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營經濟投資產業結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構成來看,民營經濟投資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3.1%上升到2001年的38.5%,民營經濟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然而,在民營經濟內部,民營資本投資并非處于均衡狀態,民營資本投資仍有所側重,失衡現象較為嚴重。具體地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整體上看,民營經濟投資增長快,增長潛力很大,但涉足領域不多
僅從表1可以看出,民營經濟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中所占比重上升很快,已達1/3強;增幅很大,1997~2001年,平均每年增長14.8%,2000、2001年增速更是達到20%以上。但在總量增長較快的同時,民營經濟投資領域并不多,大多數投資集中在房地產、建筑業等領域,而農業、服務業領域的投資仍顯不足。例如,在2002年中國內地100首富排行榜中,就有47位民營企業家投資于房地產業。
(二)按照三次產業的劃分,民營經濟對農業的投資偏少
目前民營經濟投資主要集中于工業和服務業部門,民營企業家很少涉足農業領域。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民營經濟對農業的投資逐年下降,1996~2001年間,平均每年下降2.4%。農業領域投資增速緩慢,個別年份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增長速度逐年下降。由于民營資本趨利性強,而農業產業投資大、見效慢、收益低,很少有民營企業家投資于該領域。民營資本的缺少使全社會對農業投資增長緩慢,動力不足,造成農業發展長期過分依賴國家投資的局面。
(三)在工業投資內部,民營經濟對各行業投資不均衡
從國內諸多統計數據來看,內地民營經濟投資的重點是房地產、制造業、建筑業等投資量小、周期短、見效快的領域,而在基礎設施、高科技產業、教科文衛等領域卻很少見到民營經濟的蹤影。據統計,民營資本在制造業投資總量中占25.8%,高出國有投資14個百分點;而其在電力、水和蒸汽的生產和供應中的比重比國有經濟少8.3個百分點,交通信息業少24.2個百分點,社會服務業少7.4個百分點。再加上農業投資的落后,我國民營經濟投資形成了部分見效快的工業行業單兵突進,農業和其他工業行業兩翼落后的格局。
二、民營經濟投資產業結構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過多的進入壁壘是民營經濟投資產業結構失衡的首要原因
時至今日,國有經營和投資仍遍布各行各業,涉及經營領域多達80多個,國家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也多達60多個,而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領域卻只有40多個。民營經濟的進入壁壘主要體現在行業和地區進入限制等方面。對于某些所謂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和部門利益較為突出的地區,民營資本依然受到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進入限制。據統計,截止到2003年,民營經濟在近30個領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進”情況。諸如大型基礎設施、機械制造業、金融保險、教科文衛等領域都是民營資本“限進”領域,而只有一些傳統產業如家電、紡織、服裝、飲食和房地產等行業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民營資本呈現嚴重的行業和部門投資結構不均衡。而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行業內部由于利潤率的不同,亦有冷熱之分。例如,近年來,隨著房地產業的逐漸升溫,大量民營資本涌入房地產領域,由此帶來了新的不均衡。
(二)民營資本的短期趨利性是民營經濟投資產業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企業共同的目標。但短期趨利性卻不是所有企業的共同特征,它對企業來說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當企業完全處于短期趨利狀態時,企業有可能喪失追求長期利潤的動力和信心,僅有的短期利潤也可能因此而消失,這種“短淺的目光”將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民營經濟在長遠規劃方面要欠缺很多,民營經濟往往是“哪里賺錢朝哪兒跑”,很少全面考慮行業的長遠發展前景。
(三)外部投資環境限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良好的外部環境是企業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對剛剛起步的民營經濟來講,投資環境在企業的成長中更是起到關鍵作用。近年來,為鼓勵民營資本投資,政府一直在努力為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如消除政策歧視、鼓勵區域投資、疏通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廢除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為民營經濟制定了新的“游戲規則”。然而,這些措施依然不夠,特別是一些硬性環境建設不夠,如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這就大大限制了民營企業家向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高科技產業、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的動力和信心。而在投資軟環境方面,民營企業依然不能與國有企業享有同樣的稅收優惠和融資優惠,對民營企業家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也是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放寬行業、地域的準入限制,為民營經濟“松綁”
政府要引導民營資本進入一些新的領域,堅持民營資本能辦的事,盡量讓民營資本辦,同時做到“國民平等”、“內外平等”,讓民營資本真正享受“國民待遇”。除了極少數需要國家獨資控制的部門和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外,全部競爭性領域和其他所有適于民營資本參與的領域都應向民營資本開放。具體地講,政府在下列領域可以鼓勵民營資本的大量進入:一是一些傳統的壟斷行業,如鐵路、電信、民航等;二是基礎設施領域,如城市交通、供水、供電、供氣、地鐵、自來水等;三是高科技領域,如信息產業、網絡技術等;四是金融領域,民營資本對金融領域,特別是保險、證券等領域有著極大的興趣,政府應積極加以引導;五是一些公共項目,如高等教育、公共衛生等領域可吸引民營資本進入,減少政府壓力。
(二)政府要積極為民營經濟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政府應為民營經濟創造良好的投資外部環境,改善民營經濟投資的硬性和軟性環境。為此,政府應著力做到以下幾點:
1、減少壟斷,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國有經濟要首先從競爭性領域中完全退出,把競爭性行業讓給民營經濟,充分發揮其經營優勢。
2、制定和頒布保護私人財產權利的法律、法規。合理、有效地界定民營企業的產權,積極保護其產權和經營成果,以有效的保障推動民營經濟長期投資。
3、完善信息傳遞體系。完善各種宏觀、微觀經濟指標體系,該由政府提供的信息要及時提供,為民營企業家創造暢通的信息渠道,減少其交易成本。
4、完善對民營資本投入較少的行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稅收優惠、租金減免、政府擔保等方式,鼓勵民營資本投向高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
(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
金融支持對民營企業投資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運行上存在的問題是:無法滿足那些貸款量小、筆數多,但要錢急、時間短、周期快的民營企業的需要,無形中增加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因此,解決融資難問題對民營資本投資產業結構調整至關重要。為此,一要大力發展非國有融資機構,非國有融資機構為個體、民營經濟提供服務既便利,又可以降低其融資成本;二是由政府組織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民間信托機構,吸收散戶資金,專為民營企業服務,民營企業直接獲得資金;三是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對一些特定產業提供金融支持,如對國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的行業實行貸款政府擔保,可以借鑒美國的政策,一般性商業貸款擔保和注冊發展公司貸款擔保相結合。政府出面擔保,使銀行貸款風險降低,同時也極大調動了銀行貸款的積極性。
(四)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鼓勵民營經濟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投入的增長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物質基礎。我國加入WTO幾年來,國內企業競爭不斷加劇,尤其是面臨著與技術水平優越的國外企業的競爭,民營經濟應該及時考慮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等問題。政府要從宏觀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疏通落后企業退出渠道,政府投資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財政貼息、參股、擔保等方式,擴大財政資金的作用,以此帶動民營企業家按國家產業政策的方向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