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就業認識個體和社會的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個體和社會關系概述
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既是個老問題,也是個新問題。說它老,是因為自人類文化產生以來,一直在談論這個問題;說它新,是因為個體和社會的關系問題不能超越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社會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指許多人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聚集在一個地方進行某種活動。《舊唐書·玄宗本紀》中記載:“辛卯,禮部奏請千秋節,休假三日,及村閭社會,并就千秋節先賽白帝,報田祖,然后坐飲,散之。”這里的社會是指民間節日舉行的祭神、集合活動。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說:“原來大張員外在日,起這個社會,朋友十人,近來死了一兩個。不成社會。”這里的社會是指志趣相同的結合體。在西方,不同的學者對社會的定義也不相同。法國早期社會心理學家塔爾德(1843~1904)認為社會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們的集合;美國社會學家派克(1861~1944)認為社會是一種包括人類行為習慣、情操、民俗等在內的遺產;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克姆(1858~1917)認為社會就是集合意識,是一種建立在個人意識之上的獨立實體;馬克思認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馬克思的論斷告訴我們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眾多的人的個體組成了社會。早在人類社會早期,社會生產力和個人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生存條件惡劣,個體為生存和發展,自覺地將個人融入整個社會群體之中。在社會極不發達的情況下個體和社會是完全融為一體的,后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出現,個人的利益開始同社會群體利益分化,出現了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的社會條件下,奴隸主和封建地主階級往往把自身的利益同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呈現為少部分人的利益同大部分人的利益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使私有制合法化、公開化,占有大量社會生產資料的少數資本家集團常常可以控制整個國家的政權和社會利益的實現與分配,從而控制著非資本家階層的利益。在社會主義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公有制的實現,個人利益同社會利益在更高層次上獲得了統一。目前,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與個體之間還存在著矛盾,這是由于目前社會的財富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社會公共利益不能完全實現并代表個體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了實現個體的利益,就會與社會整體利益產生矛盾和沖突,反映在思想上就會出現“公與私”“個體與社會”等問題。這就要求新時期的大學生認真思考社會與個人的關系問題,在求職就業時,正確認識社會和個體的關系,追求社會與個體利益的統一。
二、大學生就業應正確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大學生離開校門,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求職就業。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許多條件艱苦的國家重點工程和待開發地區需要大批高質量的技術人才,但身處變革時期的當代大學生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個體和社會的關系,在求職就業時片面追求個體發展,過分關注個體利益的實現,忽視社會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就形成了許多實際問題,造成了邊遠地區和重點工程人才后備隊伍的乏源性與現有人才隊伍的不穩定性。這是社會發展需求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的一道溝壑,既影響大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也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每年臨近畢業,求職就業成為大學校園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一部分大學生主動申請到基層工作,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另一部分大學生在工作地區和工作崗位上挑挑揀揀,不愿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去工作,不愿到邊遠地區去工作。究其原因,還是部分大學生在求職就業時沒有正確認識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個體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的關系。目前,大學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的競爭就業機制,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適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能夠確保高校培養的高素質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對社會經濟、文化各領域的人才能夠起到調劑作用,保持相對的平衡。社會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廣闊天地,大學畢業生在求職就業時應樹立起相應的國家觀念和社會觀念,為國分憂,為民分憂。當個體的發展和國家的需要、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應正確處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國家利益第一,個人利益第二,把國家和社會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同志當年在北大與學生座談時,曾諄諄教誨學生們說:“一個有志氣的青年,要想成為有用之才,必須準備走艱苦鍛煉之路。”一些事業有成的大學生正是放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主動要求去祖國最艱苦、最需要人才的“老、少、邊、遠”地區工作,他們不畏艱苦,深入實踐,深入基層,以大無畏的精神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最終才百煉成鋼的。他們的成才足跡充分說明,知識青年只有扎根基層,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有所成就。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開發和建設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緊迫要求,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對高科技人才的渴求,都有待源源不斷的大學畢業生去充實、去滿足,社會是廣大大學畢業生成長成才的天地。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家園的目標,社會各領域都急需大批有知識、有能力的高校學生投身建設實踐,大學畢業生也只有在廣闊的社會天地中艱苦奮斗,才能成就大業。大學生們要認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發展期,給其開辟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大學生們正確認識并處理好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把個體的發展訴求和社會發展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個體的理想和目標。大學生求職就業時能否處理好個體和社會的關系,取決于他們是否樹立了正確的生活目的和人生態度。高校要抓好這方面的教育,為他們走向社會打好基礎。我們所倡導的正確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態度,就是要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能夠為人民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大學生只有明確了生活目的,端正了人生態度,才能在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把集體利益放在個體利益之上,在求職就業時更多地考慮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努力奮斗。如果把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對立起來,在求職就業時只注重個人利益的獲取和追求,就會成為個人主義者。大學生在求職就業時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和生活態度,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都要做生活的強者,在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放棄“小我”,正確認識和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只有具有犧牲“小我”的時代精神,才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人生征途的關鍵時刻,跟上時代的步伐,成為合格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作者:劉曉箏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