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之鄉土地資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農業;土地;南澗;古今;概況
[論文內容提要通過實地田野調查,經由大量資料考古,了解古往今來人們在農事活動中,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及其政區建置的情形和典故;就此搜集歸納后,主要對自古靠農業生存的南澗彝族自治縣的基本概況作了分析介紹;回顧追溯,總結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推而廣之,提出當代人一定要千方百計保護國土資源,合理利用農業用地,對于農業;農村;農民依靠的厚土大地,人們應該傾注更多的真摯大愛;
土地是萬物生存之源,土地是立國富民之本;綠色星球,皇天厚土上承載著人們共同的家園,承載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古往今來,祖國大地上不知留下多少文人墨客的土地情愫,不知留下多少農人耕耘的墾拓壯舉,不知留下多少鐘愛土地的無故感慨;無數傾訴;無盡話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土地,不光成其為不盡的話題,因之也引發出一個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涵義雋永的土地新問題;土地新問題是事關農業,事關三農,事關國家大局,事關子孫后代,事關(人類)每一個人的新問題;
由此亦可見,土地新問題既是提示人們要高度重視的新問題,也是對生存于斯(土地上)的所有萬物生靈,應該如何對待土地本身的一個重大課題;有鑒于此,本文扣緊“愛祖國,守國策,愛土地,護家園”這一主線,對南澗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土地新問題進行記述;追溯上述土地歷史;沿革;變遷;詳述當代土地管理機制;體制;法制;揭示人地關系;人地協調;人地均衡等諸多新問題;之所以撰寫此文,預期目的是了解南澗土地的歷史和目前狀況,加強土地國情教育,增強耕地貧乏憂患意識,廣義而言,就是要告訴人們樹立愛土惜地的觀念,就是告誡人們切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形成“人人守土有責,代代惜地光榮”的風尚,成其為社會主義時代文明以及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使之起到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
整個彝族自治縣南澗(彝區)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全境地跨東經100°06'一100°41',北緯24°39'一25°10'之間,東和(本州)彌渡縣接壤,南和(普洱)景東縣毗鄰,西南和(臨滄)云縣以瀾滄江為界,西北和(臨滄)鳳慶縣黑惠江隔水相望,北和(本州)巍山縣山水相連;縣域東西橫距59千米,南北縱距55千米,邊界長約215千米;縣人民政府駐地南澗鎮,距省會昆明398千米,至州府下關l06千米;總面積1731.63平方千米(均為二十世紀末數據)[1;追溯這一地域上的土地所有制歷史,基本和全云南全省大致相仿;自有人類繁衍生存拓荒開始一直為漫長的“原始公社所有”;大概到了西漢魏晉南北朝期間有奴隸主所有;封建國家所有;南中大性所有;豪民所有以及原始公社所有等,以奴隸主所有制為主;隋唐五代兩宋間有南詔;大理地方政權所有;封建領主所有;三十七部所有;奴隸主所有等,以封建領主所有制為主;元明清間有封建地主所有;封建領主所有;封建國家所有;自耕農所有;奴隸主所有殘存所有等,以地主所有制為主;中華民國時期有地主所有(包括工商業兼地主);農民所有(包括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其它殘存勢力所有等,以地主所有制為主[2;
南澗本是地名,今冠為縣名;南澗稱謂由來已久,南澗建置沿革境遷《大明一統志》和《康熙定邊縣志》等皆有記載,“唐(蒙氏)時(仍)為濮洛蠻所居,地曰南澗”,“元于南澗置定邊縣”;“三代而上要荒之城(域),羈糜而已……”,南澗“漢時屬益州郡”;唐初歸陽瓜州地;南詔崛起時同是發祥地之一,屬蒙舍瞼;宋代皆為今巍山縣為中心的歷代建制屬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澗置定邊縣,隸屬鎮南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省革定邊縣建制,改設為鄉,仍隸鎮南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復置定邊縣,改隸楚雄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裁定邊縣歸蒙化府所轄;民國時期,南澗地一直為蒙化縣屬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南澗地置定邊;寶華;蒙樂;南屏;浪滄;碧溪;擁翠;樂秋共8個分區,為蒙化縣人民政府領導;至1950年改為蒙化縣的第四;五;六3個大區,下設71個鄉;1958年成立南澗;樂秋;擁翠;公郎(包括碧溪);岔江(包括新民);沙樂;寶華;和平等8個,由巍山縣領轄;1961年和巍山縣分縣籌建南澗縣,1965年11月正式建立南澗彝族自治縣,現(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設南澗鎮;得勝;樂秋;擁翠;碧溪;新民;浪滄;寶華;無量和沙樂鄉10個鄉(鎮)[3;
南澗縣1731.63平方千米土地上承載著10個鄉鎮,80個村公所(辦事處),有1270個自然村,1562個農業社,總人口203747人(1997年末數),有18個民族成份,其中漢;彝;回;苗;白;布朗;傈僳等為世居民族;彝族是自治縣主體民族,彝族和各兄弟民族自古以來在南澗這塊土地上拓荒開發,繁衍生息,到目前為止(公元1996年),人口密度為128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12.75畝,人均耕地1.05畝[2;
