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治經濟體制革新的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主義社會兩類矛盾學說———通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直接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理論
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系統地闡述了兩類矛盾的類型、性質和解決的一般公式和具體方法。指出:“在我們面前有兩類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其不同體現在“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的矛盾,人民內部的矛盾,在勞動人民之間說來是非對抗性的;在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說來,除了對抗性的一面以外,還有非對抗性的一面。”之所有性質上的不同,是由于這兩類矛盾是在不同的基礎上產生的。敵我矛盾產生于敵我利益根本對立的基礎上,“人民內部矛盾則是在人民內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
在對兩類矛盾不同性質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正確處理兩類矛盾的方法,解決敵我矛盾用專政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按照“團結———批評———團結”的方式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在列出一般公式后,還根據不同領域矛盾的不同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在中共和派的關系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民族關系上,堅持民主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方針。在介紹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矛盾的性質和處理方法后指出:“在這個時候,我們提出劃分敵我和人民內部兩類矛盾的界線,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便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句話點出了提出兩類矛盾學說的目的就是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動力理論指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動力和直接動力之所在,但如何把矛盾轉化為動力呢?在這里,想到了改革。
通過體制改革促進基本矛盾的解決———的體制改革思想
以改革的方式解決基本矛盾,恩格斯在研究現存社會制度時曾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在這里,恩格斯告訴我們: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既然是“非對抗性”的,那就不能用政治革命而應用調整經濟政策,“改善和改造我們的蘇維埃制度”的方式來解決。這些馬克思主義經典大師的改革思想為我們以改革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提供了理論借鑒。
(一)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奠定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深層理論基礎
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就其內在性質而言是非對抗性的矛盾,特點是又相適應又相矛盾。對基本矛盾中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若干具體表現進行了分析。相適應的方面是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上層建筑方面,“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他們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即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是相適應的”。相矛盾的方面是指,生產關系上“在工商業的公私合營企業中,資本家還拿取定息,也就是還有剝削;就所有制這點上說,這類企業還不是完全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就上層建筑而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存在,國家機構中某些方面官僚主義作風的存在,國家制度中某些環節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矛盾的”。在這里,具體指明了哪些是適應的,哪些是矛盾的,指明了解決矛盾的著眼點,從而使體制改革有的放矢。
(二)以體制改革作為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和辦法建國初期,我國形成了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曾對建國初期的經濟恢復與發展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隨著建設事業向縱深發展,其弊端日益暴露。有鑒于此,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了體制改革的探索。在政治方面,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通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便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向自然界開戰,建設我們的新國家。而改革的目標是“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在看來,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及其運動的必然要求,其性質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黨的自身建設方面,將黨的代表大會改為常任制,設立中央書記處和中央總書記,醞釀廢除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終身制;健全民主集中制,有效監督,制約個人權力,防止和反對個人專斷,個人崇拜的思想;反對官僚主義;黨政關系方面,正確處理共產黨和派的關系,合理劃分黨政職能;國家制度方面,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多黨合作制度,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領導體制方面,要正確處理集權和分權的關系;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精簡機構,培養、教育、選拔年輕干部。這些都有助于推動我國最終形成一種有利于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良好、和諧、寬松的政治環境,都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建立。在經濟方面,在《論十大關系》中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即“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在確立了改革的基本原則后,著手在產業結構、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經濟管理體制、經濟運用機制等領域進行改革,形成了一些正確的或比較正確的改革思想。在分析了基本矛盾的若干重要表現后,指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核心和關鍵是處理好利益分配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要求切實做到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的兼顧。為了解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不相適應的矛盾,提出了“兩參一改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破除不適當的規章制度等辦法。在所有制上,指出在全民所有制內部存在著中央和地方,國家和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矛盾。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例如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之間,存在著生產和交換上的矛盾。因此,提出要建立“獨立王國論”,打破中央集權一統到底的僵化局面;允許非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提出應該“尊重價值法制”和“發展商品生產”;建立農村新型的所有制形式;明確企業管理體制和職責;試辦托拉斯,用經濟管理辦法組織管理經濟,等等。的這些改革思想雖然是嘗試性的,很多尚停留在動議階段,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這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改革思想。
(三)體制改革思想是鄧小平體制改革思想的先聲,這是它的積極方面。的體制改革思想沒有對社會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進行區分,也就無法準確把握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癥結所在,從而使改革沒有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這是它的消極方面
體制改革思想是鄧小平體制改革思想的先聲。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鄧小平對已經初步探索的但沒有形成制度化、規范化、法律化的廢除干部職務終身制進行了突破。鄧小平通過建立退休制度和具有過渡性質的顧問委員會,解決了老干部的退休和安置問題。在經濟體制方面,鄧小平的體制改革思想和的體制改革思想有更多的交集。在所有制結構形式上,提出了“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政策。鄧小平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成份共同發展”和“三個有利于”的論斷就是對這一思想進行繼承和發展的結果。在經濟管理體制上,提出:“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的思想。可知,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著眼點就是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進行權力的下放。相應地,鄧小平在1978年提出了“發揚經濟民主”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上,提出了“已經把鬼吃了,還怕鬼”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思想。指出:“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
