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支持當代農業的調研與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各金融機構著力構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廣泛引入各類擔保、保險等融資增信手段的信貸模式,推出了諸如“銀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銀行+合作社+融資擔保公司+保險+核心企業”等信貸模式。近三年來,全省累計發放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核心載體的創新貸款84.26億元,惠及合作社2474個,受益農戶28.91萬戶,對于促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合作化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五是對農業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信貸支持逐步提高。各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加大農業科技投放作為今年信貸支農的重點,積極建立和細化符合農業科技企業需求特點的信貸管理制度,擴大農業科技信貸投放。省農發行重點支持了一大批種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的農業科技開發資金需求;龍江銀行積極創新“小科農”品牌,重點支持中小型科技農業企業和項目。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金融機構農業科技創新領域貸款余額37.18億元,當年累放54.92億元,余額同比增長39.62%,高于同期涉農貸款增速14.32個百分點,信貸支持科技興農成效顯著。
金融支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省金融機構在支持現代大農業發展中已經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取得較大成效。但總體上看,我省金融機構在經營理念、管理機制、創新能力、金融服務配套體系建設等方面與現代農業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尚有較大差距。
第一,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信貸管理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許多金融機構對農業的信貸管理模式還在沿用老的信貸管理制度、辦法,而不是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求靈活調整,在日新月異的農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面前,這種管理模式顯得尤為僵化、落后。
以農戶貸款為例,隨著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合作化經營、農村城鎮化步伐等加快發展,農民貸款需求日趨多樣化、大額化,傳統的小額農貸思路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現實需要。但是受到傳統信貸管理模式的條框制約,金融機構在貸款手續、額度、期限以及還款方式上沒能做到根據廣大農戶的實際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導致銀行的信貸管理方式不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經營特點和生產周期,信貸滿足率不高。
第二,符合現代化大農業需求的金融創新不足。金融機構普遍還沒有建立起適應市場需求的金融創新機制,許多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創新的主觀意愿和能力有限。這就導致兩個結果,一個是傳統金融業務長期占比過高,而對新興農業產業、新興的農業經營模式及市場主體的創新型業務少,貸款占比很低。比如,我們對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三家金融機構的調查顯示,截至2012年6月末,三家金融機構發放的農戶貸款占涉農貸款的87.01%。其中,三五戶聯保占全部農戶貸款的70.14%;抵(質)押擔保貸款占全部涉農貸款的三分之一,主要是房產抵押。而基于大型農機具、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倉單、預期收益權等權益抵(質)押貸款產品以及圍繞訂單農業的金融創新產品等的信貸投放不足全部涉農貸款的10%。另一個是金融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即同一家金融機構對不同客戶推出的金融產品名稱不同,本質一樣,“換湯不換藥”;不同金融機構對同一類客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雷同。這樣的金融服務難以實現對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服務目標。
第三,農業信貸投放結構不均衡。一是地區間的不平衡——重視農業相對發達地區,忽視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二是對待不同主體間的金融服務精細化程度不平衡——重視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服務,對涉農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支持不足。三是不同的農業發展領域的投入不平衡——我們省現代化大農業要推進“八化”,各領域都重要,不能顧此失彼。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各金融機構往往對農機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等方面支持的多,而與水利化、科技化相關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開發等方面的信貸投入卻發展緩慢,支持有限。
第四,農村支付體系建設步伐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完善的農村支付體系是金融支持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載體之一,但當前我省農村支付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工作理念沒有及時轉變、非現金支付環境搭建不夠等等,這些問題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服務的效率與覆蓋面。
政策建議
一是盡快更新經營理念。各金融機構應增強服務現代化大農業的主動意識、創新意識,樹立在發展中防范風險的理念,從實際出發,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信貸管理模式,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金融服務。
二是加快金融創新步伐。金融機構應深入研究資產證券化、產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創業風險投資等金融衍生產品和新型投融資組合與信貸資金相融合的多元化農業投融資模式,努力開發銀行、保險、擔保、證券、期貨多方參與的新型融資組合模式;著力提高各類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在農業地區的普及,借助銀行卡等載體,探索符合現代農業各產業特點的支付結算模式的創新;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及社會中介組織等主體的協作,積極研究多樣化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等等。
三是不斷加大對現代化大農業的資金投入。各金融機構應積極調整信貸結構,不斷擴大對“三農”,尤其是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相關產業、項目、主體的信貸投放力度。要切實落實好縣域和農村的資金用于當地發展的政策要求,不斷提高農村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大力發展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應加快組建村鎮銀行、農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充分利用他們立足地方、服務中小的市場定位,以及決策鏈超短的優勢和更加貼近基層農民的有利條件,滿足廣大農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作者:李婷婷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