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突發事件下稅收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肺炎疫情,從中國爆發的兩次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可以看出,稅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支持貫穿了應急管理的全過程。當前我國經濟所處發展周期發生重大的改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頻率小,但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極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國家通過稅收政策調節經濟發展,發揮基礎性、保障性的作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市場的缺陷更加嚴重,由于市場自身存在自發性、趨利性,市場調整存在滯后性亟需應急稅收政策平穩宏觀經濟,緩解事件對當下經濟的沖擊。
關鍵詞: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稅收政策;宏觀經濟
引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頻率雖低,但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大,其具有突然暴發性、極大破壞性、迅速蔓延性、高度不可控性特征,對一個國家人們正常生活及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從2003年的SARS到2020年的病毒疫情,中國近年來經歷了兩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指標來看,SARS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上升趨勢。與經濟形勢僅受到局部影響的非典時期相比,我國此次病毒疫情影響下的經濟發展周期發生了重大變化。歷史上,世界衛生組織(WHO)曾五次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病毒(COVID-19),因2019年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而發現,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命名。疫情蔓延到213個國家和地區,演變成全球大流行病毒。我國采取了限制要素流動,停工停產和城市社區封閉管理等嚴格隔離措施,經濟活動的大范圍停頓,對經濟的循環產生干擾。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關于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政策研究。美國學者羅伯特•卡若爾(RobertCarroll,1920)通過對衛生領域的危機處理方式進行專門研究,但分析結果中缺少應對危機中政府的地位法人研究內容[1]。美國危機管理專家、危機管理大師羅伯特•希斯(RobrtHeath,2001)對公共衛生危機應對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危機管理4R模式,即縮減力、預備力、反應力、恢復力[2]。美國著名公共政策學者保羅•A•薩巴蒂爾(PaulA.Sabatier,2004)的研究對象為政策指標自變量相關性歡喜,所選用的分析法為評估比較“政策傳播模型”、“政策創新模型”、“因果漏斗框架”等理論模型,進而構建公共政策過程理論體系[3]。關于稅收優惠政策的實證研究。德國巴克斯和金教授(BaxterandKing,1993)對實際經濟周期模型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永久性稅收政策的減稅效果要比臨時性的作用更為明顯[4]。德國學者艾吉森(Eggertsson,2010)、克里斯蒂亞諾等(Christianoetal.2014)的觀點是,在經濟處于零利率時,在稅收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組合中減稅的政策效果將更為突出[5]。英國邁克凱和利茲(MckayandReis,2016)所運用的模型為不完全市場的經濟周期模型研究了稅收的宏觀效應,經過實證分析證實稅收的自動穩定效果[6]。
(二)國內研究現狀
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經濟影響研究。廈門大學陳國進等(2015)研究了尾部風險、消費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構建VAR模型分析,研究結構顯示由于尾部風險的影響,消費、投資和通貨膨脹率都呈現下降趨勢[7]。中國財政科學院羅志恒(2020)的觀點是非典時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與疫情存在差異,分析的角度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方面,分析結果顯示疫情在爆發、擴散短期對生產生活和宏觀經濟產生了極大影響[8]。除此之外,在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中心陳武、張海波、高睿(2020)看來,各地區的時空屬性、政策的介入程度和介入時間、疫情的發展情況都與之有著一定的關聯[9]。山西財經大學張亞(2020)的研究內容為經濟稅收面臨的問題,研究對象為疫情對稅收的影響因素,整合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分析結果顯示,疫情影響較大的依次為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10]。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稅收優惠政策的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孫開教授(2003)的看法是,在運用稅收手段應對因SARS疫情所產生的經濟影響的過程中,應該處理好稅收調節與稅收中性之間的關系,注重稅收優惠措施的規范性、時效性和公平性,保證財政收入的及時、足額和穩定性[11]。關于稅收政策的選擇應理性,東北財經大學谷成、劉澤宇(2020)的研究內容為稅收政策發揮作用,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以及政府與社會成員在稅收領域的磋商與互動仍然有限[12]。廈門大學晁江鋒等(2020)的研究內容是財政政策對我國宏觀經濟罕見災害的影響研究。通過構建包含巨災預期和政府支出因素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證明了稅收政策對巨災影響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13]。稅收政策的內容應細化。國內學者嚴成和龔六堂(2012)的研究方法基于內生增長模型估計不同類型的稅收政策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結果表明,資本所得稅比勞動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具有更大的經濟增長效應[14]。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協副會長呂紅兵(2020)提出,要進一步明確8、9、10號公告內容的適用標準,明確適用范圍,最終實現可量化、可執行、可驗證的建議[15]。中央財經大學白彥鋒(2020)等建議,在短期內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刺激防疫物資生產,確保防疫工作順利開展[16]。關于稅收政策的制定應兼顧平衡,國家稅務總局龍巖經濟開發區稅務局程輝(2020)認為,在制定應急稅收政策時,應考慮疫情防控時期的政策選擇和災后重建的政策激勵,妥善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系[17]。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萬相昱等(2021)對減稅措施對小微企業影響進行微觀模擬測算,提出應確保稅收政策對小微企業優惠的持續性[18]。中山大學楊廣莉、孫慧卿(2020)建議稅收政策應加大對低收入人群和失業人員的傾斜[19]。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我國宏觀經濟概況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影響
