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營經濟發展區域特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浙江:創新與毅力
作為全國矚目的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總是不斷地在發展中通過努力營造出新鮮事物。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熱而引致中央宏觀調控之后的2004年,浙江經濟呈現出“增長”繼續保持,“增速”出現回落的總體態勢。經濟工作中,堅持有保有壓,充分地利用了宏觀調控形成的倒逼機制,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深化改革、轉變增長方式上,著力緩解資源環境約束,提高集約化發展水平。在土地、電力等資源要素十分緊缺,遭受歷史上罕見的高溫干旱和臺風等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浙江省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年生產總值預計增長14.5%左右,達到11300億元,成為全國第四個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的省份,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2004年,浙江的投融資領域產生了突破性進展。2004年6月,首家中國民營財團在溫州成立。中瑞財團由9家股東平均出資創始,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是全國首家無地域限制的以“財團”命名的控股有限公司。2004年7月,由多家民營企業參股組建的全國首家民營銀行——浙江商業銀行進入試營業。“浙商銀行”由15家股東共同出資,其中13家是浙江省知名的民營企業,如萬向集團、浙江中國輕紡城集團、廣廈集團、吉利集團等,因而被浙江省金融人士稱為中國第一家“貨真價實”的民營銀行。
浙江出現的民營企業外遷現象也可以說是浙江民營經濟一種發展的創新。自2000年以來,浙江出現的企業外遷現象凸顯,雖然到目前為止影響尚小,但已引起各方面的關注。浙江省工商局的《從浙企外遷看我省個私民營企業生態環境》中透露,目前浙江省共有3000多家民營企業外遷。外遷企業對外投資總額226.3億元,外遷企業在該省外創造的總產值達453.5億元,上繳稅收25.1億元,分別占浙江省個私經濟總產值的6.1%和稅收總額的12.8%。滬、蘇、贛成為浙江企業外遷的主要目標區域,外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民營經濟產業升級、規模擴張的迫切需求,也說明浙江經濟的再次騰飛已拉開序幕,這回浙江人不僅僅是推銷小打小鬧的生活用品,而是帶著原始積累的資本和經營智力去撬動各地豐富的資源,打開浙江財富的新大門。
上海:吸納與擴張
截至2002年底上海的私營企業總戶數為22.5萬戶,數量已經占到上海各類企業戶數總量的52%。目前,上海市私營企業總戶數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
上海的“吸納能力”大大加速了上海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外省市民間資本紛紛進入上海,至2002年底,外省市到上海投資注冊的私營企業達到75093戶,占上海私營企業總戶數近1/3,注冊資本近1000億元,占上海私營企業總注冊資本的40%,成為推動上海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上海的民營企業不僅數量上令人不敢小覷,而且正在以質取勝——上海市的民營經濟正在大規模地進入高新技術、基礎設施等新領域。
除了吸納,上海的民營經濟也在進行擴張。上海民營資本跨區域流動的規模也日益擴大,在資本擴張中形成規模優勢的民營企業集團開始將其觸角伸向新的發展區域。作為“長三角”的焦點地區,上海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上海民營經濟“吞吐量”的增長將會引發強烈的連動效應。
北京的民營經濟在第三產業增長迅速主要是因為順應了北京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而北京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則體現出了明顯的戰略部署和規劃。
從發展特點上看,第三產業份額繼續增大。2004年上半年北京市私營個體經濟中,第三產業登記戶數達到61.8萬戶,占全部登記戶數的92.1%。上半年北京市私營個體經濟納稅總額為5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7億元,增長35.0%。
首都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受北京市經濟發展布局以及區域發展戰略的影響,全市私營個體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城近郊區。2004年上半年朝陽、海淀、豐臺、門頭溝、和大興五個城近郊區私營企業稅收總額達到29.1億元,占私營經濟全部稅收的57.0%。
最新出版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認為,民營經濟將繼續成為首都經濟高速增長的亮點,并將擔任"兩個主角",即在市場主體和工業增長上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北京市私營高新科技企業以每年遞增40%以上的超常規速度發展,有力推動了北京經濟發展,到2003年底對北京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60%。
天津:緊跟形勢、非公經濟比重穩步增長
天津民營經濟的發展與全國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顯得較慢,但天津的民營經濟在2003年全國民營經濟的大發展中同樣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見表1):
有約束無包袱的民營企業正在后來居上,成為激活天津經濟及中國經濟的一大“功臣”。
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結果是帶動了所有制結構的調整變化。2003年,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多數份額的天津,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繼續提高。2003年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302.3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6%;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084.61億元,比重為45.4%。其中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539.45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2.6%。
廣東:實力雄厚、孕育調整
從總體發展狀況上看,有學者對包括廣東在內的幾個民營經濟大省進行了對比,得出浙、滬、蘇、粵四省市發展個私經濟各具特色(見表2):
表2顯示的是截止到2002年底的統計數據。雖然沒有涉及到個體經濟的統計,但從表中的數據可以得知廣東省私營經濟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
廣東省的人文環境和發展意識都十分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廣東從事民營經濟研究的專家對當前廣東省民營經濟的評價是,廣東民營企業在融資、人才、社會協作、行業協會等方面與江浙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不過,雖說廣東民營經濟的數量比江浙少一些,但是稅收、高科技企業的比重仍高于江浙。
廣東省的發展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吸引過大批具有淘金心理的人才前往該地發展。然而,廣東省一類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國家公務員已成為廣東省大學畢業生最想從事的職業之一。對政府政策關注的加強和部分人才的發展轉型,有望對廣東省民營經濟未來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除以上分析總結的各個省市的民營經濟發展動態之外,我國的其它很多地區民營經濟發展也體現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加強自身努力的前提下,各省市地區之間如果能不斷了解或消化吸收他人的先進經驗,對我國民營經濟的總體融合發展將有很大的幫助,相信我國民營經濟的總體發展將會有更加美妙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