這個著名的論斷成為鄧小平“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重要思想來源。的體制改革思想雖然是鄧小平體制改革思想的先聲,但它沒有對社會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進行區分,也就無法準確把握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癥結所在,從而使改革沒有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發展是相適應的,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制度是好的,是必須要堅持。但生產關系又還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正是這些不完善妨礙著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是必須改革的。這些不完善是可以通過體制改革來解決的。這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學說和兩類矛盾學說中內含的改革必然性。遺憾的是,只是籠統的指出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同生產力有不適應的一方面,但并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方法”,也就沒有深化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范疇,提出“體制”的范疇。雖然也提到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國家機構中某些方面的官僚主義作風”,“國家制度中某些環節上的缺陷”,但并沒有進一步把他們規定為具體體制,進而也沒有將其與基本制度進行區分。
這種模糊性使得不能夠找到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癥結在于原有的經濟、政治體制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就不能把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具體化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之間的矛盾。也就提不出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力的科學命題。改革是什么?改革就是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僵化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體制,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體制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中心環節,是正確處理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因為無法將改革的認識達到如此的高度,的體制改革就僅僅是對原有體制的一種小修小補,導致了經濟體制改革上始終沒有突破以產品經濟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傳統模式,政治體制改革也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則方法而沒有形成了制度化和規范化。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性質、方向和道路,具有不可磨滅的理論價值。但在解決矛盾路徑的選擇上,對“生產關系大變革”和“上層建筑大革命”的鐘情要遠遠地大于對體制改革的青睞。這種解決路徑的左右搖擺又使的體制改革思想存在著重大的理論缺陷。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的理論價值和理論缺陷
的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是“在深刻地概括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豐富的新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典范”,其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第一個創造性地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納入社會基本矛盾體系之中,并且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個明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其基本矛盾的理論。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從整體上揭示了人類社會運動發展普遍規律的最基本的原理,是唯物史觀的核心。依據這一理論,馬克思恩格斯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列寧運用這一理論分析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創立了“一國勝利論”。但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還是列寧都沒有明確提出“社會基本矛盾”這一范疇。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明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范疇,并且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科學理論。早在《矛盾論》中就提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科學范疇:“當馬克思、恩格斯把事物矛盾的法則應用到社會歷史過程的研究的時候,他們看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看出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由于這些矛盾所產生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而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會在各種不同的階級社會中,引出各種不同的社會革命。馬克思把這一法則應用到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研究的時候,他看出這一社會的基本矛盾在于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
循著這一思路,在《論十大關系》、《正處》等著作中完善了社會基本矛盾的科學內涵,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是個充滿矛盾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仍然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推動的;正確地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特點和解決方式;指出我國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樣就為形成完整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動力理論奠定了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動力理論瑕瑜互見,其理論缺陷表現在: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自始至終沒有做出明確概括和科學論證。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正確到錯誤的演變過程。1956年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我國社會各種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變化,指出主要矛盾實質上“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起來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作為對“八大”關于我國主要矛盾正確論斷的發展,提出了兩類矛盾學說,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但不久就拋棄了黨的“八大”和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正確認識。1957年3月提出:“我們在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方面還沒有完全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誰勝誰負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我們同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還要進行長期的斗爭”。
在這里,混淆了“剝削階級”與“剝削階級的政治思想殘余”兩個不同的概念。1957年7月又提出:“必須還有一個政治戰線上和一個思想戰線上的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
重提階級斗爭,雖然這時的階級斗爭僅僅指政治、思想領域里的階級斗爭。到八屆三中全會時,就徹底否定了“八大”關于我國主要矛盾的正確論斷,提出了與之完全不同的表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段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P475)在對主要矛盾的探索中,越來越傾向于階級斗爭,人民內部矛盾被與階級斗爭直接聯系起來、等同起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階級斗爭,抓階級斗爭就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這樣就導致越來越依賴階級斗爭作為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忽視了生產力標準,遑論體制改革。
作者:劉明輝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