以疫情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典例,自2015年起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速度在6%到7%區間左右。2020年第一季度降幅最大,近六年內首次出現負增長。自同年第二季度開始由負轉正,呈上升趨勢;第四季度回到正常區間內。自2015年起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增長速度在1%到2%這一區間左右,如表1、表2。在基數變化和經濟恢復雙重作用下,第二季度環比增速上升21.5%。通過季度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呈現U型,因疫情影響急速下降,但之后季度呈現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蘇態勢。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稅收收入的影響
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較大的是四大主要稅種,即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其中,由于此次受疫情沖擊最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都在增值稅征收范圍,增值稅受到影響是為嚴重的。個人所得稅僅次于增值稅,除獲取固定工資的職業,如老師、公職人員外,打工者、從事商業買賣的人員出現無法復工的情況,疫情期間的收入難以保障,不能保證個人所得稅的繳納。此外,在本次疫情中,中小企業受到很大沖擊,服務業中的大部分都為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是國家重點稅收來源。為減少人員聚集,大多企業紛紛停工停產,但成本費用如房租、固定資產折舊等依然存在,企業所得稅隨著盈利水平的降低勢必減少甚至不繳。同時,為防治肺炎,提前復工的企業必須大量采購消毒、防護用品等必要的器械和設備來保障員工安全,這些措施都會一定程度增加生產經營成本,凈利潤減少,導致企業所得稅的減少。
(三)稅收優惠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在組織財政收入方面,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2億元,全國稅收15431億元,同比下降2.33%;增值稅收入為56791億元,企業所得稅收入為36424億元。應急稅收政策短期內雖未充分發揮組織財政收入的職能,但從二月開始經濟逐月持續穩定恢復的現象來看,及時出臺稅收政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調節資源配置方面。受應急稅收政策在物資供應方面的積極影響,2020年醫藥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8.4%,口罩行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8.82%,酒精產量、醫療設備及機械也同樣呈上漲趨勢。稅務部門鼓勵捐贈行為,至四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機關共接收捐贈220776.17萬元。各地積極落實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稅收政策。企業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分別達99.1%和95.1%。但小微企業仍面臨著復工復產難的問題。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面。關于個人,參加疫情防控的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受到稅收政策的照顧體現應急稅收政策考慮到了個人公平。關于企業,對困難企業延遲納稅、階段性減免增值稅體現應急稅收政策考慮到了企業間的公平。關于地區,對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湖北省出臺了階段性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的支持性政策。
三、建議
(一)增強稅收優惠政策間的協調性
稅收優惠政策是針對如非典疫情、肺炎疫情等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緊急救援專門制定的,具備顯著實效性、及時性的稅收政策。從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臨時性應對方案中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應急稅收政策的穩定性,能夠解決目前應急稅收政策存在的協調性不強的問題。應注重臨時性稅收政策和一般性稅收政策安排相結合,尤其對效應顯著的臨時過渡政策轉化為長期性、一般性的制度安排。
(二)拓寬稅收優惠政策的覆蓋范圍
與市場相比,稅收對經濟波動的反應更靈敏。完善應急稅收政策體系,拓寬應急稅收政策的覆蓋范圍,能夠發出更及時的信號,發揮稅收手段更直接的作用。要持續發揮應急稅收政策的普惠性功能,幫助降低市場的整體稅負,并將已成熟、完善的政策納入法律范圍當中,為下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解決提供模板。完善具備特惠性的稅收優惠政策,發揮對特定群體、陷入困境的企業等主體的幫扶作用。
(三)完善稅收政策的優惠方式
完善增值稅的稅收優惠方式。增值稅的期末留抵退稅具有財政補貼的性質,給予企業一定的財政補貼,減輕其未來的稅收負擔。延長可抵扣退稅的業務辦理所屬期限,如把退稅稅款所屬期規定為2018年5月;準許之前留底的進項稅額享受退稅政策,如2019年4月1號之前的稅款可允許辦理退稅業務;增加可抵扣項目,如允許扣除貸款利息,提高企業退稅留成比例,緩解疫情期間企業財務壓力。
四、總結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雖不常出現,但一旦發生將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稅收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有力工具,制定科學合理的應急稅收政策能夠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本文基于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研究視角,梳理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稅收優惠政策的國內外現狀,對稅收優惠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概況進行分析,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在組織財政收入、調節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有顯著成效,需在增強協調性、拓寬覆蓋范圍、完善優惠方式方面進一步優化,發揮其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急防控工作和經濟恢復工作的積極作用。
作者:董姝含 李蘭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財稅研究中心