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五年制《國際金融》課程教學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如何在五年制高職《國際金融》教學實踐中既向學生傳授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國際金融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就此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從課程模塊化設計、啟發式教學、考核評定的安排等做了一些歸納和總結。
關鍵詞:
國際金融;教學體會;模塊化;啟發式
《國際金融》課程不僅專業性很強同時實踐性也很強,而五年制高職的學生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如此,經常會形成這種局面:老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似懂非懂,課程結束時老師覺得該講的知識都講了,可是學生依舊覺得難以掌握。因此,探索一套適合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成為了《國際金融》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就此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從課程模塊化設計、啟發式教學、考核評定的安排等方面談一談具體做法及體會。
一、模塊化設計,教學做結合
一般國際金融學的內容體系應包含國際收支、匯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貨幣體系四部分。筆者認為,只有在教學體系上從抽象到具體,從原理到實務,章節的設置注重內在邏輯關系,就可以使學生對國際金融知識體系有一個完整清晰的了解,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考慮按照國際收支、外匯、匯率、外匯市場業務、外匯風險、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機構等設計成不同的模塊,并考慮學生每一個模塊包含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學生應該掌握的某項技能,將相關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利用輔助案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例如,在學習“國際收支”這一部分時,我們可以這樣來構建教學模塊:
(一)教、學、做內容安排1.教師通過多媒體講解國際收支的內涵及各賬戶之間的相互關系,掌握國際收支的調節原理;2.通過案例給學生布置任務,對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相關項目進行計算;3.小組討論在現實生活中國家政策對國際收支的調節,并將討論結果匯總。
(二)教學載體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原理。
(三)培養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國際收支的內涵及個賬戶之間的關系;(2)理解國家對國際收支的調節。2.能力目標:(1)能夠進行國際收支平衡表相關項目的計算;(2)能夠對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理論歸納。
(四)實施步驟1.多媒體講解;2.學生進行計算;3.分析討論總結。通過模塊化設計,循序漸進,學生邊學邊練,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學生的實踐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普遍提高,真正實現了專業教學的理實一體化。
二、方法多樣化,關鍵在啟發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國際金融》課程具體的教學中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指導思想,就要根據班級學生情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在學習“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這一內容時,就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情況,采用不同教學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1.發現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急于把現成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索解決問題。在這里,可按如下步驟進行教學:(1)設問:合上課本,想一想一國匯率上升對進出口、旅游、資本流動有哪些影響?(2)思考:讓學生自己思考上述問題。(3)啟發:匯率上升后,本國貨幣對外升值,進而影響國內物價和貨幣購買力,從這個角度出發分析。(4)討論揭示:學生經過討論,再結合教師提示,揭示出答案。
2.情景教學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一定的場景,創造一種模擬環境,在這種環境下,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開發思維的目的。如就上述問題,當一國匯率上升時,分別由一半同學扮演進口國,旅游輸入國,資本流入國,另一半同學扮演出口國,旅游輸出國,資本流出國,讓他們從本國利益出發分別互相質疑對方,尋求雙方都接受的方案,然后,再派幾個代表上臺演示,雙方各抒己見,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
3.案例教學還可以通過典型案例,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中揭示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組織案例討論并要求學生對具體案情歸納,得出結論。最后在課堂上由師生對其方案進行提問,指出漏洞,從而達到掌握課本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述方法的關鍵都在于啟發,需要靈活運用:對于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的班級,宜提出具體問題,運用發現法;對于思維較活躍的班級,宜用情景教學法;而對于基礎較好,獨立思考能力較強的班級,宜用案例教學法。我們只要對班級學生有足夠了解,對各種教學法有較深的認識,便能根據學生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法,并在教學中加以運用,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立體化考核,綜合性評價
課程考核及成績評定,也是教師完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那種完全以考試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做法已經不適應現代教學需要。課程考核及成績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綜合評定。1.學習態度。教師根據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與教師的配合程度,作為考核的一項指標。2.平時作業。主要是評析與課程有關的資料或案例,考察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還可以考察學生有否獨到見解,以此衡量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3.課堂提問。通過提問方式,經常了解和檢查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回答情況予以計分。4.課堂發言。對于課堂提問或課后作業,有的要求學生上臺作簡短發言并評定發言成績。5.考試。由于通過平時多角度評定學業成績,傳統的期中成績、期末成績占學生成績的比重應大幅度下降,但仍不失為考核,掌握理論基礎知識的一種手段。有時還可根據學科情況組織開卷考試。
四、結語
在《國際金融》的教學組織期間,教者通過模塊化教學設計,加大教學活動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在對學生課程成績考核中進行了多元化綜合性評價。這種安排,不但有利于增強學生國際金融方面的知識、技能,還可以通過知識技能的遷移,有利于學生獨立工作能力、應變能力、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參考文獻:
[1]于淼.淺談職業大學經濟類國際金融教學的幾點體會.北方經貿,1998,04.
[2]張永莉.淺談職業大學經濟類國際金融教學的幾點體會.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8.
作者:褚曉天 單位:無錫技師學院 ( 江蘇省無錫立信中等專業學校 ) 財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