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外經濟與經濟增長關系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Smith.Adam)就已經分析到交換范圍的擴大可以促進分工,首次提出了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作用。目前國內外有大量文獻已經證實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大部分的文獻認為經濟開放可以通過影響一國或地區的要素生產率、規模經濟、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等來促進區域的經濟增長。
對外經濟發展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第一,根據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出口貿易的發展能夠促進區域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區域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第二,出口貿易增加了出口地區的收入,使得地區有更多的投資用于擴大再生產,增加生產能力,加快了區域經濟的增長。第三,克魯格曼(Krugman)的新貿易理論認為貿易開放促進經濟增長的渠道主要是貿易帶來的規模經濟。出口貿易的擴大意味著企業市場的擴大,使企業能夠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降低單位成本,獲取規模經濟利益。最后,出口部門在國際市場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有助于刺激本國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創新,促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引進,促進經濟增長。
二、內蒙古對外經濟與經濟增長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對外開放速度在加快,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1986年內蒙古GDP為181.58億元,2008年為7761.8億元,GDP年均增長達到16.9%。內蒙古對外開放經濟的主要指標在同期也大幅度的增長:1986年內蒙古出口僅僅為6.37億元,到2008年增長為248.5億元;進口額在1986年為2.54億元,到2001年達到116.5億元并開始超過出口額94.4億元,到2008年進口額達到了371.8億元遠遠超過當年的出口額,赤字達到123.3億元;內蒙古FDI也增長很快,從1986年的136萬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6.5億美元。數據表明內蒙古的對外經濟發展應該對內蒙古GDP的增長有促進作用。
內蒙古出口依存度太低和外貿逆差過大。由下圖1可看出內蒙古的外貿依存度近幾年為10%左右,遠低于全國60%水平,出口依存度不到5%,遠低于全國的35%水平。橫向來看,2008年內蒙古的出口依存度為3.5%也小于同期同為內地的江西省的10%和廣西的8.7%。這說明內蒙古利用對外經濟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程度不夠,遠低于全國水平,所以內蒙古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還有潛力,內蒙古如能擴大出口貿易將能提高內蒙古GDP的增長率。因為內蒙古進口相對出口過大導致的逆差從2001年開始擴大,進口對經濟的增長已有不利影響,這需要減少進口的同時通過增加出口來減少逆差,以保持外向經濟的平衡來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增長。
三、利用對外經濟促進內蒙古經濟增長的政策建議
內蒙古近年來的經濟增長盡管很快,但是對于利用對外經濟來促進經濟增長方面還有所欠缺,利用對外經濟來促進經濟增長還有潛力。這需要在研究內蒙古對外經濟的現狀基礎上,結合內蒙古自身的優勢,同時重視進出口貿易、FDI的技術外溢對內蒙古產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制定出合適的對外經濟政策來促進內蒙古經濟的發展。
3.1擴大內蒙古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
以上分析到內蒙古的出口依存度過低,遠低于全國水平,也低于內地的其他省份,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太低,但是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很大,擴大出口貿易能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快速增長。所以,需要發揮內蒙古的資源、區位優勢,調整出口商品結構來擴大內蒙古出口貿易的增長。
(1)充分利用內蒙古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出口貿易
內蒙古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耕地面積722.4萬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11%,人均耕地面積0.34公頃,居全國之首。草原面積8666.7萬公頃,占全國草原面積的73.3%。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18萬公頃,居全國之首。世界上已經探明儲量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內蒙古就有120多種,其中居全國前五位的有43種,居首位的有5種。在保持內蒙古羊絨制品、化工產品、鋼鐵、鋁材等產品出口的同時,進一步拓寬乳制品、煤炭等優勢產品的出口渠道。通過引進國外高新技術來改造內蒙古傳統產業,在保持優勢的基礎上培育更多的品牌產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擴大出口規模。
(2)重視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
新經濟時代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和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的分工模式,要獲得競爭優勢需要優化出口產業結構,不斷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增加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內蒙古對外經濟中的問題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例不協調、布局落后以及產業結構發展滯后。工業制成品仍以工礦、輕紡和農副土畜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產品競爭力差。出口集中在低端的日用消費品,而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出口商品發展滯后。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對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質量和效益的要求越來越高,粗放式的外貿增長對外貿出口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將非常不利。今后應增加機電類產品出口,著力扶持稀土、生物工程等新興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重點發展農畜產品和礦產資源的深加工,以鹽堿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煤炭工業等出口主導產業。
(3)發揮內蒙古區位優勢發展邊境出口貿易
內蒙古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長達4221公里,全區大小對外開放口岸共有18個處于漫長的邊境線上,擁有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是國家對外開放重要的前沿陣地。境內的滿洲里和二連浩特是全國最大的兩個陸路口岸,發展對外貿易十分便利。俄羅斯東亞地區因為長期受原蘇聯大力發展重工業戰略政策的影響,精加工生產薄弱,輕工業發展水平低,市場上的農產品、輕紡和家電商品主要依賴進口和俄其他地區供給。內蒙古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已經初見成效,特別是農業、輕紡、電器和食品加工工業發展迅速,與俄遠東地區和外蒙古相比具有明顯優勢,這為內蒙古發展邊境貿易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3.2發揮進口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
近年來內蒙古進口額相對于出口額過大產生了大量的逆差,通過以上分析內蒙古進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了解到內蒙古的進口增加對經濟增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當前需要控制進口的增長,調整進口結構使之有利于內蒙古的經濟增長。首先,應保證原材料和生活必須品進口,控制高檔消費品、奢侈品的進口,減少貿易的逆差優化內蒙古對外經濟的發展。其次,進口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資本品來提高資本生產效率,注重技術的吸收、消化、改造和提高。第三,結合內蒙古的資源和產業結構特點,進口世界先進的關鍵設備和技術促進新的產業形成,培育新產業產品緊密相關的上下游產業的形成,從而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3.3充分利用好外國直接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內蒙古利用FDI的規模小,利用外資的效益不高,沒有能夠對經濟增長起到應有的作用,需要進一步提高FDI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首先,目前內蒙古外資占社會投資比值過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過少,還應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其次,加強對資本流向的引導,引導外資投向促進新型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中去,鼓勵投人到具有市場前景、附加值高的行業中去,特別是鼓勵向制造業、采掘業、農牧業、建筑業、社會服務業等產業和領域進行投資。最后,利用外資不僅能提供內蒙古發展所需的資金,而且應注意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同時利用外商的參與可為產品的出口尋找更多的銷售渠道的優勢,提升外向型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