南澗縣地處紅河上游,橫斷山脈南緣縱谷區,屬元江;瀾滄江(古黑水)流域;境內山巒起伏;河谷縱橫,哀牢山自西北向西南綿延,無量山由西向東橫亙;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河流分屬元江水系和瀾滄江水系,主要有巴邊江上游石洞寺河,沅江源頭(之一)南澗河(古禮社江),流入瀾滄江的公郎河,由北向南流入境內的巍山河(古陽瓜江),自東而來流人境內的白崖河(古湯水)等;縣境東南部的無量鄉;寶華鄉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之主要山系,分布著大小山峰27座;東北部的南澗鎮和得勝;樂秋;擁翠3個鄉處于無量山和哀牢山支脈旁系,有大小山峰30座;西南部的碧溪;新民;浪滄;沙樂地處無量山脈和旁系山脈,有大小山峰39座;
全縣除4.7平方千米的南澗小壩和1.4平方千米的公郎槽子,又l平方千米左右的寶華新街小谷地外,其余均是山區,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海拔最高是中北部的太極頂山3061米,最低是西南部瀾滄江畔916米,高低相差2145米,平均海拔1988米;因海拔高低不同形成“一山分幾季,隔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6.1℃,平均降雨量為709.6毫米,年積溫6936℃;
農業之鄉南澗縣,耕地面積529161.3畝,凈耕地面積374217.8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4.26%;按有關標準二級類分為澆灌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菜地五類,三級類又分為平田;旱地;坡地;梯地;輪歇地之類;分布特征是摘要:澆灌水田多分布在南澗鎮和浪滄鄉小平壩地區,以及水源較好地段和山區水源充足的箐溝兩側和村社四周;望天田多數分布在山區;山腳無澆灌保證地帶,以新民;樂秋;無量鄉較多;水澆地僅南澗鎮有幾十畝,一般一年兩熟;旱地多數分布在半山區;山區和平緩地帶及四面丘陵地帶;菜地則較少,多為原來的自留地,有的是利用水田實行糧食和蔬菜輪休種植[1;
園地面積59385.3畝,占土地面積的2.26%;園地面積中茶園是大頭,占96%[1,以此茶葉成其南澗的骨干經濟項目之一;其余園地面積較少,果園地面積比重尤少;
林地而積1381451.8畝,占總面積的52.64%;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等五個二級類,分布特征是摘要:有林地多分布在樂秋;新民;得勝;無量等四個鄉;其次為浪滄;寶華和沙樂鄉;未成林造林地多分布在擁翠鄉,其次是寶華鄉和新民鄉;另外城鎮;村莊;工礦用地面積41393.5畝,占土地面積1.58%;交通用地面積11703.2畝,占土地面積的0.45%;水域地面積26730.8畝,占土地面積的1%;未利用土地面積729328.7畝;占土地面積的27.79%[4;
這樣一塊大地,這樣一片熱土,在她身上,在歷史上,不僅養育了依靠她而生存的人民大眾,萬物生靈;同樣因此曾產生過不少人們為著土地而萌發的“蠻治山田,殊精為好”[5,“以土相宅而建郡國都鄙”的故事;大凡于此,浮想聯翩,勾起回憶,值得提及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祖籍南澗縣無量鄉小李自么村(人),彝族農民起義領袖李文學,在南澗為中心的哀牢山;無量山山區率部起義,被義軍推舉為“夷家兵馬大元帥”,起義斗爭達二十年,占地涉及面約三萬平方公里;起義軍土地大綱規定摘要:“帥府近郊之莊主田畝,悉收為軍耕,庶民原耕莊主之地,悉歸庶民所有;免租薄賦;按歲所獲,課賦二程(成);荒不納”[6;這種既不需要丈量土地,又不需要重新劃分土地,比較簡便易行的土地政策制度,“據實地調查,在哀牢山上中段,這一反封建的土地政策,曾得到了比較認真的執行[6;”由是李文學高度重視土地新問題,“帥府頒布的土地政策是用法律的形式改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權,讓土地回到耕田的農民手里[7;”為實現“耕者有田,一方樂利[7”的目標而抗爭;帥府頒布的土地政策即力圖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想當初,作為農民起義,其核心包括土地革命,視土地為命根,革命成功,農民則得以“分地土安身[6”立命……那情;那景;那狀,后人不可忘記;而今,當代人怎能不視土為貴,甚或更應該愛土如命;
綜上所述,南澗縣這塊土地,這塊萬物生存之源的土地,作為南澗彝鄉這個家園的載體,養育了南澗的所有一切,也就是這塊土地,承載了過去,承載著今天,還將繼續承載希望和未來;正因為如此,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已經熟悉到土地新問題是事關大局和子孫后代,也事關當代每一個人的大新問題,作為大地母親的兒女,已經越來越關心著腳下這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土地,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一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
南澗縣各族人民高度重視倍加珍惜土地;關心土地;保護土地,在保護土地成為國策的今天,如何開發利用土地,依法管理土地成為人們的共識,被列入黨政部門,尤其是土地管理部門的議事日程;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結合南澗縣情及土地新問題的實際,認真學習;果斷落實中心的治本之策,切實轉變土地利用形式和管理方式,使南澗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有一切都奠定在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堅實基礎之上;
為了上述目標,為著南澗這塊土地,土地管理部門提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城鎮建設和山區開發;廣泛宣傳土地法律知識,提高廣天干部群眾的土地法律意識”的戰略性思路;全縣;全社會放眼全國,聯系本縣,正視土地,面向未來,正在加強土地國情國策學習,增強耕地憂患意識,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強化依法治地用地;發揚文明用地,文明管地,向土地傾注赤子之愛,求得可持續發展,開拓進取,勞作耕耘,用辛勤的雙手,在南澗這塊土地上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在南澗這塊后土大地上有效開發;合理利用;生存發展;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