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間接經濟效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四川是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省份,四川國民經濟的發展將會大大帶動整個西部的發展。因此,從數量上研究四川省三次產業的間接經濟效益變化狀況,分析三次產業對四川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從理論上講,經濟效益的研究可以分為兩類: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文獻[1]提出了一種間接經濟效益的理論計算方法,文獻[2]提出了一種實用的間接經濟效益計算模型,文獻[3]從傳遞和獲取兩個方面研究了各部門間接經濟效益狀況。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反映了對國民經濟的帶動情況,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反映了對國民經濟的推動情況。本文將在前面研究的理論基礎上,利用四川省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和1997年投入產出表的數據,分析四川省三次產業十年來是間接經濟效益變化狀況,同時對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做出評價。
2三次產業總產出分析
根據四川省投入產出表提供的數據,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四川省國民經濟總產出分別為1599.81億元、2513.02億元、3902.26億元、9334.20億元、8049.02億元。1997年與1987年相比,總量增加了6449.21億元(含物價因素,后同),增加4.03倍。
按三次產業分組,四川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總產出、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十年來,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的總產出從絕對數額上都有較大程度的增長,分別增加了1006.487億元、3864.233億元、1578.48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的數額最多。但從增長幅度看,第三產業增長幅度最大,增長了4.87倍,第二產業其次,增長了4.35倍,第一產業僅增長了2.58倍。
從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來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產業總產出的比重從24.32下降到了17.34,下降了6.98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達28.69%。第二產業是增加了3.57個百分點,增加幅度6.44%。第三產業雖然只增加了3.41個百分點,但增長幅度最大,為16.84%。盡管如此,四川省“
二、
三、一”的產業格局并未改變。第二產業仍然是四川經濟的主體。
3三次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分析
表2列出了四川三次產業1987年至1997年5個年度的直接經濟效益。
從變化狀況來看,1987年至1995年的8年時間內,四川省直接經濟效益總量呈現逐漸增長態勢,1990年比1987年增長了5.14%;1992年比1990年增長了128.87%;1995年比1992年增長了132.61%。1990年至1995年是直接經濟效益增長最快的時期,到1997年,直接經濟效益總量有所下降,下降了8.56%。
表2四川三次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與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單位:億元
年度
產業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
第一產業5.883.048.184.0239.048.3590.018.2888.688.92
第二產業122.6863.42134.5466.15219.0746.86603.0555.45524.2452.72
第三產業64.8833.5460.6729.83209.4044.79394.4236.27381.4738.36
總量193.44100.00203.39100.00467.51100.001087.48100.00994.39100.00
1997年與1987年進行比較,第二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增加最多,增加了401.55億元,占增加總量(800.94億元)的一半,但它的增長幅度卻是最低的,只增長了3.27倍。第一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雖然增加得不多,只增加了82.80億元,但增長幅度卻是最大的,達到14.08倍,遠遠超過了第二產業。原因在于第一產業直接經濟效益的基數很低,稍微有一點提高就增長很快。第三產業直接經濟效益增增加了316.59億元,增長了4.87倍。直接經濟效益的格局仍然是“
二、
三、一”。
為了準確的評價三次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情況。我們使用評價指標dx來分析。
dx=某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某產業的總產出(1)
它的經濟含義為,某產業每億元總產出(或單位總產出)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表3列出了四川三次產業的dx指標。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產業dx指標是三個產業中最低的,但它卻在逐步增長。1987年第一產業的dx指標與第二產業的dx指標相比,相差10倍,而1997年只相差2倍左右。相比之下,第二產業在走下坡路,dx指標在下滑,由于第二產業占四川經濟的比重很大,保持和增加第二產業dx指標是提高四川經濟直接經濟效益總量的途徑之一。第三產業的dx指標值是三個產業中最大的,說明四川全社會每億元總產出中,第三產業直接經濟效益是最好的,高于第一產業3倍,第二產業2倍(1997年)。由于三個產業中,只有第一產業的dx指標值是在逐漸增長,其它產業都起伏不定,不能保持穩定增長,此消彼漲,導致四川省的十年來dx平均值,起伏不定,不能保持穩定增長。
表3四川三次產業的dx指標
年度
產業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第一產業0.01510.01280.05240.05920.0636
第二產業0.13830.09480.10020.10500.1103
第三產業0.20050.13270.21560.19040.2006
4三次產業的間接經濟效益分析
根據間接經濟效益的計算模型[2],三次產業的間接經濟效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某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它的大小反映了某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另一類是某產業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它的大小反映了某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3]。1987年至1997年四川省三次產業部門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見表4。
表4四川三次產業的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與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單位:億元
效益
年度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
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第一產業5.718.1346.64142.29112.7620.9429.6861.86138.49123.65
第二產業155.91183.84346.551104.13821.43165.70208.24502.651374.311090.31
第三產業62.2779.75321.34601.55580.7137.2533.80150.03335.17300.94
總量223.89271.72714.531847.981514.90223.89271.72714.531847.981514.90
