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視域下農村經濟增長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是農田、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其經濟效益差,尚得不到有效的信貸扶持;二是農民住房、看病等消費性信貸需求難以獲得;三是農村小企業及農產品流轉等信貸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四是農業生產多元化的經營特點決定了信貸支持資金期限長短不一,但現行的經營體制下多以短期貸款為主,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不適應農業生產多樣化的需求;五是產業化鏈條上存在盲點,目前往往只注重對生產過程的信貸支持,而對輔助環節的信貸投入較少,涉農產業鏈沒有真正形成系統的全方位的金融信貸服務格局。
對需求視角下金融供給制度性缺陷的剖析
1農村金融供給市場的單一性,制約了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廣度與深度農行股改后,面向“三農”與商業運作兩個目標的實現有待進一步驗證;郵儲銀行信貸業務剛剛起步,業務面窄且經驗不足,短期內難以在金融服務“三農”中有所作為;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以農戶貸款業務為主,資金來源有限,難以獨自承擔服務“三農”的重任。農村經濟發展數量眾多的經營主體需要多元化的金融組織來滿足,顯然,農村金融市場的單一性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大量資金需求,農村資金困擾問題一時還難以從根本上得到徹底解決。
2多樣化的需求主體導致需求結構差異大,但現行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無法滿足多元化的資金需求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農民貧富差距的客觀存在,資金需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僅有貧困農戶購買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以維持生產和生活的資金需求,有專業戶對規模化種養或專業化生產的大額資金需求,還有因教育、住房、婚嫁、醫療等因素導致的消費信貸需求。從涉農金融機構現行的經營行為特征看,其相關制度安排過于苛刻,手續繁瑣,單筆貸款額度小,服務方式單一,貧困農戶很難得到貸款,從事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的市場型個體或企業因缺少必需的擔保抵押品而不能得到足額的資金扶持,消費信貸發展緩慢,農村資金多樣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3農業政策性銀行功能缺陷,無法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農業政策性銀行是實施對農業保護,逆市場配置資金,增加農業資金投入的重要手段,是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有機結合的支農方式。但是,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尚沒有涉足農業開發等生產環節和農業科技、農業市場服務等領域。由于推廣農業新技術、調整經濟作物布局、興建水利和農田設施所要求的信貸投入大多周期長、周轉慢、收效慢,與其利益取向相悖,因此,在信貸投入的具體落實中缺乏內在動力,導致基礎設施老化。
農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體制重組與創新
1注意制度安排的層次性及互補性。應進一步明確現有正規金融體系的市場定位,真正建立起既公平競爭又分工協作的多元化組織格局一是強化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經濟發展的市場定位,圍繞面向三農、商業運作,在組織框架、產品研發、風險定價、授權授信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索,積極開發適宜農村需要的產品,不斷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二是郵儲銀行要學習、借鑒其他行社先進的經驗做法,并有所創新,加快信貸資金投放速度,實現郵儲資金“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良性互動效應;三是完善農業發展銀行服務功能,把職能定位于支持農業基礎設施性項目和國家財政資金相配套的重點項目;四是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體,在立足、服務“三農”的基礎上,應積極拓展服務領域。
2農村金融制度安排應轉向農業產業化生產安排農業產業化既有利于通過群體力量抵御市場風險,又有利于引導生產者合理確定主導產業及生產規模。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出于利益機制的驅動,必然會通過對現代產業技術的吸納、轉換和創新,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會引起人口和產業的相對集聚,并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最終促進城鎮化發展。基于以上幾點,我們大致可以理出這樣一個基本思路:應當創造一種更有效或更合理的金融制度環境,通過政策調控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通過資金導向功能把“三農”引向大市場、大客戶、大利益區間。
3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力度一是決策放權,讓基層分支機構擁有更多的決策權,以充分利用地方化的信息,縮短決策鏈條,提高貸審效率;二是根據形勢的變化和需求的特點,進一步開發、創新農村信貸產品,靈活設定貸款期限,合理進行信貸品種定價,提升農村金融供給的惠及面和)支持效率;三是積極推行“抵押品替代策略”,即通過信用共同體、合作經濟組織、資金互助組織等形式,提高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規模化程度;通過組織化,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降低交易成本,緩解因信息問題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作者:張莫晨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