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鄉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數據選取與處理
(一)數據選取城鎮化(Urbanization)是衡量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標志,衡量城鎮化發展程度的數量指標是城鎮化率,以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進行度量,用URB表示。經濟增長(EconomicGrowth)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總和,用國民生產總值(GDP)衡量。但由于GDP不能準確反映人口平均后的真實狀況以及社會經濟的均衡程度,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GDP)可以直接地反映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文章采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城鄉收入差距(An-ruralIncomeGap)用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衡量,用UIG來表示。本文選取1990-2012《山東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進行論證。為了計算方便,以1990年為基期利用價格指數對PGDP進行平減處理,對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進行調整以消除價格變動帶來的影響。同時,為了使數據更具有可比性,避免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性問題,對所選指標序列進行對數處理。取對數變換后的變量相應依次為LG(URB)、LG(UIG)、LG(PGDP)。采用Eviews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二)數據處理及平穩性檢驗時間序列通常非平穩性,需要對數據進行處理及檢驗。首先對數據取對數,然后分別取一階差分,發現數據呈現前期趨緊,后期松散,但線性起伏在一定范圍內下降的趨勢,說明一階差分后數據趨于平穩。對一階差分后的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三個變量的ADF檢驗值在1%顯著性水平下都大于ADF檢驗的臨界值。表明這三個變量序列在1%顯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穩的。進一步檢驗發現D(LG(UIG))、D(LG(URB))及D(LG(PGDP))的一階差分在1%顯著水平下都小于ADF檢驗臨界值,說明序列是平穩的。從而得出:三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且三者之間存在協整可能性,即變量之間可能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據此可以建立模型。
二、建立模型
(一)模型建立根據上面檢驗結果建立VAR模型。VAR模型是由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是向量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的簡化。
(二)滯后期選擇首先確定模型的滯后階數,根據AIC信息準則和SBC信息準則確定選擇的階數,應使得AIC和SBC值越小越好。表2給出了0-4階VAR模型滯后階數判斷結果LR,FPE,AIC,SC和HQ各自的值,并以“*”標記出依據相應準則選擇出來的滯后階數。可以看到,有超過一半的準則選出來的滯后階數為4階,因此將VAR模型的滯后階數定義為4階。式(3)的實證結果顯示,VAR模型中三個方程的可決系數分別為0.933616,0.739697和0.928304,表明VAR模型擬合程度較好。
三、模型分析
(一)VAR模型的平穩性檢驗VAR建模需要檢驗模型的平穩性,應用EVIEWS軟件進行檢驗,發現VAR模型全部特征根都在單位圓內,符合建立VAR模型的要求。
(二)協整檢驗時間序列往往存在單位根,也就是其并非平穩,因此在建立模型的時候需要考慮變量是否平穩。如果穩定,那么模型中三個變量的長期關系就顯現了,具有經濟意義。故此需要對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協整檢驗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序列出現偽回歸。表3、4是協整檢驗結果。從上面表3、表4中可以得到相同結論:無論是跡統計量檢驗還是最大特征值檢驗,在5%顯著性水平下,都拒絕沒有協整方程的原假設,接受有一個協整方程的假設。說明LG(UIG)、LG(URB)和LG(P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三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三)格蘭杰因果檢驗為了進一步驗證基于VAR(4)系統的城鎮化、經濟增長和城鄉收入差距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需要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是一種用于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的方法。主要看當前的Y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過去的X解釋,即加入X的滯后值看是否使解釋程度得以提高。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水平下,經濟增長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格蘭杰原因,而城鄉收入差距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兩者是單向的因果關系;經濟增長是城鎮化發展的格蘭杰原因,而城鎮化發展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兩者是單向的因果關系;城鎮化發展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格蘭杰原因,而城鄉收入差距也是城鎮化發展的格蘭杰原因,這表明二者之間是互為格蘭杰原因。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本文運用VAR模型,實證研究了山東省1990-2012年城鎮化、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城鎮化對經濟增長和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規律和作用機制。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為:1.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城鎮化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格蘭杰原因,城鄉收入差距也是城鎮化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二者之間互為格蘭杰原因。而且,城鎮化進程使城鄉收入差距擴大。2.經濟增長是城鎮化發展的格蘭杰原因,而城鎮化發展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二者之間是單向因果關系。因而城鎮化水平提高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影響,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經濟增長得到解釋。3.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經濟增長存在制約作用。經濟增長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格蘭杰原因,而城鄉收入差距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兩者是單向的因果關系。經濟增長對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產生正向影響。
(二)政策建議1.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經濟增長、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實現此目標的方式之一。城鎮化建設中需要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以人為核心,統籌規劃城鎮布局,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區域中心城市為依托、縣域中心城市為支撐、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為基礎,符合發展規律、具有山東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格局。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經濟實力的體現,發達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所占GDP比值都大于第一、二產業,而且第三產業中的物流、批零和居民服務業進入門檻低,能夠吸納眾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帶來財富的增加。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化過程是一個市場不斷擴張、投資不斷增強的過程,要求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實惠。但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使部分低收入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偏低,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消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促使居民將收入更多的用于消費,提高低消費群體的消費支出比例,而不僅僅是戶籍上的“農轉非”。4.完善再分配制度。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經濟現象,改變這種現象需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通過發展提高收入水平,通過發展彌合收入差距過大。在初次分配形成以后,政府可以通過城鎮化建設促進經濟增長,通過經濟增長形成的財富積累對城鄉低收入群體進行補貼、轉移支付等各種形式再分配,通過再分配逐漸縮小城鄉收入差距。5.建立規范化的社會新秩序,促使人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城鎮化的過程,是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會發生重大變化,舊有的傳統思想逐漸被放棄,新的符合現代社會法制化、規范化、商品化的新秩序應該被建立起來。提供給人們更多的現代精神文明,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作者:高曉華單位:德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