從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總量上看,1997年比1987年增加了1291.01億元,增長了5.77倍,增長幅度超過了總產出和直接經濟效益總量增長的倍數。三個產業中,第二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增加的最多,增加了665.52億元,占增加總量的一半左右。從表面上看第二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在十年間占了四川省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的一半以上,第二產業對四川經濟的帶動作用占了絕對的統治地位,是另外兩個產業無法替代的。但仔細分析第二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在四川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的變化狀況就會發現:1987年,第二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所占的比重為69.63%;1990年為67.66%;1992年為48.50%;1995年為59.74%;1997年為54.22%。比重呈逐漸下降趨勢。這表明,第二產業對四川經濟的帶動作用所占的絕對統治地位正在逐漸下降。而其兩個產業對四川經濟的帶動作用正在逐步加強。1987年這兩個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分別只占四川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總量的2.55%和27.81%,但到1997年分別達到7.44%和38.33%。
從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增長倍數來看,增長最多的部門是第一產業,十年來增長了18.74倍,遠遠高于它的總產出增長倍數(2.58倍)和直接經濟效益增長倍數(14.08倍)。第二位的是第三產業,十年來,雖然總產出和直接經濟效益都增加了4.87倍,但它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卻增加了8.32倍。增長幅度最低的是第二產業,僅僅增長了4.27倍,不僅低于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增長的平均水平(5.77倍),還低于該產業總產出增長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因為該產業直接經濟效益增長緩慢,增長幅度僅為3.27倍。因此,要想提高第二產業對四川經濟的帶動作用,就必須提高第二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
從三次產業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來看,仍然是第二產業占了大頭,1997年比1987年增加了924.61億元,增長了5.58倍,占增加總量的71.62%,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占四川省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的比重,1987年,為71.01%;1990年,為76.64%;1992年,為70.34%;1995年,為74.37%;1997年,為71.97%。這說明:第二產業對四川經濟的推動作用相當大,是另外兩個產業難以比擬的。從增長速率看,增長最快的是第三產業,增長了7.07倍,其次是第二產業(5.58倍),最差的是第一產業(4.91倍)。
與上節分析相類似,為了準確的分析各產業間接經濟效益的狀況,我們使用tqx和oqx兩個指標來分析。
tqx=某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某產業的總產出(2)
oqx=某產業的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某產業的總產出(3)
它們的經濟含義分別為某產業每億元總產出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和每億元總產出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1987年至1997年四川省三次產業的這兩個指標見表5。
表5四川三次產業的tqx指標和oqx指標
指標
產業tqx指標oqx指標
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第一產業0.01470.01280.06260.09360.08080.05380.04660.08310.09110.0886
第二產業0.17570.12960.15850.19230.17290.18670.14680.22990.23930.2295
第三產業0.19250.17440.33080.29050.30530.11510.07390.15450.16180.1582
從表5可以看出,,十年間,各產業的tqx指標變化是不一樣的。第一產業的tqx指標出現逐步增長的態勢,1997年比1987年增長了450%。第二產業的tqx指標,1997年基本上與1987年持平,但中間表現得不穩定,呈一種波浪變化狀況,1992年最小,1995年最大。第三產業的tqx指標總體趨勢是上升,但中間起伏較大,1992年達到創記錄0.3308,這意味著當時第三產業每億元總產出要傳遞3308萬元的間接經濟效益,它的億元產出對四川經濟所起的帶作用之大,遠遠超過其它兩個產業。因此,從單位總產出角度看,第一產業對四川經濟的帶動作用在逐漸增強,第二產業的帶動作用相對穩定,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帶動四川經濟的發展。所有產業的oqx指標變化狀態相對于tqx指標的變化狀態要穩定得多。而且增長得不多,1997年于1987年相比,增長多的部門是第一產業,達到64.61%;增長最少的部門是第二產業,僅增長了22.87%。所有產業平均增長了29.20%。這表明,從單位總產出角度看,十年間,三個產業對四川經濟的推動作用雖然在增加,但幅度都不大。
5三次產業的作用類型分析
仔細觀察表4可以發現,雖然各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和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都在增大,但它們增加的速率是不一樣的。由于某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反映的是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的帶動作用,而某產業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反映的是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的推動作用,因此,可以通過比較某產業不同年度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和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來分析某產業對國民經濟作用方向上的變化。對此,我們使用tq指標來分析。
tq=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4)
如果某產業的tq指標值遠遠大于1,就表明它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遠遠大于它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主要是帶動作用,它屬于帶動型產業。如果tq指標值遠遠小于1,就表明它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遠遠大于它的帶動作用,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主要是推動作用,是推動型產業。如果tq指標接近1,表明它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推動作用相當,是綜合型產業。表6給出了十年來四川三個產業的tq指標值。
表6四川三次產業的tq指標
年度
產業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第一產業0.2727670.2738780.7540431.0274640.911902
第二產業0.9409010.8828520.6894570.8034050.753394
第三產業1.6716602.3594812.1418241.7947511.929665
從表6可以看出:第一產業tq指標值雖然一直都小于1,但逐漸向1靠攏,這說明,第一產業傳遞的間接經濟效益的增大速率快于獲取的間接經濟效益增大速率,第一產業的這兩種間接經濟效益的差距在縮小。因此,從作用類型上看,第一產業對四川經濟的作用正在發生變化,從推動型逐漸變為帶動型。第二產業基本上是綜合型的,但有向推動型轉變的傾向。第三產業是典型的帶動型產業,并且有增強的趨勢。
6結論
(1)1987年至1997年十年期間,雖然四川第二產業的間接經濟效益都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小于第
一、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對四川經濟的絕對帶動作用正在逐步下降。
(2)1987年至1997年十年期間,四川省三次產業的作用類型發生較大變化,第一產業由推動型向綜合型轉變,第二產業向推動型轉變,第三產業一直是強帶動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