金融專業在2018年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創新思維、創業實務、金融創新創業實務、證券經紀等雙創類課程,系統培養學生雙創思維與能力。同時堅持“賽教結合、寓學于賽”的教學理念,組建競賽研究團隊,探索大賽與教學規律,通過校賽來選拔優秀指導教師和學生選手。國際金融專業在雙創師資隊伍建設、雙創課程建設、雙創比賽等方面也取得優異成績,獲教育部主辦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雙創大賽銅獎、獲“挑戰杯———彩虹人生”廣東職業院校雙創大賽二等獎(省級);三個項目獲大學生雙創訓練項目校級立項、多名教師被評為第一屆校級雙創十佳指導師、多名教師認定為校級雙創指導師、成立兩個創新創業基地。
(六)完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保證專業實踐教學全程化打造“校內模擬實訓中心———校內真實業務處理平臺———校外實訓基地”三維實訓基地群,為“三階遞進角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實踐場所,設計課程教學項目和任務,有效發揮校內外實訓基地不同作用,校內基地著重以高仿真模擬實訓培養學生崗位核心技能,而e銀行一中心為學生提供校內跟崗實踐場所,提升崗位核心能力,而校外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職場氛圍,學生將各核心技能有效串聯,并在與客戶溝通交互過程鍛煉綜合職業能力,有效保證專業實踐教學的全程化。
(七)依托金融教學科研團隊,推進社會服務對象多元化國際金融專業在建設年齡結構、職稱結構、雙師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同時,出臺多項激勵措施,依托金融教學科研團隊,組織三個有針對性的社會服務團隊。一是企業風險控制研究團隊,以廣東農墾為服務對象,設計適用于廣東農墾的內部控制度體系,獲得農業農村部高度評價;二是成立廣東農墾經濟學會,該團隊組織成員根據農墾實際問題開展科研,2018年共立項課題5項,為農墾改革提供建議;成立AIB金融服務中心學生團隊,在服務校園、鄉村、社區方面作出突出表現,開展三下鄉活動,實現金融資訊進鄉村,開展“不要讓期“貸”變成傷害”巡回講座,年培訓規模達2080人,為全校師生與周邊居民提供金融服務。
(八)做實課程雙語教學模式,推動金融人才視野國際化國際金融專業共有4名雙語教師,依托該優質,本專業在原開設《涉外金融實務》與《會計基礎》兩門雙語課程基礎上,引入國外行業標準作為教學標準,形成以國外行業標準作為專業課程教學標準的試點方案和總結材料,包括專業國外行業標準、專業借鑒使用方式及效果等材料。新增《金融服務英語》《財務分析》兩門雙語課,課程在與國際教學標準接軌方面將以《沙外金融實務》為參照,打造與國際行業標準良好對接的國際金融雙語教學體系,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才。
二、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一)對外交流停留在淺層合作層面,校際尚未形成深入合作模式對內合作方面,國際金融專業教師分別與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交流互訪,雖然在一定程度實現了經驗交流、互通有無,但在學分互認、學生互換等方面并無實質合作,今后希望能通過制定相關制度化解校際深層合作障礙,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建設MOOC等方式實現學分互認。對外合作交流上,結成姊妹校進度緩慢。2017-2018年有兩名教師前往馬來西亞沙栳樾大學進行交流,探討本專業雙語課程輸出項目,但進展較緩慢。接下來一年內必須制定合作日程表,落實結成姊妹與課程輸出等事宜。
(二)缺乏高質量數字化資源,難以實現真正意義資源共享2017-2018年,國際金融專業共建設6門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但是資源以PPT、教師視頻、電子化教材等常規資源為主,缺乏動畫,交互式動畫、微課等高質量數字化資源,資源的顆粒化程度不夠,影響資源共享。今后要重視教學平臺的選擇與建設,以及教學流程設計,選擇在智慧職教大型公開平臺上建課,在課程開放的過程中提高數字化資源質量。
三、結語
國際金融志變形圍繞中心任務,目標明確,統籌兼顧,系統整體推進專業建設。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是系統性工作,不能單一地推進某個項目,這樣會使專業建設各要素建設背離人才培養目標,只有在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統籌兼顧專業建設的各要素,才能使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相契合。
參考文獻:
[1]章瑞智.地方高校實踐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
[2]潘米樂.新時代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踐行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
作者:陳倩媚 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